浅谈中学语文中的外国文学选材问题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3102 日期:2024-04-08 来源: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中学语文 外国文学 选材 人文精神
  论文摘 要:2000年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入的外国文学部分改革力度很大:外国文学作品比重明显增加,且人文气息、育人功能得到加强。但从一个从事大学外国文学教学的教师角度,从培养大学生基本素养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缺憾。最显著的就是对西方人文精神突出不够,而且作为西方文学源头之一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学罕有作品入选。
  
  语文是人文学科,语文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在人类绵长的历史发展中,一些有良心、有责任感的人文知识分子满怀对人类的关注和爱心,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生命的意义,人类的命运、困境、信仰,社会的出路以及人类的终极价值追求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索与探讨,并力图在生活中去努力实践和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和价值,即人性与社会的真、善、美,这样的关怀精神就是人文精神。如王晓明先生所说:“一批人文知识分子提倡一种关注人生和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不断培植和发展内心的价值需求,并且努力在生活各个方面去实践这种精神的需求,他们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人文精神’。”[1]也如袁进先生所认为的:“人文精神是对人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生存意义的关注,对人类命运、人类痛苦与解脱的探索。人文精神是形而上的,属于人的终极关怀,显示了人的终极价值。”[2]
  由于中西方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不同,仅仅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教育和熏陶我们的学生,已经很难适应当今竞争激烈的世界形势。因此,培养兼具东西方文化特长,既具有中国传统的群体人格,又具备鲜明个性,具有西方人文精神的学生,是时代的需要。目前,中学生接受外来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语文课本。由于中学语文教材发挥着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和西方人文精神的窗口作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学习外国文学的优秀篇章,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是中学语文教学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
  2000年3月,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正式颁布施行。新大纲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对选文的要求及课文的比例明确提出了“兼顾外国作品”的说法;初中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教材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P11)的观点。
  新推广的中学语文教材共选入外国文学作品52篇(其中包括2篇美籍华人的作品),入选课文总篇目324篇(高中144篇,初中180篇),占中学语文总篇目的14.5%,与1983年版相比,外国文学作品入选的比重明显增加,共增加了28篇。这说明整体教学指导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选文的人文气息、育人功能得到加强
  人文,首先是指人类文化,人类文明,人类一切文化现象的综合。它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即人类一切美好高尚的感情:真、善、美、健、富、圣。这种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旧版本中有几篇课文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初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新版本中就没再选入。
  节选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中,保尔在养伤期间到他的战友墓前悼念时对人生作了思考:“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呢?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默默无闻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毕生精力和全部心血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文章宣扬了为革命奋斗,为革命献身的精神,这些革命战争题材的文章曾激励几代人去英勇奋战、保家卫国,求得民族解放。进入二十、二十一世纪,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主流,这样的文章就不太适合现在的中学生了,并且再拿出“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样的诗句让学生背诵,对于生活在自由国度中的他们也不会有太深刻的感受,理解起来也比较费劲,像这类作品应放到高中、大学阶段学习。
  2.教材中保留的传统篇目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也注意淡化对社会、政治的批判色彩,增强文章的人文性。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以前人们认为它的主题只有一个,即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亲情的泯灭,道德的沦丧,只剩下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但新版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则呈现了两个主题:一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是小人物生活的辛酸。在教学建议中是这样阐述的:“以前对这篇小说的认识,比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基于金钱之上的利害关系,学生可能有新的思考,要鼓励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可见“政治标准第一”已经让位于人文和人性思考了。
  (二)选文突出了“文学味”
  所谓“文学味”的重要标志就是富于情感和美感,主要是语言美和情感美。课本中新增加的篇目许多都具有很强的文学味,学生在阅读中,会感受到作品的魅力。这种美在不同的文章中也各有侧重。
  1.语言美。优美的语言犹如一个人漂亮的外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熟悉外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语言就十分优美,中学课文中有节选的《哈姆雷特》中最经典的一段内心独白:“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眼里,究竟将要做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2.情感美。选文注重以情动人。莎士比亚的喜剧代表作《威尼斯商人》中商人安东尼奥为了解救朋友,把自己的船队抵押给犹太人夏洛克,甚至拿生命去做赌注。文中莎士比亚赞美了文艺复兴时期所崇尚的美好的友谊、爱情等情感。
  学生从这些作品的学习中,能很直观地看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每篇文章中人物身上的美好品质都对学生起到陶冶的作用,这就比直接讲大道理效果要好得多,而且学生在阅读中,容易形成自己的道德行为标准,用以律己,用以评价他人。
  二
  虽然新版本的改革力度很大,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材可谓广泛而多样,从文艺复兴到现代主义,欧美和亚洲作家都有作品入选,题材也涉及到小说、戏剧、散文、科普文章、诗歌等多种形式,但从一个从事大学外国文学教学的教师角度来看,从培养大学生基本素养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缺憾。
  (一)所选的外国文学作品对西方人文精神突出得还不够
  考察初中现行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不难发现,关于美德教育的内容有许多与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品质是相同的,但对中西方各自的特点的反映并不鲜明。如人教版《伊索寓言·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中,神使赫尔墨斯来到雕像者的店里,听说天神宙斯的像要三个银元,神后赫拉的像一个银元就卖,他想自己的雕像一定会比这两位神的雕像贵,谁知一问,只要买了那两个雕像,他自己的雕像却只算个添头,白送。这个故事告诫人们不要爱慕虚荣;又如人教版第三册《我的信念》中,居里夫妇发现了镭之后,并没有申请镭的专利,虽然抛弃了一笔财富,但他们坚信这是对的,这是一种大公无私的表现,到了晚年他们只“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住到乡下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之累”,这又表现了他们安贫乐道的人生追求,并且这篇文章的开篇就告诉人们“生活对于任何一个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还有《最后一课》中的爱国意识;《皇帝的新装》中嘲笑了爱慕虚荣,赞美了诚实和勇敢;《威尼斯商人》赞美友情,批判夏洛克的奸诈贪婪。
  这些内容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都有反映,中学课本选文中,也弘扬了相同的精神品德。如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中蕴含着的坚强;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写出了中国人应有的骨气;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儒家以“仁”为本、重仁爱人、救世济民的生命价值选择和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4](P119),在文学家的自我人格塑造和作品抒写中被强烈地表现为忧国、忧君、忧民的悲患情感和入世精神,并普遍存在于中国文学艺术之中,这决定了中国诗词的特种基调。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上述美德是中西方民族共同拥有的,它能促使一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当代中学生应该学习,更应当继承、发扬这些优秀品质。
  在崇尚这些共同美德的同时,中西人文精神又具有各自的特点,西方民族更喜欢那些发扬个人才智、积极进取、勇于冒险、追求财富等充满个体自由精神的品质;而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熏陶出来的人大都看重自己在社会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他们用善良、忍让、中庸、循规蹈矩、“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道德训诫来指导、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出一种温文尔雅、谦恭礼让的群体人格特征。
  目前中学课本新选文章是否突出了上述中西文化的不同特点呢?仅就教材所选的外国文学作品来看,笔者认为还不够。
  像苏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外国文学作品,更多倾向于一些小品文、名家的散文,有一些作者是科学家或知名人士,而不是专业的作家。至于一些名著节选如《格列佛游记》、《威尼斯商人》、《热爱生命》和《老人与海》、《奥德赛》、《名人传》、《堂吉诃德》、《变形记》等倒是能很好体现西方的人文精神,却只是被放在了名著推荐这一块,教师只是推荐学生欣赏,不直接指导,学生学习效果很不理想,更别提通过作品让学生深入理解西方文化了。另外,即使有老师指导,有的老师还是未能摆脱公式化、概念化的批评理念,没有完全实现新课标的要求。
  (二)对古代西方文学重视程度不够
  新版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材广泛多样,但作为西方人文思想源头的古希腊文学却罕有作品入选,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神话、悲剧、史诗作为古希腊文学对后世影响比较深远的三种文学形式,处处折射着人性的光辉。这些文学作品在描写人对现世价值的追寻、人与命运的矛盾和抗争中展示着人性的活泼与美丽,表达了对智慧与力量的赞美推崇以及个体与整体应当协调发展的理性精神。古希腊文学的基本精神就是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
  比如古希腊神话中智慧与力量的象征——女神雅典娜,教会人们驯马,制造车船,赐给人们犁耙、纺锤和织机,赐给人间法律以维护社会秩序,得到人们无限的赞美与膜拜。普罗米修斯反抗宙斯的禁令,把天火盗给了人类,尽管被钉在高加索的悬崖上受尽了酷刑,但他依然坚强不屈,显示出一种刚强的自由意志。阿喀琉斯明知生命的短暂与有限,但却无视神谕,驾驭生命之舟勇敢地生活,宁愿在战场上英勇地早死,也不愿默默无闻而长寿。俄狄浦斯王坚决反抗无理的命运,为求知求真付出生命的代价,勇于为自己所犯的罪过承担责任。奥德修斯满怀信心地迎接暴虐自然的挑战,最终凭借智慧与力量战胜了自然,被希腊人看作推动历史前进的英雄而吟唱歌颂。
  古希腊文学雄大活泼,浪漫拙朴的表现形式极易感染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理念教育,而这些优秀作品在各地各版的新教材中几乎都没有提及,不知是不是担心古希腊作品中所表现的浓烈的原欲性、对感性生活的追求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古希腊对于学生来说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世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能加以正确的引导,相信会是锦上添花。教师只要通过引导解读,使学生了解“神人同形同性”是古希腊神话的一个显著的特点,神话就是人话,对于原欲的表现是古希腊人对自由人性的渴望,是人类自觉意识觉醒的表现,也是任何民族价值观形成的必由之路就可以了。
  中学生正处在漫漫人生路的开端,在信息交流如此快捷的今天,快餐式的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要取向,在读物的选择上追求自我、自由,渴望自己的情感被尊重,自己的压抑被理解,自己的心境有共鸣,所以一些直白的、叛逆的、自我的,甚至玩世不恭、无厘头的漫画、网络读物成为中学生的选择,呈现出一种“浅阅读”的倾向,如此发展下去将会导致他们人文素养的平面化、平庸化、低级化和审美情趣世俗化。与其让学生自己不加选择地阅读作品,不如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起自由、平等、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对有关人类生存和社会变迁的一切事物都抱有一种终极关怀心理,培养他们更具现代意义的人文素养。借助西方文学作品来实现这一目标是教育中学生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人文精神一直是西方文学的主调,也是新教材改革的一个重要价值尺度,将优秀的西方文学作品与我国的文学发展联系起来,在对比中阅读,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外国文学作品的优秀之处,使他们从心底乐于接受世界多元的文化。
  [1]王晓明等:《人文精神寻思录》,读书,1994年,第3期。
  [2]袁进等:《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二》,读书,1994年,第4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孟子:《孟子梁惠王》(下),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