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论文网:
龟兔赛跑”的故事在“同一口径”下传说了若干年,对“乌龟为何能取胜”这一问题的解答似乎已成为一种永不变更的模式,那就是“乌龟有韧性和毅力”。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固定的思维模式在作祟。那么,在思维方式不断更新的今天,为什么很少有人敢于打破思维的樊篱给予全新的解释呢?不久前,听了胡东芳教授的讲座有感而发,萌发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解答“乌龟为何能取胜”这一问题的想法。当让同学们讨论这一问题时,学生对此有全新的见解:乌龟运气好,因为兔子中途睡觉了。原来,学生并不是没有创造性思维,而是这种潜在的创造性思维被固定的思维模式束缚,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和展示。
上面的问题并非题外话,由此生发出“新课标下的思维该何去何从”。新课标的出台,可以说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原有的教育观念和课堂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促使我们去重新审视和诠释陈旧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真正触及语文课改的心灵。
一、更新教学观念
教育理念的创设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的课题,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多少年来,教师在这种稳定的理念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地从事课堂教学。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维观念的更新,越发感到觉许多观念和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值得质疑的地方,促使我们从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
1.“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真的很崇高吗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标榜教师职业的神圣和崇高,而且不乏其人。真是这样吗?首先我们应该理解“工程师”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技术干部的职务名称之一。能够独立完成某一专门任务的设计、施工的专业人员。不难理解,工程师的职责是对工程的设计,并指导工人按既定图纸和程序严格施工,不能有一点创新。那么,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比喻教师是不妥的。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创新意识,你又怎么能去设计他呢?这岂不是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吗?再说,如果学生按照你设计好的程序去实践,那么,教出来的学生不都是千人一面吗?很显然,学生成长的年轮中都刻下教师鲜明的印记,充其量又“克隆”出一个个你,是没有一点灵性的“产品”,教师倒成了扼杀学生个性的“无情杀手”,又怎么体现教师的崇高与神圣、教育的创造性与人文性呢?
2.“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和“教师有一桶水,学生才有一杯水”是对等关系吗
荀子曾说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固然可取,这是教师寄予学生的厚望和提出更高的要求。确实是这样,许多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都超过自己,不要重复自己昨天的故事。可是,仍有一部分教师坚持“教师有一桶水,学生才有一杯水”的原则,如果仅从教师与学生知之先后、知之多少的角度来说也无可厚非,关键是看如何去处理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如果教师把一桶水都倒给学生,不顾及学生的意愿和接受能力,学生不一定能喝完 ,即使喝完了又有什么用呢?从功能上看,只是跟老师等容积的容器,充其量又是一个水桶。从能力构成上讲,又是老师的翻版,缺乏个性的养成和张扬,显然与教育的最终目的不相适应。那么,该如何处理这桶水呢?不妨变“倒水喝”为“舀水喝”。首先,让学生有“想喝水”的愿望。学生只有觉得自己“口渴”,觉得自己知识浅薄,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愿望。其次,让学生主动“舀水喝”。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喝多少,怎么喝,全由学生决定,不能由老师牵制。第三,教师要有足量的“水源”。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吸取新信息,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自己,做到取之不尽,舀之不竭。第四,学生要学会“品尝水”。学生从老师处获取的知识要经过自己的分析和感悟,乃至重新加工,能够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体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可以这样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量”和“能力”的关系,“一桶水和一杯水”主要是方法和过程的关系。
3.凡事都应该养成习惯吗
对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来说,好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但凡事都应该养成习惯就大可不必了。日本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很强,习惯也容易养成,但有一项习惯不能养成,那就是‘养成没有习惯的’”。这个观点乍一看难以理解。
其实,很简单,因为人是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如果每个方面都养成坚不可摧的习惯,做每件事都按照既定的模式和程序,又怎么会有新发明新创造呢?再者,人的个体差异性也较大,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迥然不同,对此我们不应该加以限制和阻挠,应该让其凭借自身的个性特点、思维方式和独具匠心的解题技巧去实践。如,我们每个人都知道1+2=3,如果老师刻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1+2只能等于3,乃至成为一种思维定势,那么,当我们提出“1+2什么时候不等于3”时,学生对此将无从下手,要么说这个题目出错了,要么说这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这是习惯性的思维在作祟,他们不能打破思维的樊篱,跳出习惯的框框。
二、 改变思维方式。
既然思维有一个定势的问题,那就得设法改变,因为任何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我们的教师在多年的教育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仍不乏思想僵化、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情况,须彻底改变。
1.由“注重结果”到“关注过程”
多少年来,考试成绩几乎成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一好遮百丑,至于过程全被忽略。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教师在考察学生时,除了最终的笔试成绩,更要注重平时的成长记录。如,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的养成、思想品德、进步的幅度、思维能力和解题方法,等等。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由“定势思维”到“发散思维”
教师的思维定势往往会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这种定势中走出来,用多元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如,一般情况下,学生都会认为乌龟取胜取决于它的恒心与毅力。但从另外的角度去启发学生探索这一问题,得到的答案是全新的:乌龟运气好,因为兔子中途睡觉了。这样一来,教师的思路广了,学生的思维也被激活了。
3.由“苦学”变“乐学”
曾有人说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事实上也是如此,曾有多少莘莘学子挑灯夜战、埋头苦读。其实,作为读书人,读书的滋味心知肚明:怎一个“苦”字了得!学习确实是一件苦差事,除了一些积极进取、成绩尚好的学生乐此不疲,又有多少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呢?因此,“乐学”很重要。那么,怎样让学生乐学呢?第一,,培养广泛的兴趣。第二,采用多种方法。第三,改变评价体制。第四,扩大自由度,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
4.由“教的思维”变“育的思维”。
按理说,“教育”是“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认知活动过程,教师的责任是既教书又育人。可是,在教育的过程中,“育”又能占多大的比重呢?现阶段的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后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品德的修养、世界观的形成、关注社会的热情和人格的健全,毋庸置疑已走进了误区。这种由错误的教学思想产生的不良现象应彻底改变,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三、打破僵化模式
1.教师不再一言堂
“一言堂”的课堂模式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只有听和记的份,没有思维和表达的机会。而新课标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很明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充分让学生思维、感悟、表达,获得审美和情感体验。具体方法是:强化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思维、讨论、发言,加强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切不可用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用满堂灌来充塞学生,用家长来压制学生。
2.课堂不再是唯一阵地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的场所只局限在课堂上,使学生视野狭窄、创造力缺乏,失去社会实践的机会,有“在一棵树上吊死”之嫌。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基于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把整个社会都纳入到学习和研究的范畴,通过社会调查、野外采风、公益活动等全方位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课本不再是单调“尚方宝剑”
多少年来,课堂一直被单调的课本“一统天下”,教师和学生很难有选择的余地,势必造成教师死教、学生死学的局面,学生从书本上获取的知识和信息也很少。新课标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除了教科书、教学挂图以及工具书外,还包括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这样一来,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格局,学生的学习资源丰富了,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了,视野开阔了。
4.师生不再是对立关系
古人云:师徒如父子。这也许有道理,正因如此,教师才会在课堂上摆出一副威严的架势,主宰着学生的一切活动,使学生没有一点自由度。新课标指出:师生是平等对话关系,而不再是对立关系。有且只有这样,双方才能充分地交流和沟通,在快乐融洽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关于触及语文课改的心灵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