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和实施,初中音乐课程教育正逐步向着健康、深入、持久的方向发展,但在具体实践中有些环节还有待于不断完善。文章对音乐课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若干问题的尺度把握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从2001年7月正式颁布至今已有6年之久,从开始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人心到如今的如火如荼,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已逐步向着健康、深入、持久的方向发展了。但是,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毕竟是新生事物,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总会出现些新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实践中若干问题的探讨,不断总结经验,致力于不断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达到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
一、“双基”教学尺度的把握
根据“本次课改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的理念,我们一改以往“以歌为主,强调识谱”的教学模式,纷纷涌向注重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作的教学模式中去。我们加大课外知识的摄入,以此取代音乐知识技能的讲解;我们加大课堂活跃的力度,以此取代对音乐的聆听,这样的课堂看上去的确活跃、创新了许多,学生乐于学,教师也乐于教。然而,当我们回头来审视的时候就会发觉:孩子们对于欣赏音乐中的经典主题都不会哼唱,面对书本时只认识文字却不理解音乐词汇。我们不禁要反问自己:“音乐课上了吗?学生的音乐能力提高了吗?新课程的目标达到了吗?”
“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彻底将“双基”教学销毁在新的课程中,正确吗?其实新课标并未完全否定传统教学,它只是对过去教学的一种继承改革和创新。如何继承、如何改革创新完全取决于我们一线教学工作者对于双基改革的把握度上。我们并不能反对音乐知识的技术技能,因为它是一切欣赏、鉴赏、歌唱的基础所在。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栋伟岸的大楼下必有牢固的地基”,若学生不具备基本音乐知识和技能,纵使老师有百般武艺也难使学生更深层次地去欣赏和表现音乐作品。所以,在新课改中我们其实是需要在将双基恰当地融合在聆听、欣赏、歌唱、鉴赏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觉、自然地接受“双基”才是课改的一个方向,才能提高学生聆听、欣赏、歌唱、鉴赏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新课标中所确定的那些必不可少的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着重思考如何将学生从过去被动的授课客体转变成为现今学习的主体,使之主动地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比如,过去我们仅仅用语言这一单一媒介给学生讲解乐理,以教师单方为中心,无视学生的感受,难免枯燥无味,造成学生爱音乐、不爱音乐课的状况,如今课程安排自由度的扩大使我们完全可以将知识讲得欢乐而灵活。例如,我们可以借用拍打乒乓球来讲解节拍,借用手势来唱准音高,等等。通过有趣的方法将纯粹的双基教学变成“双基”体验,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归纳出学习方法。学生爱学了,知识听懂了,基础也就自然而然打下了。
二、课堂氛围的把握
曾经看过一篇报道,是关于音乐老师们对于公开课的一份问卷,其中有一项这样问到:“开公开课时,你最关注的是什么?”回答中有85.7%的老师选择教学手段是否新颖,68.5%的老师选择课堂气氛、学生参与是否活跃,只有15.9%的老师选择师生是否被音乐所感染。由此看出,大部分老师现在开始为避免课堂的形式单一、追求气氛的活跃而大伤脑筋。通过多堂比赛课、公开课的观摩我们不难发现,现在教学形式的确多了不少,老师们有的演小品,有的猜谜语,有的讲故事,有的朗诵诗歌,有的画画,有的手工制作,或者多种形式一起上,只要能与本堂课扯上关系的、有目的的无目的的都采取“拿来主义”,在一星期仅有的45分钟里真正需要学习的教学内容已经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学生无目的的玩闹,何谈教学目标、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了。其实,我们要把握好活动的度,不能彻底摒弃丰富生动的辅助教学,也不能将活动功能无限扩大化,从而偏离了音乐教学,我们要时刻注意到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服务的,要明确本堂课所用活动的目的性:这些活动能让孩子们的感受力、鉴赏力得到提高吗?活动过后学生们能否“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试验稿)》)
笔者曾经上过一堂《赶圩归来啊哩哩》的课,课中在学生们学会歌曲之后,运用了“大家同跳一只自创舞蹈”的活动,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体验到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并学会用自己的简单肢体语言去表达音乐,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样有度的活动,效果非常有效。
所以,课堂中有度的活动必定能够使学生的知识在活动中得到强化,思维在活动中得到碰撞,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高,这样的活动才是真正的新课改所要的,当然这也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音乐教育过程中多媒体工具运用的把握
计算机辅助教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出现蓬勃发展,其作用越来越大。它克服了许多传统教学中的缺陷和不足,能够将多种媒体进行整合,使音乐课堂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然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同样也出现了把握尺度的问题。还是那次调查问卷,有项调查问到:“整个备课过程中,通常时间花在什么环节上?”有24.4%的老师选择钻研教材上,有75.6%的老师选择做课件上,如果对于这种轻视教材教学目标的问题不加以重视,将会使多媒体教学这一新生事物走上弯路。
很多老师知道多媒体是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信息于一体的多种媒体的组合,所以上课时老师不再绘声绘色运用语言现场描绘,因为有了文字媒体;老师再也不为学生亲临现场般的亲自弹奏钢琴范唱了,因为有了声音媒体示范。殊不知,正因为这些“不再”使多媒体教学完全取代了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老师不再是音乐老师,却成为了设备操作员,课堂缺少了温情,师生情感交流受到了限制,同时在课件中把所有对音乐的抽象思维的理解都用多媒体的图片功能代替加以展现,实际上是减弱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音乐理解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真正把握运用多媒体的度,就要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人与机的结合上做文章,把着眼点放在结合多媒体手段提高授课能力上。以初二《梨园漫步》这堂课为例,老师将多媒体运用于京剧脸谱的介绍讲解上,使学生们对京剧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拓展了视野;这堂课还将只有FLASH才能展示的有趣的脸谱和唱腔辨认作为竞赛活动,用以巩固学生们的知识,同时老师并没有演示视频《红灯记》选段,而是亲自演唱了一段,同学们犹如亲临梨园现场,气氛空前热烈,这些都是在课堂上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的例子。
其实,多媒体教学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合理实现,应该是在正视计算机的媒体地位基础上实现的,其核心特征是“辅助”,即辅助教师,而不是取代教师。曹理教授也曾经表示过:“教师在教育劳动中使用的工具,除了教材、教学设备等辅助工具外,主要是教师必须充分运用自身的特长——能力、专业技能技巧、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作为对学生进行教学与教育活动的工具和特殊手段。”只有“人”才有资格做思想的主人,不把握好这个尺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就会与现代教育思想的人文精神背离,就有可能失败。
四、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与传统教育理念的把握
面对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教育部曾明确指出:“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郭声健教授在《音乐教育论》一文中分析到:“音乐新课程并不是一种脱离传统课程的新设课程,而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音乐新型课程”。而如今有些基层教育者们认为:实施音乐新课程,就意味着对音乐传统课程的全盘否定与抛弃,认为以往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是与新课程背道而驰的,必须另避途径。比如,新课程强调审美体验价值,传统课程强调的辅德益智价值就不能再提;在课程目标上,新课程强调培养兴趣爱好,传统课程强调的传授知识技能也不再需要;新课程强调多种评价方式的并用,传统课程强调的考试评价方式就不必再用,等等。以上观点恰恰忽略了音乐新课程与音乐传统课程之间传承与改革的相互依存关系,把改革与传承对立起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和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不容质疑的,那些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正确的音乐教育的方方面面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就应该传承和完善。 因此,实施音乐新课程,我们切不可庸俗地理解为以前的一切都过时了,简单认为“传统”的就应该无原则地抛弃,“新”的必须无条件地坚持。事实上,改革本身就是一种探索,探索就意味着有成功也有失误,不能一概而论新的就是正确的。
在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正确把握好上述问题的尺度,不断认识领会和贯彻音乐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不断探索、总结音乐课改实验的规律和经验, 继承有度、改革有度,那么音乐课堂改革必定会使我们的音乐教育获得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
[4]郭声健.音乐教育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