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职院校体育;中职院校学生素质;就业
一、中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给中国民众带来了很多重大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中职院校学生就业的问题。这是因为前30年的快速发展,已经积累了许多矛盾,即使没有金融危机,也已导致就业需求与可提供就业岗位严重脱节。从需求来说,多年的连续扩招,积压的待业中职院校学生不少。据国家人事部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中职院校毕业生超过56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中职院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需就业的中职院校学生高达千万人。而从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来说,还出现了一定的萎缩。其中包括许多中小企业长期产业结构没有调整或自身经营管理出现了问题而不得不停产,有许多甚至是悲壮地倒闭。长期经济景气助长的繁荣思维,使钢材价格、房地产价格、化纤原料价格等飙涨,能源等大宗商品短缺,吸引很多企业进入了这些行业并走上了快速扩张的道路。这种过度扩张导致了现在一些大中型企业陷入了财务困难甚至破产危机。还因为世界金融危机导致在华外资、合资企业进人的大门也几乎关闭了。由于今年中职院校学生求职的压力很大,很多人便想参加公务员考试试一下,这也无可厚非。结果是2009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出现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竞争。截至10月26日(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名审核最后一天),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考审查通过人数达104万余人,而最终能捧上“饭碗”的仅仅13566人,淘汰率高达98.7%。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78:1,相较于去年的60:1大幅提高。
二、引起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目前,中职院校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除遇到了外部因素所带来的挑战外,更有一些自身存在的问题的制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能力不足。
专业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对专业和行业知识的掌握能力。调查发现,专业能力不足、专业不对口等是构成中职院校学生就业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学生重视学分而忽视对专业本身深入学习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又没有及时加以正确引导。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而中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滞后性、不合理性等使得学校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学习能力不强。
学习能力实际上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是一种适应能力,是形成其他能力的基础。大学教育是一个学习如何去学的过程,中职院校学生应该要明确怎么样去学,而不仅仅是学到什么。当前很多应届学生的就业都凸显了一个问题:对新单位所需的知识和业务状况上手很慢,而单位看重的是中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学得快学得好,未来才会有发展的空间。
(三)实践能力较低下。
实践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的动手实操能力,也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学校也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一般单位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金钱去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这也是为什么企业等不愿意雇用应届毕业生的原因。中职院校学生“眼高手低”的现象并不少见,而且影响就业的前景。
(四)品格养成欠缺。
品格养成是指毕业生的个人素养,如诚信、职业道德、责任心、毅力、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能力等。品格养成是中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构成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当前,功利观不断蔓延,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指导思想受到不良影响,个人利益大于一切,过分考虑自己的得失,特别是在团队合作中人际关系的处理很不成熟。此外,职业道德和专业品格也比较欠缺。
(五)创业意识淡泊。
创业意识是指对创业者起创业动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要素。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中职院校学生肩负着崇高的历史使命,更应该响应时代的召唤。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多中职院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尚未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导致学生较少接受创业教育,缺乏创业意识。习惯思维告诉他们,毕业之后去找一家单位谋求发展,在单位里一步步升迁,自己开公司去创业那是以后的事,甚至觉得去创业是无本事、无出息、无单位接收的表现。
(六)职业目标不明。
职业目标是指一个人根据自身情况以及面临的机遇和制约因素,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与目标。很多中职院校学生由于分数或者调配的问题导致了就读的专业与自己的兴趣不符,日后对于职业的选择意向混乱,在现实和自己的兴趣面前犹豫不决。另一方面,学校本身不能充分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指导,由此导致部分中职院校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职业方向与目标不明确。
从以上几条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就业难是确实存在的现实情况,外部原因也是确实存在的,但是现代的中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不符合现代化竞争需要,简单的说是个人素质,包括理论素质、技术素质和道德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却是其根本性原因。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很多事业的成功者并没有很高的学历,可是他们却有着顽强的毅力、坚强的性格、高超的沟通协调能力等竞争必须的素质,他们在社会的竞争中如鱼得水,可反观现代我们的天之骄子,眼高手低、自私自利、诚信、毅力、团队精神、沟通协调能力严重缺乏,抗挫折能力差。这样的“人才”抱着自己那“镂金”的中职院校毕业证幻想着过去的荣耀,在社会的大浪中不断的失败最终迷失自我。
导致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一方面现行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有的市场体制,导致现代大学学生重知识忽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差,虽然手里一大堆的证书,可是却无一技之长,另一方面这些学子们理论功夫强但社会实践能力差,在竞争中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差,失败是偶然之中的必然。因此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三、体育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本人认为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学校的教育不过是为在社会上能更好的竞争而进行的一种比较系统的学习,一个人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的社会环境下生存,仅仅有一张大学的毕业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完善自我理论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全方位的锻炼,不仅是身体上的还有精神和品格上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一点学校教育的良性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所周知“学校体育”是教育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运动场上的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的人必须懂得自己对社会(运动环境)、对他人(运动场上的人际关系)的责任,并以此(体育道德和规则)为准绳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自己的公正态度,提高竞争与协作的能力,这在本质上是一个学会做人的问题。同时,通过竞技优胜取得的过程,还会使学生体会到,任何成功的人都必须具有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胜不骄、败不馁,善于调节和控制自我的优秀品质,这本质上是一个学会做事的问题。
通过体育教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常常要求克服困难,勇敢奋斗,这就有利于对学生勇敢、坚毅、果断、机智等意志的训练。这些在体育的实际活动中表现出的道德品质和意志,比在教室里的学习中表现更容易。教师针对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时纠正培养,与其他课程相比效率更高,效果更好。通过体育能卓有成效地育人,这是已被实践多次证实了的。体育具有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和优良道德作风的功能,这种特殊功能,是其他学科和活动所不可比拟的。人在从事体育活动,尤参加运动竞赛时,情绪往往兴奋高涨,其潜在的品质和思想作风最易真实地表现出来,而规则、裁判、道德、精神文明规范等都是有效的教育措施。而且这种教育过程是在极为自然,生动活泼的活动中进行的,所以一般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运动场上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而且可以培养遵守纪律,服从裁判、礼貌待人、顾全大局等好作风,这些,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塑造“四有”人才的重要方面。中职院校学生在积极投身各项运动中,并在主动与他人紧密合作的配合过程中,能够使消除社会交际的羞涩感,能够从诚实、公正、合作、竞争等体育品质中形成积极进取、勇敢果断的态度和行为,从而逐渐形成了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可以说体育教育对现代中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一种催化剂的作用。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原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的决议(1966年)曾指出:“体育是形成人的道德和精神面貌的积极社会手段,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美国确认“学校体育是一种潜力巨大的教育力量。”芬兰提出体育“在道德和社会教育方面,能培养与社会接触的能力,为他人着想、为人正派的品质。”新西兰也十分重视学校体育的教育性,提出“体育不单限于身体的(范畴),而且在教育的范畴内把它做为更广泛的教育手段有效地利用,体育不仅以肌肉发达为目的,更广泛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和他人比较,学习互相指导,互相帮助,赞扬对手的成功,获得自由支配身体的喜悦……体育不仅有助于孩子们的健康,而且在更广泛更全面的教育过程中占有一定位置”。尽管各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带有不同阶级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但他们都一致确认学校体育的教育因素,重视通过体育培养年轻一代的道德品质。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规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但是,由于历史和对体育概念理解上的问题,现代的中职院校体育发展却常常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
四、影响中职院校体育发展的因素
(一)影响体育教育发展的文化上因素。
现代西洋体育传入我国不过100年左右,建国以来60年来,我国体育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中华民族有文明史近5000年,60年和5000年,可见现代体育形成的历史渊源并不深厚。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大国中,历史上既没有“体育’一词,也没有与之相当的且历史较长的教育实践。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比较显著的差别就是东方主 “静”西方主“动”。近代学者章太炎、胡适、郭沫若等人从文字学、训诂学方面得到的结论,“儒”本生就是“弱”的含义,甚至凡是带有“儒”的字,都有这种特征。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理念中是轻视体育的。这是造成在现实社会中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历史沉淀的反映。相当长的时间,由于概念理解上的错误体育的改革与发展,认识上的到位,领导的重视是影响我国中职院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影响体育教育发展体制上的问题。
问到学生喜不喜欢体育时,绝大数同学回答喜欢,可问到喜不喜欢体育课时,许多学生回答不喜欢。我国现行的体育教学体制,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规定统一的教学内容,大中小学的教学内容重叠,强调统一性,淡漠多样性,突出制约性,忽视趣味性,是造成学生不愿意上体育课的主要原因。
现行的体育教学体制的弊端造成了学生不喜欢体育课,造成了一旦离开学校就与体育“再见”的现象,另外教学问题、师资问题、管理问题、资金问题、场馆建设问题、竞赛问题等等都成为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想一想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体育课就超过1000节,这是花了多少时间,几十万教师在从事这项工作,可是再看看我们离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我们取得的成绩,由于重视不够,导致了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现代体育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体育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五、结论
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2009年严峻的就业环境,要求我们中职院校在市场化的竞争中培养高素质的全方位人才,培养具有健康体魄的高素质建设人才。学校教育的这种发展的趋势也给中职院校学校体育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我们一方面要从学校教育塑造人的任务和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去考虑中职院校体育的教学目标,即体育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还要把道德品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美育教育贯穿始终,时刻把育人放在首位,另一方面提高对中职院校体育地位的认识,抓好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快体育学科建设和改革,给予必要的条件和保障。只有综合思考,立体发展,才能使学校体育走上良性发展道路,为推进素质教育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艳红.高校学生就业力不足的现状及提高途径初探[J].中国高校学生就业, 2005, (2).
[2]杨邦勇.当代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中国高校学生就业, 2007, (14)
[3]杨仁贵.大学校长谈体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
[4]刘余镇.高校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 (3).
[5]孙林. 论东西方体育文化与中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J].体育教育,2008(10)
[6]管俊贤。高校学生就业能力体系与培养策略[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7]曾晓琼.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中蕴含的体育人文精神[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7)
[8]王旭海.浅谈美国学校体育教育计划及对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启示[J].黑龙江科技信息,
[9]韩维平.浅论学校体育教育的育人作用[J]. 科教论坛,2008(5)
[10]尤青.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学生就业方式及观念的变迁与走势[J].前沿调查,2009(1)
[11]刘 黔.高校体育教育如何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素质[J].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8(12)
[12]刘毅.浅谈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接轨[J].体育科学研究, 2005(6): 79—81
[13]陈伟英 石磊 廖本露.奥林匹克教育与高校体育教育融合和优化研究[J].时代教育,2008(5)
[14]谢佩娜,张健忠。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的盲点与弱点探析[J]. 体育科研2005年第26卷第1期
[15]刘毅伟.高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再思考[J].内肛科技2009(2)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