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古诗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其教学地位很重要。广大教师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揣摩诗文,做足功夫,从诗内诗外细心挖掘古诗的教学内容。
古诗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新课标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古文及写作打下基础。原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和各省编教材中都录入了不少古诗,新课程标准中更是明确规定“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足见古诗教学地位之重要。
反观一线的古诗教学,其教学水平可谓是参差不齐。由于古诗语句简短精炼,内容往往缺省跳跃,加上古今词义的不同,表达方式的不同,很多教师都认为古诗很难教。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的古文功底不够深,加之没能勤查资料,感觉古诗就那几句话,无甚可教,干脆把古诗当作一般的课文,让学生认读一下生字词,然后对照着参考书讲讲诗文大意,笼统地说说思想感情,然后任由学生诵读一下就算教过去了,一节课上两首古诗,时间还绰绰有余,如此教学只怕学生是学不到什么的。古诗教学的内容需要我们教师立足诗文,兼顾诗外,细心挖掘。除认读字词,诗句今译,诵读古诗外,古诗的教学内容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挖掘:
1从背景内容及相关知识点上挖掘
我国南宋时期的爱国诗人陆游曾对他的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话虽然说的是学写诗,对分析理解古诗同样也适用。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篇幅虽然不少,总体来看,其所写内容大多可归结为三个方面:写景、叙事和抒情,当然有些的兼而有之。相对来讲,叙事、抒情的诗其背景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任何一件事,任何一种情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其背后往往有更深层的原因。比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写的是一个风雪天里,一位老者在寒冷的江面上独自垂钓的场景。从表面上看,冒着严寒垂钓,似乎是在写贫苦百姓生活的艰辛,寄寓着诗人对贫苦百姓的同情。然而,如果能结合当时的背景来读诗就不会这样理解了。柳宗元为人刚直,曾经参与王叔文推行的“永贞革新”,得罪权贵,被贬永州,而《江雪》正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的诗。结合当时诗人的处境和心情来看,那漫天风雪无疑是政治风暴的写照,那寒江独钓的老翁更是一种坚韧不屈的孤傲精神的象征了。了解了诗文背景,无疑能对诗意的理解更深一层。在教学写景的诗文时,如能对诗中所写的对象有所了解,也能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了解有关庐山的知识,比如庐山有个香炉峰,香炉峰上常年水气缠绕,庐山山势险峻等,对诗文的理解也就容易把握得多。
2从诗题中挖掘
诗题就是诗文的题目。诗题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如能好好挖掘解析,也能促进对全诗的理解。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诗题中有一动作的词“寻”,却缺省了“寻”这一动作的生发对象,“谁寻?”诗是贾岛写的,应该是贾岛寻。“贾岛是个怎样的人?”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僧人。“寻谁?”从诗题中可知“寻隐者”。“隐者又是怎样的人?”结合魏晋以来的隐逸之风来想,隐者常常是颇具才华,却又性格孤傲,与世俗格格不入,甘居山野避世的人。“贾岛为什么要寻隐者?”结合诗人和隐者的特点可知,也许诗人是向隐者请教一段诗文,也许是向隐者讨教某个佛法要义,也许就是慕名前往拜访。“寻”的动机已是够引人遐想的了。“寻着了吗?”从诗题的“不遇”两字可知:没遇上。“那他会遇着谁呢?”是“童子”……一个诗题,一番思考,吃透了,诗文内容也就理解大半了。像这样的诗还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3从诗文中所包含的主要物象上深入挖掘
古人写诗十分注重诗境的营造。诗境是由物象和诗情交融重新构建的一个虚拟的新的境界,其构建的起点是物象,真正的无象之境应该是不存在的。教学中紧扣诗文中的物象来挖掘教学内容是个不错的方法。如苏轼的《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诗中提及的物象有“云”、“墨”、“山”、“雨”、“珠”、“船”、“风”、“楼”、“天”等,在这许多物象中,诗人是有所侧重的。首句重在写“云”,云很黑,黑得像墨一样,而且那墨是打翻了的墨。为什么是打翻的墨而不是乌黑的墨块呢?只因打翻的墨是会流动的,正好和黑云的涌动有相通之处。足见诗人写云时观察得细致入微。“山”是用来作参照的,云还没有把山完全遮住,雨就来了,可见雨来得有多急。次句重在写“雨”,雨点是白色的,像珍珠,而且是跳动的珍珠,比喻形象贴切。“船”是雨侵凌的对象,由于雨来得太急了,船家都来不及摇船靠岸躲雨。第三句重在写“风”,迅疾的狂风贴地而来,吹散乌云,恰如一辆急驰中的快车戛然而止,雨中的人们都还没有回过神来,雨便停了。未句重在写“水”,“望湖楼下水如天”,风停雨住,似乎什么也没发生过,瞧那望湖楼下,留下的只有那一湖像天空一样开阔明净的湖水。诗中物像虽多,但却主次分明,概括起来写的主要是“一团云”、“一场雨”、“一阵风”、“一湖水”。仔细品味诗人是怎样来刻画这些物像的,理解透彻了,诗文的主要意思也就理解了。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4从诗文中描写声音、色彩、动作等有特色的关键词上挖掘
诗文中描摹物象,往往会用一些表现声音、色彩、动作的词,从这些词入手理解诗文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有一首诗——《鹅》,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
诗人首先从描摹鹅的声音入手,连用三个“鹅”,先声夺人。次句写鹅叫,鹅叫却又不写“叫”,写成是“向天歌”,一“歌”字用得极妙,突现了鹅在水中的欢快活泼之情。最后两句连用了三个表现色彩的词:“白”、“绿”、“红”,白色的鹅毛,绿色的清水,红色的鹅掌,令诗文如画,色彩丰满,美轮美奂。全文正是从声音、色彩、动作三方面将鹅的形象写活的。其他如王安石诗《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杜牧诗《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红”等,都很值得细细品味。
5从诗文的表现手法上挖掘
诗歌等古典文学是我们学习吸收文学知识的一大宝库。中小学常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双关等大多能在古诗中找到典型的范例,教学中如能重点留意,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及今后的写作都是极有帮助的。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中写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把九月初三夜的露珠比作珍珠,月亮比作弯弓,喻体形象而富有诗意,真是绝佳的比喻。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尽写危楼之高,高得一伸手就像能摸到天上的星辰,连大声说句话都怕吓到天上的仙人(仙人正在睡觉呢),真是极度的夸张。“摘星辰”、“吓仙人”,夸张中分明充满了幽默和童趣。难怪人们常常称赞李白的想象力是“想飞天外”。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写道“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诗句中的“暖风”既指和暖的自然之风,也暗指统治者声色犬马的淫逸之风。“游人”既指普通游客,也指游湖的王公贵族们,一语双关,而又自然天成。其他如对偶句在古诗文中更是比比皆是。
6从诗情、请理上挖掘
文章具有传情载道的功用,诗歌也同样。每首诗或多或少的都融入了诗人的情感,即便是写景的语句往往也饱含了诗人的深情。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毕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在繁花似锦的三月天里,本是好友携手畅游的好日子,可孟浩然却要到扬州去了。写景中饱含着惜别之情。朋友乘坐的小船已不见踪影了,可李白还痴痴地望着长江水不停地流向天际,无限惜别之情跃然纸上,表达的是热情真挚的友情;其他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传扬的是感人至深的骨肉亲情;陆游的《示儿》表现的是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的则是警世哲理。以情理入诗文可说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大特色,教师在教学中追本溯源,好好把握诗情,挖掘诗理是十分必要的。
古诗的教学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不同的诗歌可以抓住不同的侧重点来教。古诗教学绝不是走走过场就能教好的,只要我们广大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特点、诗歌特点,认真挖掘,一定还能找到更多有益的、值得教学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石延博,周玉梅.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M].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1.
[2]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9.
[3]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沈松勤,胡可先,陶然.唐诗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