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课前预习;预习策略;语文教学
著名课改专家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由此可见,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目前,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因此,“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是困扰着教师的一大问题。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当前许多教师的共同追求。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实现“有效”,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注重课前预习,同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之一。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最后,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一、课前预习的现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忽略课前预习的作用,因课前预习的缺位或不到位,消耗了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目前,课前预习大体存在以下几种现状:
1.课前预习放课堂
教师没有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课文,而是把课前预习放入了课中。学生因为没有事先预习课文,对课文的生字不认识,词语不理解,结构不了解,内容不熟悉。所有本该课前掌握的东西,全部要到课堂解决,这样就消耗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有时,教师由于要赶进度,有些环节难免不扎实,水过地皮湿。而且,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课文前的准备,学习兴趣以及对课文的感悟深度都将大打折扣。
2.课前预习“一刀切”
不按年段实际,都布置差不多的预习内容:认读生字、理解新词、感知大意、查阅资料。由于预习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征,造成低段学生吃不了,高段学生吃不饱。而且,因为对预习内容缺少精心设计,过于随意性,有些内容学生照搬一下辅导手册就能应对,所以,其效果不如人意。
3.课前预习无检查
有些教师虽然也布置了学生预习,但是在课堂中却没有检查、反馈、评价的环节。学生预习的怎么样,无从得知,学生对课文已经拥有了哪些知识储备,也不知晓。课堂从零开始,按照教师预设的教案进行。这样,由于没有对学生的了解、把握,所以根本谈不上以人为本和教学效率。
二、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
没有有效的课前预习,没有学生对文本的前期准备,就没有高效的语文课堂。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根据年级段的特点布置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的内容涉及面比较广泛,但一般都围绕着“识字”、“写字”、“阅读”等方面。教师在布置预习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年级段的特点进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对年级段的要求,依标设练。
七年级上学期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布置预习题时就要侧重“识字”和“写字”;在“阅读”部分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感,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布置这方面的预习题,要求不能太高,对词语只要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在文中的意思就行了,对课文只要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行了。
比如教学《往事依依》一文,可这样布置预习题:(1)借助拼音认读课后生字,会写生字。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你是怎么记住的?(2)好的文章往往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感情,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语句最精彩,最能打动你的心,最能引起你的联想,把这些语句划出来。(3)你觉得作者成长的源头是什么?
七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有了识字、写字的基础,在识写预习上应提出高一点的要求,比如会使用字典、词典,把字写美观等;阅读方面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布置阅读方面的预习题时,就要依据要求,结合自己的预设,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使学生的预习既达到要求,又能为深入感悟文本服务。
比如,教学《一面》一文,可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1)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认真写一遍生字,做到正确、美观。(2)想想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3)课文几次写了鲁迅的外貌,几次外貌描写有何相同和不同?(4)读了课文,你对鲁迅的思想和为人有了哪些了解?
七、八年级在阅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词语不但要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感情色彩,还要体会其表达效果;对文本要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初步领会表达方法。在布置学生预习题时,就要侧重于阅读方面,而且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比如,教学《苏州园林》一文,可布置这样的预习:(1)联系上下文,说说“艺术”、“技术”、“图案画”、“美术画”等词语所要表达的意思。(2) “苏中园林的共同之处?”“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3)说明文中描写议论有何作用?
2.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
预习的设计要敢于向学生的智力挑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在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时,教师 要精心设计内容,要体现层次性、开放性,尽量不要布置那些学生通过手边的资料就能获得答案的预习题。
如学习《斜塔上的实验》一课,对于学生来说,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要理解实验原理是有一定困难的。那么,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做一次试验:在自己的家里做一下摆的实验,看看发生了什么现象?再对照课文仔细想想伽利略发现了自然节奏原则对你有什么启发?这样的预习远比课堂上精美的课件演示效果来得直观深刻。
3.教给学生课前预习方法
学生面对不同的新课内容,所采用的预习方法也理应随教材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在预习中,可采用朗读感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收集资料、系统归纳、阅读理解、讨论交流。如:在预习古诗时,可采用朗读感知入手,先通过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提出困惑,再借助收集资料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资料,然后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弄懂字、词、诗句的意思。接着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最后讨论交流自己的预习收获和体会。又如,在对阅读课文进行预习时,先粗略地看一遍,划出不懂的生字、词句与段落,借助字典弄懂字、词,对于不懂的句子或段落,通过讨论交流来分析理解,最后从不同角度读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反复阅读,深入感知。
4.重视课前预习检查
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一定的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笔记本入手,看看学生在课本的圈圈点点、体会感受、看看预习笔记本上的收获和问题;再辅以谈话的方式,交流预习中的疑惑、收获,让学生在谈话中体会了预习成功的喜悦,教师从谈话中获悉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困惑中测知学生对新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样,教师可根据第一手材料和信息,再结合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孩子们交流学习的场所。“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充分的课前预习,能让我们的课堂迸发出令人激动的精彩。
参考文献
[1]缪汇颖.初中语文教学预习活动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
[2]王丽.语文课前预习之我见[J].吉林教育,2006(1).
Abstract: Good preview is half done of classroom teaching. Preview is a good beginning of acquiring knowledge and a positive learning process in which students understand, question and think on new cognitive object in advance by consciously applying acquired knowledge and ability. It is of underestimated meaning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knowledge. Emphasizing effective preview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preview; preview strategies; Chinese teaching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