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特性
语文教育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态,也是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积累了大量的文化并不断地传播开来,在文化传播中,教育得以从原初自然状态下的口耳相传发展到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在学校语文教育的发展中,优秀文化不断得以发扬光大,文化借助于语文教育得以昌盛,语文教育借助文化得以丰厚和更加有意义。一般认为,文化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形态存在和发展着。就语文教育的范畴而言,文化更多的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传承和发展是在享有当下物质文化成果的基础上以制度文化(其中主要是教育制度文化)为依托进行的。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就是为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在教育过程中传播社会所提倡的主流文化、兼以传播其他优秀文化的过程,是师生在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对语文课程所涉及的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的初识、理解、互动、共享和创造的过程,是师生围绕着文化积极对话的过程。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文化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文化,是经过教育者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精心选择的文化,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呈现出若干特征。
一、传播功能的基础性
基础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态,是其他教育形态的基础。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也就是说,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由于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对基础教育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中小学阶段。何谓基础?《说文解字》解释说:“基,墙始也”,意为墙的起始阶段;“础,踬也”,“踬,柱下石也”,意为垫在柱子下面的石头。从本义上看,基础是指建筑物的根脚;从引申义看,基础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就基础教育的“基础”而言,是指学生一生发展的根本和起点。我国古代就重视教育的分层,强调基础的作用。《学记》提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小成”就是古代教育的基础阶段。在这一阶段,在能力、志趣、学业、交往等各个方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至“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在我国基础教育中,一直坚持“基础”的路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从强调“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实施素质教育无不是对基础的重视。新旧世纪之交,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的空前重视使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新课程显示了其勃勃生机。语文课程在继承以往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主张和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对“交际工具”的明确界定是对以往语文课程工具性在语文本体框架内的新认定,避免了以往对语文课程工具性的混乱认识和无所适从的工具性的教学实践,语文是交际的工具,交际是语文作为工具的基础。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其基础性作用是以语文基础性的文化来为学生的发展奠基,语文教育的基础文化是“立人”的基础,是人得以提升的基础。作为“交际”工具和“立人”工具的语文都是文化,因而,“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隶属于广义的文化素养,基础教育的语文素养其实也是基础的文化素养。普通高中是“服务‘中成’之人”的教育,“培育学生超越最基础的文化素养,但又不是专门化的基本素质,使之实现‘中成’”。也就是说,普通高中还是基础教育,不过是在“最基础”的义务教育基础上的一个“中成”的提升,还没有达到“专门化”的文化素质的层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前言”里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在“课程基本理念”里要求“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在“课程设计思路”里要求“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从各个角度强调基础性,充分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发展功能。这样,作为紧密联结在一起的两个层次,“小成”和“中成”共同构成了教育的基础,构建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所以,从功能上看,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具有基础性,它使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局限于基础的框架内,不会导致过度的文化解读和扩张,避免语文教育舍本逐末。
二、传播内容的综合性、选择性和化约性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类积累了大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在享受物质文化成果的同时,也受到精神文化的影响和塑造,受到制度文化的制约。从内容上看,文化是包罗万象的,无论是任何一种文化成果都是汗牛充栋的,都足以使人沉迷其中而难以穷尽。从呈现方式上看,文化千姿百态地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外文化争辉,古今文化映照,或一枝独秀,或兼容并包,诸色杂陈,斑驳陆离。但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展开的时空毕竟有限,浩如烟海的文化内容就不能不以综合的方式反映在语文教育中,否则,在语文教育中进行文化传播就几乎没有可能。即使是在传播内容上达成了综合性诉求,也面临着选择性的问题,即综合性的内容也是有选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明确提出了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求。作为语文课程主要内容的文化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总目标”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是语文课程选择文化内容的指导方针,语文课程要选择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当代普通大众文化和人类优秀文化。经过综合和选择成为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内容的文化并不是原汁原味的文化,而是经过多种渠道简化的文化,呈现出一种化约性。比如,当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遇到一首涉及到月亮的古诗时,他们或清晰或朦胧地感觉到作者寄托在月亮身上的含义,或思乡或思人,这时学生意识到月亮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存在,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没有必要去考查这种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这就是文化的化约性,可以在基础教育阶段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事实上,不仅仅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即使在更高级的阶段,文化也是一种化约的存在,在文化传播中,并非都要究根问底,否则的话,文化也就失去了作为历史沉淀和精神凝结的意义。这种化约性体现在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中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更为明显,是在历史沉淀和精神凝结的进一步化约,是为语文教育这一特殊的文化传播服务的。
三、传播价值的主导性
价值指的是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审视和评价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主体有不同的需要,即使是同一主体在不同状态下的需要也不尽相同,所以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的价值往往各不相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这是由于主体的行为或多或少与满足个体需要的动机相关,遂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方式有所选择。任何社会形态都存在着多元价值观,都有自己主导价值观,它决定了本社会形态的价值意识和价值选择。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西方文化强势的世界,在这样一个文化语境里,我们传统的文化价值观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雅斯贝尔斯认为,主流价值观的丧失,无责任化倾向,只能用三个否定来加以标志,那就是:历史传统的断裂、主导的基本认识的缺乏、对不确定未来的彷徨苦闷。在人和社会的发展中,历史传统是根基,主导认识是司南,对未来的确定是信心,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因而“三个否定”都是文化传播要避免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存在的经济和政治的能动反映,并有极强的反作用,不同形态的文化决定了人在不同形态社会中的发展。因而,在人和社会的发展中,根基、司南和信心缺一不可。在我国现阶段,语文教育的文化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导文化、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当代普通大众文化为主,同时还融会贯通着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的文化。其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语文教育的主导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理性的升华,既是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与弘扬,又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既代表了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发展要求,又是对于世界多样性文化的借鉴和吸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积累进步的思想结晶,它以丰富的科学理论、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导引着我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是人和社会发展的一种表征,在我国现阶段具有价值合理性标准,是我国现阶段的主导文化,它决定了语文教育的价值意识和价值取向,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最基本的价值选择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塑造学生的主流价值观。这样,在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中传播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在此主导下积极融合比任何时代都丰富和深刻得多的林林总总、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使多元文化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益补充,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四、传播形态的生活化和实践化
从静态上理解,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与精神的凝结,是现实世界的映像;从动态上理解,文化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与社会的建构。静态文化和动态文化交织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生活实践是文化的源泉,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形态。我国古代的文化传播姿态各异,或口耳相传,或树碑立传,或雕刻铭记,或琴棋书画,或舞之蹈之,这些在生活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文化在生活实践中又传播开来,成为历史的遗留和现实的映像,生活实践孕育了文化,传播了文化。语文教育传播的主要是经过综合、选择和化约的精神文化,这种精神文化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离开了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精神文化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成了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生活化和实践化是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形态的特征。“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国语文教育在文化传播上有重视生活强调实践的传统,进入近现代以来,受西方教育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书本承载的越来越多的近似死水一潭的文化内容几乎成为语文教育的唯一选择,语文教育从内容到形式进入了一个狭隘的空间内,失去了生活旨趣和实践特性的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也就失去了活力和生机。语文课程改革强调“交际工具”、“实践性”、“植根现实”,试图改变原有语文教育的课堂形态,是语文教育回归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现实诉求。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传播文化,突出了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形态上的生活化和实践化,极大地拓展了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的形态。
五、传播媒介的多元化
主体与客体之间要发生关系,就需要有媒介。媒介是介绍两者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传播学大师麦克鲁汉认为,媒介即万物,万物即媒介。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都是广义的媒介。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有其明确的传播目的和归宿,传播过程受到相对严格的控制。就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来说,书面语是口语的延伸,书籍是眼的延伸,广播是耳的延伸,现代信息技术是传统媒介的延伸。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经历了如下的过程:
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是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获得和加工文化信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任何有助于传播文化信息的都是文化传播媒介。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媒介不同于一般的文化传播。它有独特的传播媒介,这些媒介包括硬件、软件和教师,硬件是指储存、传递文化信息的教学设备,如幻灯机、投影机、多媒体等;软件包括承载信息的课本、书刊、报纸、幻灯片、语文教育软件等;教师是文化信息的传播者,是使用硬件和软件进行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教师是其他媒介和学生之间的联结者,使得其他媒介更有意义和价值。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的软硬件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单从作为文化传播者的教师来看,其教学媒介也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在文字没有产生之前,只能依靠口耳相传进行文化传播;文字产生之后,在口耳相传的基础上借助于文字进行文化传播;近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为文化传播提供了直观的呈现方式和快捷的媒介;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语文教育进入到一个多媒体时代,教师在传播文化时有了充足的选择,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媒介真正变得更加多元化。但在多元化的传播时,应该注意结合语文教育本身的特点进行选择和运用。以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来塑造形象,又对形象进行抽象,借助于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特点,这方面的特点汉语文尤为突出。它不像自然科学那样讲究科学性,比如数学上讲黄金分割,汉语文却这样形容人:“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北国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入城,再顾倾入国。”这样的描述给所有人充分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其结果也因人而异,假如用自然科学的标准来呈现出来这么一个人来,恐怕很难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在语文教育中,耳听、眼观、言传、身教、手写、体悟等借助于感官传播文化是重要特点,多媒体的介入应该以更好地促进文化的传播和语文的学习为主,而不应该试图用所谓的多媒体教学代替传统媒介,该用主观形象表现的借助于多媒体,该通过想像的还是要借助于学生的各种感官。其实,自从现代媒介介入教育以来,一直处于“辅助”教学的地位,只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过度夸大了现代媒介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多媒体教学的泛滥,在现代教学中对各种媒介的理性回归和应用是符合教育本身的特点的,在语文教学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尤为重要。无论是传统媒介还是现代媒介都为文化提供了多元化的传播渠道,结合语文本身的特点,整合运用是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的积极选择。
六、传播环境的特定性
语文教学是“以语言——言语的方式存在”的一种对话活动,语文“既表现为由言语向语言的发展,也表现为由语言向言语的发展。”而语文教学在技术层面上,也可概括为这样两个方面:“通过言语让学生学习语言,通过语言发展学生的言语。”在这种“以语言——言语的方式存在”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由言语向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基础性的活动,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言语环境的把握和运用。就语文教育的文化的语境看,包括情境语境和背景语境。李海林认为:“所谓言语环境,就是指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条件系统。根据这些条件因素与言语活动关系的远近的不同,可以分为情境(小)语境和背景(大)语境两大类。”情境语境作为交际的场合包括事件发生时的现场环境和人际环境,现场语境中最重要的是交往事件的情节构成,人际语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一种氛围;背景语境是相对情境语境而言的,包括言语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的背景等。“所谓语境,其实与人、与人的历史和现实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它由人和人的活动所创造,为人和人的活动提供情境和背景。”在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中,情境语境和背景语境是特定,因为作为文化传播者的教师和作为文化传播受众的学生都是生活在特定的语境中的,文化养育、规范了他们,同时也制约着他们的文化生活。就过程看,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是在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的,语文教学课堂是特定的传播空间,文化传播主要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进行,课堂外是课堂的补充和延伸;在语文课堂上的时间是特定的文化传播时间,语文课堂外的时间是课堂时间的补充和延伸。特定的语文课堂时空加上特定的情境语境和背景语境构成了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环境的特定性。
[注释]
①②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5页,第76页。
③转引自钟志贤:《深呼吸一素质教育进行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93页。
④邵培仁:《传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46页。
⑤⑥王尚文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第16-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