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设作文情境 促进情感喷发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2024 日期:2024-03-28 来源:论文网
每周作文指导课上,我们常常发现,尽管把写作知识要领全都交给了学生,可学生仍然对着作文本一筹莫展。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学生缺乏写作素材,其实不然。即使是大作家,也有难以下笔的情状。斯坦贝克就把他坐在写字台前却硬是写不出一个字的时刻形容为“分娩的痛苦”。但作家们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看样子是无法写下去了,忽而又情不自禁,思如泉涌。有趣的是这种现象在学生中也会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一些平时写作水平不算好的学生,却也写出了情文并茂的佳作来。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以为,关键还在于“情境”的作用。学生只有在情感和思维均达到一定境界时,文章才能呼之欲出、跃然纸上。我们常常忽视这个前提,作文指导时,给学生左一个“要求”,右一个“注意”,学生的心情立刻变得抑郁起来,担心写不好,提起笔来便如林黛玉进贾府,不敢多走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
清代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初学作文,必促之使放,放之如野马踢跳咆哮,不受羁绊。”这个观点对我们不无借鉴意义。让学生在自由的情境中去发挥、去驰骋,事实证明确能提高写作水平。自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写作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作文教学中同样也应该有所体现。既要“放”,又要“收”,这是作文指导课必须处理好的一个矛盾。在这方面,我作了如下两点尝试。
一、掀起联想波澜
中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活跃和异常丰富的。但是就某一个具体的时间段来说,他们的联想并不能持久地保持高亢、活跃的状态,而是波浪起伏的。心理学的实验证明:可以用一定的方法来激发联想,使之达到高峰。课堂作文大都是被动作文,教师给的题目,学生往往感觉很突然,一部分学生见题后仍然心情平静,头脑中掀不起联想的波澜;一部分学生由于惧怕作文,见到文题后常常形成条件反射,脑海中造成联想的暂时“断路”。在这个时候,教师如果仍然一板一眼地上指导课,只能是缘木求鱼而已。因此,首要任务应该是激发起学生的联想,使他们的思维处于高亢状态。例如,一次我要求学生在两节课内写一篇以“水”为话题的作文,开始我不先出示题目和要求,而是让学生围绕“水”展开联想。学生由于心理上没有任何负担,联想的野马纵情奔驰。
在充分联想的基础上,我引导他们归纳出如下几点由水的属性而自然联想到的精神意义: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由江水日夜奔流引起的);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由滴水穿石引起的);知识在于积累(由涓涓细流汇成大海引起的);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由“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引起的);要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由沧海一粟引起的)。通过这样的激发联想,学生顿时就有豁然开朗之感。这时候再出示题目,要求他们任选一个角度展开议论或抒情,学生觉得言之有物,作文水到渠成。
二、促进情感喷发
文贵有情。不仅文学创作要求如此,学生习作亦然。情真才能意切。因此,在进行记叙文和散文的写作前,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诱导
中学生写作的情感运动状态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大致为:情感平静期——情感错综期——有序激动期——进入写作。一般说来,学生由情感平静期向写作的转变,中间过程比较长。因为就中学生来说,课堂作文的心态是被动和怠惰的。因此,如果不借助教师这个“外物”来诱导和刺激,使学生情感转变的过程缩短,使情感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那么课堂作文的效率、学生习作的水平,始终只能是徘徊不前。
这里再举一个教学实例:在组织学生观看了“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及其救援”的专题片后,我就让学生写了一篇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的文章,题目是:《感动的泪》。指导课上,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专题片中最震撼人心的“母亲保护孩子”、“老师用身体掩护学生”、“消防和武警官兵奋力从废墟中抢救生命”、“温家宝总理冒着余震第一时间亲临现场指挥救援、慰问灾民”、“胡锦涛总书记提前结束在国外的访问直接奔赴灾区慰问群众”的场面,以及各族人民、各界人士采用不同方式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的动人情景,再叫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并结合我校师生两次为地震灾区捐款的实例。这一幕幕感人的情景、一件件真实生动的故事,在学生头脑中思绪渐欲翻腾开来。此时,我又用多媒体再现几幅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汶川救援、玉树救援的幻灯图片,配上凄婉而又悲壮的音乐。学生在画面、音乐的感染下,在动人的情境中,感情的泉水在汩汩流淌,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感动的泪早已情不自禁地流下来。此时,让学生动笔写作,情动于衷,言溢于外;情感喷发,笔下生花,一篇篇饱含真情实感的佳作应运而生了。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