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科常用药物的合理应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1975 日期:2024-03-27 来源:论文网
论文代写网: 【摘要】探讨儿童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参阅国内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综述。总结分析儿科用药特点,结合儿童生理特点以及儿童药物在体内过程特点总结出儿童用药原则以及特殊药物的用药原则,同时避免应用禁用药物,需用慎用药物时,应在临床药师指导下合理用药,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治疗中的药物不良反应等,要根据药物的特点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选用安全、有效、适量、可靠的药物。
【关键词】儿童 合理用药 安全性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全球的患者有1/3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我国医院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也相当严重,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的12%~32%。我国现有<14周岁的儿童约4亿,然而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不合理应用药物而导致耳毒性药物致聋以及其他不良反应。因此,儿童合理用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生存与发展,具有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现结合国内外文献就如何安全、合理使用儿科药物进行初步探讨如下。
  一 儿童生理特点
  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渐进的动态过程,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生理特点。根据小儿解剖生理特点,可将小儿分为七期: (1)胎儿期:此期从受精卵形成至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此期是胎儿发育十分重要的阶段,各组织器官处于形成阶段,许多药物可致流产、畸形甚至死胎。 (2)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满 28天之前。此期各器官、组织发育尚不成熟,对外界的适应力很差,患病率和死亡率极高。 (3)婴儿期:自出生至1周岁之前。此期生长发育极其迅速,但容易患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和营养缺乏性疾病等。 (4)幼儿期:自1周岁至满3周岁之前,此期生长发良相对缓慢,而智能发育迅速,因接触外界较多,意外伤害发生率非常高。 (5)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周岁入小学前。此期小儿体格发育减慢而智力发育增快,急性传染病及意外伤害发生率较高。(6)学龄期:自6~7周岁至青春期开始之前。 (7)青春期: 自11~12周岁至约满18周岁 [1]。
  二 儿童药物体内过程特点
  (一) 药物的吸收 药物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机体情况和给药途径。新生儿胃酸浓度低,排空时间长,肠蠕动不规律,如青霉素等抗生素在成人胃内可被分解,但对新生儿则可很好地被吸收。新生儿肌肉量少,末梢神经不完善,肌肉给药则吸收不完全。经皮肤给药时,婴幼儿皮肤角质层薄,比表面积大,药物较成人更易透皮吸收。
  (二) 药物的分布 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脂肪含量、体液腔隙比例、药物与蛋白质结合程度等。婴幼儿脂肪含量较成人低[2],脂溶性药物不能充分与之结合,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增高。婴幼儿体液及细胞外液容量大[2],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被稀释,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较成人低,而细胞内液浓度较高。婴幼儿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低,游离型药物较多,且体内存在较多的内源性蛋白结合物,如胆红素等,因此与血浆蛋白结合力强的药物如苯妥英钠、磺胺类药物等能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蛋白,使游离型胆红素浓度升高,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甚至核黄疸。此外,新生儿的血-脑屏障不完善,多种药物均能通过,可以使之毒性增高。
  (三) 药物的代谢 肝脏是人体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新生儿肝药酶系统不成熟,直到出生后8周,此酶系统活性才达正常成人水平。新生儿在出生后8周内,对于靠微粒体代谢酶系统灭活的药物敏感。新生儿还原硝基和偶氮的能力以及进行葡萄糖醛酸、甘氨酸、谷胱甘肽结合反应的能力很低,对依靠这些结合反应灭活的药物也特别敏感[1]。另外,新生儿若大量给予氯霉素有可能引起中毒反应,导致灰婴综合征。
  (四)药物的排泄 药物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肾脏,而肾功能随年龄增加而变化。儿童,尤其是新生儿肾血流量低,新生儿只有成人的20%~40%,出生后2年大致接近成人值;又如肾小球滤过率按体表面积计算,在4个月时只有成人的25% ~50%, 2岁时接近成人值;而肾小管最大排泄量在出生后1个月内很低,在1~5岁接近成人值。此外,肾小管分泌酸能力低,尿液pH值高,影响碱性药物排泄。因此可能导致肾排泄药物(如地高辛、庆大霉素等)消除减慢,易致蓄积中毒。所以在给药时应注意新生儿的月龄、药物剂量以及给药间隔时间等[3]。
  三 儿科用药的原则
  (一) 选择合理药物 在用药之前必须进行正确的诊断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药物,避免儿科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应首先确定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儿科常见的病毒性感染有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肠炎和大多数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这些疾病各自有特异性症状与体征。对细菌感染者应掌握所用药物的适应证、剂量、用药途径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在使用药物时应遵循“可用一种药物治疗时就不用两种药物”的原则[4]。临床上抗生素的滥用不但会增加ADR发生率,且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5]。
  (二) 选择合适剂量 剂量选择不当是儿科ADR发生的另一主要因素。许多药品没有小儿专用剂量,普通常用的方法是由成人剂量来换算,多数仍按年龄、体重或体表面积来计算小儿剂量,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可根据具体情况及临床经验适当选用。
  (三) 选择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由病情轻重缓急、用药目的及药物本身性质决定。正确的给药途径对保证药物的吸收、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①能口服或经鼻饲给药的小儿,经胃肠道给药安全。有些药物(如地高辛) ,口服较肌肉注射吸收快,应引起注意。②皮下注射给药可损害周围组织且吸收不良,不适用于新生儿。③地西泮溶液直肠灌注比肌肉注射吸收快,因而更适于迅速控制小儿惊厥。④由于儿童皮肤结构异于成人,皮肤黏膜用药很容易被吸收,甚至可引起中毒,体外用药时应注意[3]。
  (四) 选择合适剂型 目前,儿科药物剂型改革方向主要有: ①研制口服制剂来替代一些注射剂,原则上要求能够口服给药的就不需要进行注射治疗; ②开发多种口服制剂(如滴剂、混悬剂、咀嚼片和泡腾片等)并改善口感,方便患儿服用。③研制缓释制剂,减少服药次数和服药天数,提高小儿用药依从性。现在我国儿科药品在药物剂型的改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口服制剂(如阿莫仙干糖浆、泰诺滴剂等)添加了适于儿童口味的果味剂,大多数滴剂还配有小量杯或刻度滴管,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儿童用药。
  四 儿科药物的合理应用
  (一)抗生素类药物 感染性疾病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故常用抗生素等抗感染药物,治疗的关键是针对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并合理应用。除抗生素本身的毒副作用而外,过量使用抗生素还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衡,使体内微生态紊乱,引起真菌或耐药菌感染。就抗菌治疗而言,尤应关注药物浓度与抗菌效果及毒副作用的关系。当前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较为突出,如对非感染性疾病如肠痉挛、单纯性功能性腹泻以及普通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患儿不究其原因就首先使用抗生素。如需联合用药,应以疗效好、副作用小为原则。为防止累积毒性作用,严禁联合使用对同一器官均有毒性的抗生素,如头孢唑啉与丁胺卡那霉素都具有较重的肾毒作用,应尽量避免联合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为半衰期快速消除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由于在体内消除快,欲维持合适的血药浓度及给药次数,应每日 2~4次。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四环素类(如土霉素)不宜应用,对于氨基糖苷类及磺胺类等不良反应较大的药物应慎用[6]。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如消化道菌群失调可以引起腹泻、便秘等,严重者可以引起全身真菌感染。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二) 肾上腺皮质激素 短疗程常用于过敏性疾病、重症感染性疾病等,长疗程则用于治疗肾病综合征、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在使用中必须重视其副作用:①短期大量使用可掩盖病情,故诊断未明确时一般不用;②较长期使用可抑制骨骼生长,影响水、电解质、蛋白质、脂肪代谢等;③长期限使用除有以上副作用外,尚可导致肾上腺皮质萎缩,可降低免疫力使病灶扩散;④水痘患儿禁用糖皮质激素,以防加重病情。
  (三) 解热镇痛类药物 目前适用于小儿的解热镇痛药品种及剂型相对较多,各种退热药成分不同,但其药理作用基本相同,只要一种足量即有效,没有联合用药的必要。而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制剂因其疗效好、副作用小、口服吸收迅速完全,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易诱发儿童哮喘,诱发Reye综合征、胃肠道黏膜损害,剂量过大引起出汗过多而导致患儿体温不升或虚脱,故应慎用。
  (四)镇咳止喘药 婴幼儿一般不用镇咳药,多用祛痰药口服或雾化吸入,使分泌物稀释,易咳出。哮喘病儿提倡局部吸入β2受体激动剂类药物,必要时也可用茶硷类,但新生儿、小婴儿慎用。
  (五) 止泻药和泻药 对腹泻患儿慎用止泻药,除用口服补液疗法防治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外,可适当使用保护肠粘膜的药物,或辅以含有双歧杆菌或乳酸杆菌的制剂以调节肠道的微生态环境。小儿便秘一般不用泻药,多采用调整饮食和松软大便的通便法。
  (六) 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类药物 很多家长及部分医生认为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类药物可以长期、无条件使用,因此经常给孩子服用一些诸如某些钙制剂、锌制剂、氨基酸制剂、多种维生素制剂等药物。其实服用此类药物治疗要根据身体的需要,若滥用或过量地长期使用会产生不良反应,如维生素D过量的使用可致使体内维生素A、维生素D浓度过高,出现高钙血症。对于新生儿,不宜长期使用维生素K,否则易引起高胆红素血症。
  总之,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药物的过敏反应、不良反应和毒性作用常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生长发育中的小儿因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够成熟、健全,对药物的毒、副作用较成年人更为敏感。小儿疾病多变,选择药物须慎重,更要求剂量恰当,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小儿药物治疗的特点,掌握药物的性能、作用机制、毒副作用、适应证和禁忌症,以及精确的剂量计算和适当的用药方法。儿科用药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领域。作为儿科医务人员,应该树立高尚的医德,以谦虚谨慎的态度为广大患者服务,努力钻研专业技术,提高儿科用药水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参 考 文 献
[1] 黄志华.重视儿科合理用药[J].中国临床医生,2001, 34(2) : 12214.
[2]徐小薇,王跃明,李大魁.儿科合理用药探索[J].中国临床药学杂 志,2001, 10(2): 1252128.
[3]周森麟.儿科药物不良反应监察和处置[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1999, 8(1): 55.
[4]乔永贵.儿科感染性疾病耐药菌株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2, 18(7) : 577.
[5]任冠桦.儿科用药存在的问题与儿科合理用药[J].海峡药学, 2001, 17(6) : 183 2184.
[6] 罗新华,包东武,罗小萌.儿科病房呼吸道病原菌耐药性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2, 20(7) : 712.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