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诗歌鉴赏技巧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1636 日期:2024-03-23 来源:论文网

浅议诗歌鉴赏技巧浅议诗歌鉴赏技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古诗歌鉴赏的要求是:欣赏诗歌,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诗歌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诗歌的思维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因此,我们在平时诗歌鉴赏中就应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引导学生对具体作品进行分析鉴赏。那么,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去鉴赏诗歌呢?在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通过标题获取有关信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的信息。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题目就交待了游玩的地点和游玩的季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就交待了这首诗的内容(送别)、时间、对象;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题目就点出了这首曲感情基调……抓住这些信息,能帮助我们理解诗词。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包括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道路、艺术风格等;了解写作背景,包括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及同时代其他作者的同类作品等。会知人论世,才有可能读懂读透具体作品。
  下面我们来鉴赏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李煜,是南唐最末的一个皇帝,史称李后主,975年,南唐被北宋灭亡,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子。一个掌握生杀予夺的一国之主,忽而变为任人宰割的阶下之囚,景况一落千丈,他的悲痛愁恨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因而,李煜后期词大多抒发亡国的深悲巨痛,风格沉郁。在《虞美人》这首词中那一缕春风,那朗朗明月,那月光下的故土,勾起了身为囚虏的词人的几多幽怨。昔日的繁华和欢乐,只衬出眼前的屈辱和孤单。国破家亡,人事沧桑,怎堪回首?此时此刻,悲愤和愁苦油然而生,春花、秋月、小楼、故国、雕栏、红颜等物景迭现眼底,汇成无尽的愁恨,化作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声声凄苦,都从血泪中迸出,使人不忍读、不忍听,正所谓“以血书者也”。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我们体会到了词人内心涌动的亡国后的深哀巨痛。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对于鉴赏诗词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初中诗词鉴赏大都选名家作品,这些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也有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知其人,晓其风格,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多了。
  三、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
  鉴赏古诗词中的形象,重要的是要捕捉并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我们理解诗歌形象,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