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让创新走进数学课堂
一、尊重学生,营造和谐氛围,诱发创新意识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直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需要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首先教师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其次在教学中评价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一些激励评议。如:你真行!你的想法真好;这个见解很独特;我真荣幸,我和XX的意见相同……这些尊重、期盼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是创造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气氛,良言一句受终生受益。再次,组织讨论,开拓思路。围绕一个问题,我经常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争辩,让他们各抒已见,互相补充,可激发兴趣,开拓思路。
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乐于创新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心理特征,在教学目标和求知心理之间创设一种富有创新机会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中,唤起他们的创造欲望,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规律”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名字叫‘猫妈妈分鱼’。在猫妈妈的孩子里有一个叫肥肥,他贪吃又自作聪明,猫妈妈要找个机会教育他。这天猫妈妈要分鱼了,她对身边的肥肥说:“给你6条小鱼,平均分给2只小猫吃吧”,肥肥大叫:“太少了,不够吃”。
猫妈妈说:“那好,我给你12条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吃”,肥肥又叫又跳:“不够,不够”,猫妈妈又说:“那我给你24条鱼,平均分给8只小猫吃”,肥肥得意地同意了。猫妈妈和其它小猫都笑了。猫妈妈是用什么方法教育这个贪吃的小猫的呢?”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们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发学生去求知、去探索,使学生乐学、爱学。
三、激发想象,训练思维,激发创新欲望
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使的。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证明,求异度高,求同性好,学生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规律的能力就越强,创造性思维的水平就越高。所以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很有见地的看法、观点应给以足够的重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广开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握学生获取新知的良好机会。
比如,证明“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可以利用作平行线来证明,方法达七、八种之多,也可以用面积法证明,其中以面积较为巧妙别致。在解题时,不要满足于把题目解答出来便完事大吉,可以引导学生变化题目的条件、结论等。比如,“正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到三边距离之和为定值。”这个命题不难用面积法证明。该题证明后,可以变换角度,广泛联想,训练发散思维。将“任意一点”变到“形外一点”,将、“正三角形”变为“正n边形”,或者将“正三角形”变为“任意三角形”,研究结论如何变化。
相反,有的教师因怕耽误时间完成不了既定计划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一次学生用配方法解完一元二次方程4 x2-2 x-1=0后,有一学生马上提出:“老师,第一步可以不除以4,直接配方……”还没等学生说完,教师马上打断学生:“还是用书上的方法来配方。”教师怕“节外生枝”,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忽略了这位学生的很有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四、改进方法,动手操作,探索创新的有效途径
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面前,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讲轴对称性质时,可鼓励学生做一个轴对称的模拟动作,这样不但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而且使学生亲身体验轴对称的含义,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剪一个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案,并且讨论轴对称的性质,学生们个个展示出自己的才艺,剪出了各式各样的图案,如小人、喜字、花朵……同桌、前后互相学习、互相讨论,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综合汇总。通过这样的方式,正好迎合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的欲望,使他们树立了自信,培养了创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在课堂中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入钻研教材。从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肩负起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的伟大使命。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