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提高语文能力的几点看法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1238 日期:2024-03-19 来源:论文网
摘要:语言文字伴随我们一生,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和学习其它知识的工具课程,我们大都长期进行了学习,然而不少大学毕业生不能写好一份求职信、一份申请、工作总结等,究其原因,是语文能力不够造成的,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针对语文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本文就此发表以下个人看法。
关键词:语文;能力
语言文字伴随我们一生,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和学习其它知识的工具课程,我们大都长期进行了学习,然而不少大学毕业生不能写好一份求职信、一份申请、工作总结等,究其原因,是语文能力不够造成的。其根源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语文能力培养。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该如何做好这个工作,把学生的语文能力提上去呢?作为学生,又该如何去做,把自己的语文能力提高呢?下面就我本人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做好培养学生语文兴趣的工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一门知识的前提条件,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成功的起点。”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了兴趣,学生学习的过程就如同嚼蜡。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出来,让他们充满快乐地去读书、听课、写文章。
1.教师要备好课。只有充分理解了教材,把课文所体现的思想和教师个人的思想感情融合为一,教师才能声情并茂地讲述课文,才能感染学生,把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地吸引在课堂上。
2.明确学习的目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优秀篇目所体现的思想去感染学生;讲述先进人物的故事去熏陶学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去体验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情操的陶冶,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从心灵深处产生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有端正的学习态度。目的明确了,态度端正了,就能深入进去,努力学习。
3.组织语文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语文知识抢答、讲成语故事、古诗文背诵、讲楹联趣话等会使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徜徉在语文的知识宫殿不能自拔。
二、把好作文关。
作文是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必须做好的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作文的好坏不但直接关系着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也关系着日后的生活、工作。那么,语文教师该如何做呢?
1.上好作文课。作文课上不仅要评析范文,指出优劣,更重要的是要讲作文方法。虽然有“文无定法”之说,但常规的方法还是要讲的,就像一个会骑自行车的人怎么骑都不容易跌倒,可一个新学者是要别人教他一些技巧,再扶他一把的一样。
2.改好作文。教师要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悉数指出,让学生一目了然,从而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避免。
3.写好下水文。苏霍姆林斯基说:“遗憾的是,我们还有那么多的语文教师,他们教的学生不会作文,其简单的原因是自己不会作文。”只有亲自下到水中才知道水的深浅,感知水的温度。亲自写一下,才知道审题、构思、组材等的难易,从而较好地去指导学生。
4.培养观察兴趣,体验生活。苏辙说:“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有了丰富的生活实践,才能开阔自己的视野,从而使文章内容充实,也只有在实践中,才会产生观察事物的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 。勤观察、细观察 才能了解事物,把握事物性状,才能写出形象生动的文章。
教师在学生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要始终与学生处在一起,听他们的观察心得,做他们的观察指导,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对他们写的观察日记多鼓励、表扬,让学生不时感到有观察的成就感,兴趣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三、搞好阅读教学。
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会阅读的人才能较快地获得书籍所带来的知识,报刊所传递的信息;和先贤对话,在世界漫游;积累素材,陶冶情操。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做好这一点。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一)课内阅读教学是基础
语文课本上所选的现代文篇目大多是经受了时间考验的典范性名篇,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谋篇立意都有其独到之处。教师应把教学这些篇目作为陶冶学生情操,尤其是教学生阅读技巧的阵地。有了这个目标,教师就要精心设计课堂结构,让学生从每一篇课文中学到阅读文章的技巧、方法,大致可采取听读、诵读、研读的方法。具体做法是:
1.听读。所谓听读,就是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细听,然后 讨论,再说出所听到的文段或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诵读。所谓诵读,即是让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合上书,概括文段或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反映的中心。
3.研读。研读,即精读,教师就一篇文章或选取某些文段提出若干问题(包括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写作手法、修辞运用、句义理解等),让学生研读后回答。之后,再让学生分组研读,自己提出问题,尤其要鼓励学生问。这个“问”很重要,它是思维活跃的体现,它是创新的开始,它是求知欲望的发端。陶行知告诉我们:“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培根说:“疑而能问,已是知识之半。”
(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求发展。
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课外阅读是不少于260万字,名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如果达到这个要求就扩大了语文阅读的空间,增进了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诸葛亮博览群书,终有经天纬地之才;毛泽东博览群书,才能对政治军事,驾轻就熟。但面对浩如烟海的课外书,指导学生有选择性的阅读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学生会沉溺于“阅读课外书”的泥潭。教师如能运用适当的方法推荐介绍,就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始终把课外阅读控制在正确的方向上。
1.潜移默化,适时介绍。作为语文老师在上课时或课余时间进教室时总拿着准备推荐给学生的书,自然引起学生的注意,适时介绍给学生。
2.发动学生,相互推荐。同龄人的兴趣爱好往往会更接近,也更容易相互影响。作为老师,要把那些爱好阅读的同学召集起来,组织成课外阅读小组,老师当他们的辅导员,指导他们阅读,给他们举办趣味阅读活动或优秀作品展等。
3.结合时事,举办讲座。全方位的阅读扩大了知识面,但不同人的阅读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一方面是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另一方面是写好作文,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4.主讲名著,以点带面。名著是课外阅读的精华,但读起来很费时,这就要求教师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不妨主讲某一名著的若干章节,或分析或讲故事,也可听评书录音,以此激起学生对名著的好奇心,这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去读,或一本书或某些章节,从而带动所有学生掀起读名著的高潮。
5.结合课文,布置引导。一篇文章的写成自有它一定的写作背景,相关链接。在教学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去查找,以一篇带多篇,扩大阅读面,提高学习效率。如引导学生去查找阅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诗歌、戏剧等相关阅读知识文章;阅读长篇小说节选的前后章节;阅读散文诗歌的姊妹篇;阅读写作背景材料等。总之,课外阅读方法多样,要因势利导,灵活多变,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四、古诗文教学与时俱进。
古诗文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的分量,但传统的古诗文教学大多局限在译背的阶段,很少有过深的探究,连语文课本的说明中对古诗文单元的教学要求都是“读读背背,了解大意”。中国最优秀的文化典籍大都是用古文写成的,阅读它们,是让一个中国人了解历史,接受优秀文化熏陶的最好方式,他是终身学习的需要。
总而言之,语文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教师心中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时更新教学法,才能培育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综合语文能力的人才。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