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材中自然景物描写的教学价值取向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0970 日期:2024-03-16 来源:论文网
论文代写网:   论文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材;教学价值取向
  论文摘要: 语文是中国文化的承载体,富含了多姿多彩的自然文化。本文试图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为例,探讨自然景物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对初中生的价值观的影响。
  
  近年来,关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很多争论。笔者认为这个理念是好的,关键是这种统一要以学生的生活作依托,注重挖掘贴近学生内心的情感释放点,而不是靠空洞的说教,或脱离现代社会生活的价值观﹑人生观的灌输。作为母语教育,语文科可以借助独特的汉字结构和浪漫的意象把学生带回大自然当中去,象一个向导似的指给学生美的事物,教学生去欣赏,去领略,去体验,同时也在他们身上培养起健康的审美情趣,构筑起精神的“绿洲”,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教学中要注意向学生展示其蕴涵独特的价值取向。
  
  1 继承文化传统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自古就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而中国的先哲圣贤、文人骚客用大量的笔墨描绘自然,赞美自然,思考自然,使天地万物内化于人之心灵,最终达到“天人合一”。作为母语,语文本身就蕴含了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承载着沉甸甸的自然文化传统。通过学习这类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诗文,学生可以进入一个情意浓郁的情感世界,可以顿悟蕴含在其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进而增强民族文化意识。
  
  2 弘扬民族精神
  描写大自然的诗文因其优美的意象,形象的语言,渐渐地成为熏陶学生民族情感的独特舞台。这里没有大段的政治言论,没有拔高的“高尚”情感,有的只是具体的祖国山河和诗人纯净的灵魂,所以这种民族精神和人格信仰会真正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指导他们的言行和精神的重构。例如: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这些诗句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这个单元的讲读课文是以培养爱国主义思想为主的,但相比之下,笔者觉得这些诗歌更能激发学生对黄河文化与祖国的热爱。原因有三:①没有空洞的理论说教和复杂的社会背景,只是纯粹景物描写,起码学生不反感。②诗歌语言本身就朗朗上口,学生在美读吟诵时,语言的形式美与黄河的磅礴气势相映生辉,学生在不反感的前提下有“情”可感。③诗歌最大的特点是留给读者尽可能大的心灵释放的空间。在体味出壮阔雄浑的诗境基础上学生又可以在“大漠”“白日”“山”“白云”这些背景下体味出黄河也是“多娇”的,学生在有“情”可感的基础上又可“浮想联翩”。从“有趣”到“有情”到“有联想”对祖国的热爱便水到渠成。 描写自然的文学作品对培养民族精神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提供了支持这种精神的人格品质。
  
  3 丰富情感世界
  在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初中生感情日趋丰富,但感情的表达方式也日渐含蓄和隐蔽。善良纯情的他们不再喜怒于色,而是在自然的怀抱里寻找情感的寄托。对花的怜爱,对草的赞美,对月的向往,对云的追随,对春的窃喜,对夏的狂热,对秋的哀伤,对冬的静思……甚至连教室外飞过的一只鸟、飘过的一阵风、坠落的一片叶都会成为他们抒发情感的凭借。在大自然中,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没有父母的唠叨训斥,没有教师的引导管理,完全是“自笔者宣泄”的幻梦空间。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另外,自然景物描写的诗文简单易懂,贴近学生生活,不需要介入过多成人化或社会化的阐释就可以理解和感悟。如诗句“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无论学生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无论学生所在的学校教育资源如何,对于秋风乍起,树叶飘零,大雁南飞意境的领会都是不需要理论讲解的,因为它们就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而正是在对这些生活中平常景物的欣赏中,丰富着自己的情感世界。
  
  4 端正审美追求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初中生正处在多愁善感的年龄,无论他身处何处,无论他的社会背景如何,热爱自然的诗文中总有涤荡他们心灵的自然美形象,总有引起他们徘徊在“拾石雨花,寻诗扫叶”意境中的审美观;也许学生没去过泰山,但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中可以领会泰山的雄伟;也许学生没欣赏过雪后的西湖,但从“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中可以品出西湖的素雅;也许学生没见过大海,但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中可以感受大海的壮阔;也许学生没时间留意春色,但可以从“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中闻到春的香甜;也许学生多愁善感,可以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中找到共鸣;也许学生意气风发,可以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中找到豪情;也许学生洁身自好,可以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找到象征;也许学生快乐如意,可以从“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中找到愉悦……无论青春年少的初中生身处何地,无论外界社会如何变化,他们随时都可以从“卷舒取舍,好似太虚片云,寒塘雁迹,空灵而自然”的诗文意境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将大自然的美结成生命情绪中的节奏,伴着月下的凝思、黄昏的远想,建构出释放情感的心灵空间。
  在语文教育中,热爱自然的文化教育是个易感可触的情趣教育,与学生生活最贴近,最容易引起共鸣。笔者相信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学生真善美情感的培养,语文人文性理论的挥发将趋于一致。同时,这类诗文所描绘的自然美是透过优美﹑凝炼的语言来表现的,这又使学生在感悟诗文自然美的同时提高了语文素养,进而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了统一。
  
  

参考文献


  [1] 史建筑.阅读教学中进行写作技能的训练[J]中学语文,2004,(3).
  [2] 刘家访.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J]语文建设,2006,(10).
  [3] 许惠红.构建人文平台 培养人文素质——初中语文新教材(人教版)例析[J]教学与管理,2004(30).
  [4] 林中河.爱和美育是教育的灵魂——读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教科书有感[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17).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