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让激情飞扬在语文课堂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0857 日期:2024-03-15 来源:论文网
语文,是一门情感性极强的学科。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授课时缺少激情。试想一节课平平淡淡、毫无生气,怎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激情,是语文的底色;激情,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语文课只有靠激情才能获得生命。
  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知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又都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传情达意、驰情其中、升华情感是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短时间完成的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教师只有恰当地使用激情诱导,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交流语言,交流情感,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心灵,使他们在认知与情感的和谐交融中获取知识,获得美的享受。
  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提法;近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留下“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的论述;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二十韵》中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言。语文教材包罗万象,集社会美、人情美、自然美、艺术美于一身,蕴藏着丰富的美感信息。因此,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应是一块激情燃烧的阵地,激情四射的课堂教学才能激荡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教师的激情是上好课的灵魂。教师如何把学生这个审美主体愉快地带进教材所提供的审美空间,激活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共鸣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先“声”夺人,用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最主要的途径是语言,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并有介入性作用的最直接最广泛的方式莫过于声音。因此用好“声”造好势,是教师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里所说的“声”可以是教师特有的嗓音,也可以是教师在特定情境中创设的声音,还可以是音乐。不管哪种“声”,都有殊途同归的效果。
  笔者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一开始就模仿毛主席那浓重的湖南口音,朗诵全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使学生领会到了作者“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情壮志、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还使学生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而且也给学生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打动了学生的心灵,获得了学生的喜爱。
  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字结合起来,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运用音乐创设情景,可帮助学生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感受体验作品表现的情感,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笔者在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名曲《春江花月夜》,让他们对琵琶声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配乐朗诵本诗,让学生充分理解到了琵琶女悲惨的身世以及作者对她的深切同情,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当然,教师在选择音乐时,要注意与教材语言的一致性和相似性,使二者和谐统一。
  二 抑扬幽默,用激情风趣的语言拨动学生的心弦
  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会出现学生不喜欢、兴趣锐减的现象呢?究其原因,除了语文成效慢、学生急于求成的功利思想外,还与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艺术有很大的关系。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试想,如果教师做事情拖拖拉拉,在课堂上慢言慢语,平淡无力,课犹如催眠曲,怎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文似看山不喜平”,授课也是如此。平板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可能更大的功能在于催眠。在教学中,教师满腔热情,绘声绘形绘色,对学生的感知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能使学生随着教师的描绘,进入特定的情境,加深对课文内容地理解,加深对作者思想情感地体验。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要尽量使自己的教学语言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时轻时重、时缓时急、和谐动听。
  幽默的语言、机智的反应,也是课堂上教师激情的一种表现。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语文课有趣,就要使自己的语言幽默风趣,妙趣横生。要用形象生动富有情趣的语言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妙趣。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典故、笑话、故事、佳联、成语、诗词、格言、警句都可以引入课堂,创造和谐幽默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 声情并茂,让激情涌动在语文课堂的每一分钟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只有好的语言艺术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用自己的表情动作手势,使自己的课声情并茂,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一个好的老师,绝少正襟危坐的,或眼视之,或脸秀之,或手舞之。他必能调动身体的每一个部分,在课堂上使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感染学生。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甚或是一个细微的眼神,都能传达出无限的激情。其中教师的笑是最有魅力的肢体语言之一,最能感染学生。课堂上学生正确地回答了问题,教师的微笑,会使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收获自信;即使错了,教师微微一笑,学生会感受人性的关怀与温暖,润物细无声。
  因此,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可以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 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产生共鸣
  环境的烘托、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场景,有利于学生的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
  教师可以利用挂图、投影、录像、多媒体等手段,再现教材中某一些生活情境,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在具体运用时,要把握时机、注意方法,让学生从有限的情境联想到无限的社会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
  当然,创设情境的另一个方法就是让学生演课本剧。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课外的一些读物中也有许多适合学生表演的作品,可以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扮演角色进行表演,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兴趣。把表演带入课堂,可以一改学生被动接受的地位,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准确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展示他们自己的才华,引起他们强烈的共鸣。高中课本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项链》等小说以及几个单元的戏剧等都可以采用此方法,使学生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三维目标都得以实现。
  总之,语文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有激情语文教学才有魅力。如果一堂课是一部戏,那么教师是导演,学生就是演员。导演必须用自己的激情调动演员,才能拍出一部好戏。同样我们教师只有用自己的激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上好每一节语文课。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