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0826 日期:2024-03-14 来源:论文网

提要本文从高职院校由于受到“以就业为导向”思想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明显向专业课倾斜,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谈起,提出大学语文应全面实施美育教育,培养人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与审美创造能力,进而塑造完美人格,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高职学生;美育教育;高职语文教学

  一、什么是美育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正确地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能力的教育。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可见,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它可以使人的情感得到解放和升华,使人的感性具有文明的内容,使人的理性与人的生命沟通,从而使人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塑造一种健全的人格。因此,美育对提高一个国家整体的国民素质,鼓舞和振奋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都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对美育存在的错误理解很多,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认为艺术就是美,从而把美育和艺术教育等同起来,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就是美育。美育就变成诸如书法、美术、音乐、舞蹈课等孤立、单一的任务。但是,艺术教育并不是美育的全部内容。美的形态就包括多种多样的形式,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蔡元培还指出:实施美育的途径主要有三个,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是进行系统、全面的美育教育的主要场所,美育在各门课程中同时存在,但在语文教学中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高职教育的功利化导致美育缺失,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
  由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同步性,当今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精神文明表现出了某种落后性,传统美德丧失,在高校学生当中主要表现为拜金主义的极度盛行,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广泛蔓延,求知欲不高,社会责任感不强,懒散成性等。
  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在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应该把人文精神教育当作一项重点工作常抓不懈。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高职院校在这方面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第一,在思想认识上,学校只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以满足学生的当前就业为目标,只把就业率当作学校主要任务来完成,没有考虑学生未来职业变换所需要的素质,忽略了育人的根本职责,把美育当作可有可无的东西;家长也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家庭缺少正确的教育,结果孩子也变得急功近利,只看眼前、不看未来;第二,在课程设置上,过分注重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如在课程教材方面,当前的高职专业课教材在内容体系上主要是单纯的专业理论知识,缺乏与专业理论知识相匹配的基本的人文资源。表现在课时方面,就是专业技能理论课时占主导地位,在三年制中占据两年的课时,实践课时占到半年到一年,相应的文、史、哲等人文课程基本没有。即使一些学校开设了人文社会方面的课程,一些老师由于自身观念陈旧、方法落后、责任心不强等原因也使这一重要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更是因为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上也出现了学习的懒散表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技能变化的能力。”这一精神凸显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一些高职学校重技能、轻人文的做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离不开美育教育。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美育教育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从事任何一种专业工作的高级人才,其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发挥都离不开良好的统一而完整的人格、健康的情感、高尚的道德等非业务素质的支持。哲人曾经说过:“知识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美育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的审美教育。其性质是培养人的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与审美创造能力,进而塑造完美人格。因此,高职教育应该注重美育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理想与追求的教育、忠孝的教育、诚实守信教育等等。《国家“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第二十九条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得益于《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领》第三十条提出的“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的规定,如今各类学校普遍开设了以传统文化知识中包括文、史、哲在内的汉语言文化课,其中以《大学语文》最为普遍。笔者认为,《大学语文》不是简单的传授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还应该是对人们进行思想情感的培养与陶冶,即教育人们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对待工作、对待他人等等,这两个基本方面主要就是美育与智育的结合。也就是说,语文教育的两个主要内容就是智育与美育。由此可见,美育是语文教育的一个中心环节,是不能被忽视的,不可或缺的,语文教育中的美育与智育相辅相成。
  语文学科同美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文质兼美”的语文教科书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崇高理想境界的美、爱国主义精神的美、艺术形象的美、文章结构的美、风格情调的美、语言形式的美等等,异彩纷呈、美不胜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高职院校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怎样进行美育教育?
  (一)教材的选择上,选出精品。在高等教育中,影响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材作为知识载体,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偏重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里,没有高水平的大学语文教材,就很难让学生接受这门课程的。教材一定要贴近青年人,兼顾学术水准与时尚性。
  作为任课教师应该在教材的选择上下功夫。有专家调查,国家图书馆里标着“大学语文”的藏书达到1,000余种。这可谓数量庞大,品种繁多,令老师们眼花缭乱,难以选择。这些教材有的偏爱工具性,有的侧重人文性,有的强调文学性,有的只选“好文章”。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为此也请来名师专家研究讨论,推荐了5~6本风格多样、品位高的精品教材,如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教授、南开大学陈洪教授、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等分别主编的《大学语文》,这些教材从封面到内容都非常精美,大部分的学生都非常喜欢。
  (二)教学过程:注重实施美育教育。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是文学作品,无数伟大的文学艺术家所创造的不朽典型,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蕴藏的人文精神比其他学科丰厚而广阔,这是其他学科所难以比拟的:她千姿百态的自然美、变幻莫测的社会美、奥妙无穷的科学美、情真意切的情感美、隽永深邃的语言美,每一篇文章都有无数“美”的因素,无不给人以诱惑、启迪、机智、熏陶。《阳货篇》载:“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其主要是突出诗的技巧所产生的对情感的启迪、感染、鼓舞、引发、联想诸作用,突出表现了文学作品具有审美价值。文艺与语文教学既有如此密切关系,那么语文教学就应该通过一堂堂语文课的进行和一篇篇文学作品的感受、领悟、理解来作为向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充分展现语文课堂魅力。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美育的实施应遵循它自身特殊的规律,在语文审美活动中以感受美为主要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对美的评价标准,才能为学生鉴赏美以及创造美奠定基础。美要靠心身去体验去感受,作为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大多在课堂上。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地探索美育实施的原则,这样美育在教育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实施。
  1、创设适宜的情境,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美的形式参与活动。通过创设适宜的情境,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美的形式参与活动。例如,在老舍的《想北平》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北京的名胜古迹,比如故宫、颐和园、天坛、什刹海、玉泉山、陶然亭、香山等,让学生对北京有了更多的了解,激起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然后,教师再通过播放配乐朗诵的录音或在配音下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北平的热爱。然后,教师提问:北平美吧,可就是这么美的一个地方假如落到日本鬼子的手里,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在创设情境后提出以上问题,能使学生更好地身入其境,更好地感受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此时的忧愁。同时,展示1936年、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的一些图片,讲述文章写作背景: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战争即将爆发,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这样,通过视、听等颇具美感和情趣的方式,使学生的身心整体极好地受到了陶冶和感染。课本最后的这句“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后,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激发爱国热情。相信在前面情境创设之后,所有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舍强烈思念家乡之情,这一声呼唤,也唤起了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若缺乏这样的感受,学生则不能在美的熔炼中受到熏陶——感受是全身心的体验,把整个人都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气氛和情调中去。
  2、分析人物形象时渗入美育教育。社会美也是美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