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也谈人文意识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60531 日期:2024-03-11 来源:论文网
工具性

关于也谈人文意识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关于也谈人文意识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

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往往比较重视其工具性,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的人文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突出以人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写作中学生用文章来表达,这是一种综合素质的表现,这种素质中最主要的是人的精神品格、思维价值的取向.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正是培养学生人文意识的好方式。而符合客观规律的作文教学,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有魅力和乐趣的,学生也能够追求新的创意,激发活泼的文思,完全有能力塑造出完美的灵魂。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人文意识呢?
笔者在作文教学中,探索怎样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日积月累总结出了一些认识,拟浅谈一下有关看法:
一、从根本上改变旧的作文教学模式
不少教师都有自己一套比较稳定的教学沟通模式。这种模式常常是教师在预定的框架中,按照自己对作文的理解,垄断了与学生的沟通,这实际上是单向的沟通。反映出的实质是教师是权威,学生与教师不是平等的。比如:在作文教学中,什么样的作文是规范的,怎样写才是好作文,如何统一标准规格等等,都由教师事前告诉学生,再由学生去写,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象大批量生产的复制品一样,毫无个性,味同嚼蜡。
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概论》一文中,程红兵老师提到: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
这段话就是对这种旧的教学模式的批评,更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的体现。尤其是最后两句,对作文教学很有启发。学生是人,人是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的,尤其是有个性的。他们的作文也应该是富有创造性的,应该是千姿百态的。
所以,在充分给学生提供作文素材的基础上,我把课堂交给学生,尽量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和写作的自由.利用相互交流,小组交流,全班范围作答,教师适当点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视野.经过交流打磨后,学生关于话题的很多奇思妙想能够得到展示.

二、作文的学问在作文之外
大凡优秀的文章,都是对真、善、美追求的一种文字表达,是人的思想的外衣。要真正写好文章,没有做人的基础是办不到的。叶老在《作文论》中说:作文必须“写出真诚的自己的话。”作文应是学生做人素质的真实再现,是学生内心活动的自然表露.
要写好文章,首先必须教会学生怎样锻炼自己做好社会所需要的人。当一个学生超越了狭小的自我,他的思想意识达到了社会的高层次,代表了社会的准则,那么,他必然会主动关心社会,主动去观察、分析,也就自然会有感想,总想告诉周围的人一些东西,不说出来心里就闷得慌,因此产生了表现的欲望和创作的冲动。在这个基础上,点拨学生写作的一些知识,学生必然会发自内心的去热爱写作,因为此时,作文已经成为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有力工具了,而不会再无病呻吟。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说:“作文必有可写之材料。”要义就在与此。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努力遵循这条规律。例如有一次布置作文时,我先不布置作文题目,而是宣布:“我们今天到野外去上语文课。”同学们听后自然非常高兴,我叫他们带上笔和笔记本。当时,正是禾苗抽穗的季节,我们沿着小路走向田野。同学们开始还嘻嘻哈哈,但到了野外之后,一阵阵稻香随风飘来,人群中声音渐渐息了,大家停下来,举目眺望,有不少学生异口同声的说:“真香,真香!”我接着说:“闻到稻花香,不能轻易放过,请大家用笔记下这种感觉。”有的同学写到:“稻香好象是从远处吹来的,因为今天有风。”还有的写到:“稻香被阳光烘得暖乎乎的,不来亲身体验,哪里懂得?”接下来,我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禾苗,并且运用想象力,将稻田与农民与自己联系起来。有的写:“书本上的‘稻花香里说丰年’今天我才真正感觉到了,可惜不是夜晚,不能更接近书中的意境。哦,我一定邀上几位同学,趁周六夜晚的月色,来品品这人生的真味。
”有的感叹:“农民真伟大,真幸福!”我借此感觉的基础,在课堂上诱导学生谈水稻、谈丰收的喜悦、谈农民与大自然的息息相关、谈科技发展农业,让学生们先个人准备材料,然后小组讨论,最后是口头演说,同学们此时都有了表达的欲望,《做农民真自豪》《科技与农村》《学科学与爱农村》等一篇篇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从学生的笔尖流淌出来。
所以,我认为写文章是为了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了使人们去追求真、善、美,扬弃假、恶、丑。在写作中关心社会,关心民众,就可以达到如此目的。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呵。我们的社会充实到某种程度,自然要说某种话,也自然能说某种话。”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要引导学生开创新的思维方式
现在的学生从小到大,基本处于传统的旧模式的教育中。尤其到了中学,思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固有定势,想一下子改变过来,学生可能会不适应。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活跃思维的氛围。
短小精悍的奇文趣事,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好材料。如马克吐温的趣闻,其中一个趣闻是:有一次,马克吐温向邻居借书,邻居说;“可以,可以。但我定了一条规则:从我的图书室借去的图书必须当场阅读。”一星期后,这位邻居向马克吐温借割草机,马克吐温笑着说:“当然可以,毫无问题。不过我定了一条规则:从我家里借去的割草机只能在我的草地上使用。”我把马克吐温的这个趣闻交给学生并将马克吐温回敬邻居时所说的话省去,由学生去设想。我鼓励学生说:看谁像马克·吐温那样回敬得幽默、有趣。结果,学生反映很活跃,发言积极。这样以另一种方式为学生创造和谐轻松的写作氛围,学生们一旦放松了,就有了激情和兴趣,敢于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
只要坚持多种形式的训练,学生就会逐渐学会用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多向思维去思考问题。学生的思维单一,是写不出好文章的。现在高考和中考的作文基本以材料话题作文为主,就是为了给学生以广阔的创作空间,这是实际也是体现了教改的方向。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改变旧有的思维方式,努力开创新的思维方式

四、作文的形式应积极创新
作文教学涉及面广泛,应变性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极为有效的手段。传统的命题作文,在校园中普遍受到冷遇。从这种作文的形式来分析,似乎像所有衰败的事物一样,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世界的发展永远都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目前,校园文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多种形式的表达,百花争艳,面对一张张班级板报、一本本校园刊物、一场场演讲……你能说这不是生动活泼的作文吗?
作文教学应在走出课堂的基础上,辅之以多种类、多层次的教学手段。本人在作文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主体性原则:作文应该是学生的主动发挥,在作文中要杜绝过去惯用的大话、假话、空话,无论是口头作文还是书面作文,都要从实际出发。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运用课前三分钟口头作文。
述说教室里同学间的友谊,或谈谈应该怎样讲清洁卫生,或说说食堂的伙食与勤俭朴素,或讲讲今天的课程设置及今后的工作……这些活动是班内的层次最低、方法较简单的作文锻炼。
2.利用班级黑板报。
学生对学习上的问题的探讨、名人事迹、寓言故事(学生自己编)及其他文学形式都可有发表的机会,由学习委员、宣传委员等集中几个能手作为编辑,同学们有了发表自己小作品的阵地。这是第二个层次,是较为复杂的作文练习。
3.手抄报、征文等比赛。
学生只有通过发散性学习,才能完成这些工作。同学们认真对待,积极投稿,精神感人。通过不同主题、形式的创作,学生的思想意识得到一次又一次的洗礼,懂得了社会的主旋律是什么,自然学会了怎样去做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人。这是层次较高的一种作文锻炼。
五、必须重视学生的创作成果
学生的作文是学生的创作成果,教师应该正确对待。对学生作文认真批改是对学生创作成果的尊重。
我要求学生用作文本写作文,教师批改作文采用笔改和面改两种方法,对作文只做部分改动时可以用笔改,需要大改动时用面改。事实证明,老师对学生作文的重视,也会使学生认真保管好自己的作文本。每个学生一个学期一本作文本,三年下来,就是一本“文集”。且不论作文水平的高低,都是学生自己的创造成果。有的同学将自己的“文集”装订得很精美,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总之,素质教育首先就是做人的教育.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面对21世纪的挑战,作为站在科技前沿的人民教师,身负重任,叶圣陶老先生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教诲告诉我们只要遵循作文教学的规律,在作文教学中,坚持“育人为本”,引导学生注重知识、能力、素养的统一,通过作文去表现学生聪颖的智慧、鲜明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才能使作文教学取得成功。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