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论文网:
新课程初中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活动课,在教学中颇受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活动课的本质在于“活”而“动”。
1.活动课程:“活”而“动”的教材建树
语文活动课程的设置其意义至少有三:
1.1正名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确有多种课外活动,但处于“课外”、“业余”地位,不是作为学科服务的体脑调节课安排,就是当作学科的“附加”或课堂的“延伸”。其名不正,非为课程“一体”,视为份外。现在,“按照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小学、初中对儿童、少年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以新的课程理念,在课程设置中明确规定:“课程包括学科和活动两部分”,“活动课程”被纳入课程轨道,这一“地位”和“名份”,就刷新了旧有课程观念,名正则言顺,为全面实施“活动课程”赐予了上方宝剑。
1.2开源
生活是语文教学及学习的鲜活源头。语文教学得其生活之源,扬其“活动”之波,就是鲜活的,“动态的”、“多元的”,有着“滚动效应”。只有开其源,才能活其流。例如,初一册语文活动“调查用字的混乱现象”,就一改以往局限于教室,黑板上纠正错别字的单调、沉寂的课堂,把学生整体推入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去翻阅书报杂志,考辨村口街头的用字,区分正误,各自根据已学知识编订《勘误表》,交有关部门。学生们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与能力,还辐射到有关部门,波及到有关方面。课内、课外结合,课内练功底,活动出效益、正时风,这种“正字”活动所繁衍出的内容、层面及效应,所显现的活力和后劲等,是和以往那种单纯的纠正错别字练习不可相提并论的。
1.3活流
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学生把教师的“教”,内化为知识与智能。语文活动本身所富有的实践性、群体性、参与性,就是学生强劲的内化力的诱发剂。我们看到,学生们在一次次活动中所释放的活力,往往为教师始料不及。因为初中生在好动、好胜心理驱动下,对每次活动兴味盎然,竭力投入,又人人参与并评判,虽有高低,但大家同在一条起跑线上,是公开的,活动着的,显得平易公正,劣者不馁,胜者也为多数认可,乐于容纳与借鉴。活动对班级整体智能的促进,更是显而易见的。群体因其活动,个性得到张扬,相互比照,激励,因而产生出可喜的“爆发力”、“探索力”、“凝聚力”等,许多老师为之喜出望外,惊叹不已。
2.活动课程:“活”而“动”的教改昭示
昭示一:张扬学生的主体意识
初中阶段,学生形象思维活动活跃,表现欲旺盛。与学科课程相比,在活动课程中,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更强,更乐于投入。但初中生的参与有个由浅入深渐进过程,这就需要执教者根据活动课程的安排,精心培育和多方引导。在语文活动的各个环节,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活动全程的主人。要通过民主方式,充分吸取学生的意见,筹备好全期的语文活动;或民主推荐,或毛遂自荐,集中学生多数人的意向,确定每次活动的主持人,避免班干部包揽天下;活动中的主持人,自然多是班上的能人、活动积极分子。由主持人按课程要求,进行筹办,确定主要节目,安排好程序,商定评优办法、奖励范围等。老师则当好“教练”、“业务指导”,适当协调。学生是活动全程的“主角”,是主人。激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全面进入“角色”,这也是推动语文教改的首要因素之一。在活动中,学生发挥自己的才智,审视自我发展轨迹,个性得以张扬,他们的素质提高也就同时达到我们企盼长久的境地。
昭示二:优化活动中竞赛情境
语文活动,学生的全员参与是首位。创设良好的竞赛情境,以充分展示学生们的性格特征和自我特长,是活动的价值所在。初中语文1~6册编有24次活动课,大多数活动都有评比、展示优秀作品、给奖等活动程序和内容。评优这一环节运作适当,对学生有着极大的激励和影响。活动中的评优、给奖,都是在主持人的主持下进行,透明度大,客观、公正。
可以适当提高优秀类次,扩大鼓励面,奖励的项目增设,因班、因活动而宣,适当加多一点,面扩大一点,如“进步奖”、“组织奖”、“积极分子奖”等,以此激励中间层,促进差生的转化和投入,达到班级整体知识与能力的提高。还可加大活动的开放性,向有关报纸、杂志推荐优秀作品,邀请有关专家亲临指导,与有关单位、兄弟班级“联姻”,取长补短,给活动添彩加色。
昭示三:增强学生的语言活动及其表达能力
语文活动的依归,在于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任何一种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主体的实践和内省。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习的兴趣,积极投入,勇于实践。以知识为主导,以实践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依归。这种一鼎而三的语文教学实践,环环相扣,涉及面广。以“指令性”的活动为轴心,带动其它语文实践活动,有计划的高效运转。而活动课程,也不能千篇一律,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因班、因时制宜,组织一些小型、灵活、多样的热身的活动,多练功底,不断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提高驾驭活动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例如,从初一开始,可组织“课前5分钟口语训练”,侧重讲故事或见闻,事先做些准备,按座次轮流上台,随后评议、计分。开展常规性的硬笔书法、周记、日记、读书笔记、朗诵、讲故事等比赛活动,到初二、初三,开展自编、自演课本剧活动,让学生参与单元、期中、期末复习、测试的评改试卷工作,把学生编成小组,分组设计复习提纲、测试题,并让学生去评卷、分析。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实践表明,这类语文活动愈活泼、多样、持之以恒,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愈强化,愈坚固,活动展开的层次就愈深,影响也愈大,运用语言、组织活动的各种能力,也必将与日俱增。
3.活动课程:“活”而“动”的运作动力
活动课程,经过近年的实践,已经总结出不少如何运作的方略。
一是,加大活动课程教育空间及其多功能的开发。
加大活动课程教育空间。把每次语文活动当作一块实验田,不拘一格,广泛地联实际,紧贴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跃的富有情趣的中学生,不用简单的活动形式消磨学生的美好时光,更不能应付差事,走过场。例如,课本剧演出,这本有相当大的难度。有的老师将此活动与影视生活中的“小品”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模拟:大胆地设想一个情节,分几个角色,设计一套对话,再适当加一点舞台提示,构成一幕剧。因为影视生活广阔,可供联想的小品甚多,这么一引发,学生兴趣陡生,一个个取材实际生活或教材的剧本构想出事了。如《现代版孔乙己》、《小巷深处话感恩》等,色彩纷呈。后经演出,当场评分,把大家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活动前部分师生的种种畏难情绪,随之得以消除。可见,大家真正动作起来了,打开了局面,活动课就有了生气,有了路子。
活动课程的多功能开发。现在,不能再习惯性受那种“语文课就是基础工具课”的窄小思想观念的支配,滞留在对以往那种“知识点”上肢解文章,排出一套套习题,全力备考,以致架空内容的教法上,那将使语言形式失去灵气和光彩,文章中闪光的启迪智慧的思想几尽泯灭。的确,语文教育要定准位。这个位应定在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的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综合。语文教学要变语言形式应试教学单一功能为知、情、意教育统一的多功能,变低效率为高效率,尊重和发展教的个性和学的个性。由此,语文课程,无论学科或活动部分的教学,都要有中国特色,要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坚持汉语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活动的开展,伴随着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须有机地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实现其多功能和高效益。自然,语文教育的多功能、高效益,靠全方位、多层次的精心实施,并一以贯之;而活动课程率先为之,这是赋予它以新鲜活力的根本之举。对此,我们要有宽广的眼光,看得宽远些,深透些。
二是,快速提高教师自身文化修养和活动组织能力。
目前,不少教师对活动课程感到茫然,驾驭无力,与课程活动性的新要求、高企盼相比,反差较大。这就催促广大教师尽快充实自己。
勤于读书,丰厚文化根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做好教师工作,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肯于负责,二是有本钱。前者是态度问题,后者是实力问题。在确认并努力实践“一生独爱栽桃李,愿作春蚕吐尽丝”之后,就得不断增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力”。“实力”来自博学:在实践中学,向书本学,选读有关语文本身的名著、新著,既读近期与教材有关著作,又读远期一点增广见闻,提高理论素质的专著。古今中外论著多读点,文化素养就越高,知识面越广,就为多种模式的教学、多种层次的思维提供源源不尽的材料与动力,进而推动教学的创新。
勇于实践,修炼业务技能与学术能力。教学,要认认真真,规规矩矩,注重规范,也要创新,时有突破,探索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的途径。作为承担基础教育重任的中学教师,绝不能只停留在一般业务技能层面上,还要进行学术提炼,理性思考,向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攀升。作为教师,应长期订阅一些专业刊物。有人说,每订阅一份品位较高的专业理论刊物,就好似结识了一位名师。专业理论刊物,处于学科研究前沿,教学实践的第一线,负载了多方面的教学信息。
总之,正确认识语文活动课的本质,教学中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会变得清晰和简单起来,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会逐步消失。我们相信,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语文活动课在培养学生语文及其他多种素质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关于初中语文活动课程的本质探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