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语文课堂研究学习的有效性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9150 日期:2024-02-28 来源:论文网
【摘 要】 我国的教育又面临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于广大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而言,在前人研究和探索的基础上,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认识和理解有效教学以及实现语文的有效教学,是最中心,最紧迫的任务。本文正是基于此,提出了因学定教,开展课堂探究学习的保障;把握时机,激发课堂探究学习的欲望;尊重差异,培养课堂探究学习的个性,旨在为初中语文课堂探究学习探索一条"有效"之路。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探究学习,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提升自我的平台,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播种者,课堂的控制者,而是学生探索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探究学习,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创造动机,以强调过程、尊重个别需要的学习活动,养育学生发现问题和乐于创造、勇于成就的精神。几十年来,我们都在不断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学习中,探究学习已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之一,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还是出现了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现象,因此,当前,我们急需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探索。怎样提高课堂探究学习的成效,是一个值得关注、思考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探索和教学实践,谈一谈有关课堂探究学习的点滴体会。
  一、因学定教,开展课堂探究学习的保障。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出发点,实现教学目标是终点。这个实现的过程如何进行是由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兴趣以及教师的实施水平共同决定的,在教学之前,我们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年段要求,深入、认真研究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因学定教,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开展课堂探究。如在教学《背影》时,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朴实自然的语言;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情感目标:感受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希望通过这样的目标,能在教学中学习本文抓住某一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能感受文中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恩意识,学会理解自己的父母。在后面的教学实施过程当中,如果紧扣教学目标,探究教学的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就有了保障。
  二、把握时机,激发课堂探究学习的欲望。
  新课程标准强调转变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但从获取知识的角度来看,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或都需要采用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探究性学习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归宿。因此,探究问题应设计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推动探究活动的进行。要想充分发挥课堂探究学习的有效性,首先应该对文本本身进行认真细致地阅读思考,认真地体会把握。只有教师自己真正的理解了教材内容,才有可能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针对性和开放性。如在讲解《愚公移山》前两段,"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这段文字里有表示方位的名词"阳"、"阴",课本提供了两字的注释,我没有简单解释这两个字,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给学生探究:"根据课文描绘,请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具体方位。"这很需要学生动一番脑筋,学生首先必须弄懂"冀州"和"豫南"的地理位置,还要联系"河"、"汉水"的具体方位,然后才能推算出太行、王屋二山的方位。当学生思考出答案的时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个时候,他们也较好地掌握了"阳"与"阴"在与山相关联表示方位时的讲法。   三、把握时机,激发课堂探究学习的欲望。
  探究性学习必须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探究空间,才能使主体发展成为可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探究过程的开放性和学习材料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由发展的探究活动平台,课堂上多给学生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时间。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我们给学生阅读、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学生根本就来不及进行深入的思考,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在教学《背影》中父亲"为我买橘子"这一部分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父亲对"我"的关心,我没有作过多的分析,而是给学生时间,自己去读,读出父亲那一系列动作背后包含的对我的关爱。现实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地接受了父母或亲人的爱,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语,都体现着亲人的爱,我把文中的情景与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情景沟连起来,通过比较探究,学生发现这与我们贫困家庭节衣缩食给子女买学习资料,与许多父母不辞辛劳为子女找好的学校就读、接送上学,送衣送伞、问寒问暖何等相似!"背影"所传达的父爱怎能不激起学生感情的浪花、产生强烈的共鸣呢?
  四、尊重差异,培养课堂探究学习的个性
  由于家庭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在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课堂探究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全体发展的同时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我在教学《世说新语》两则时,组织学生围绕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展开探究、讨论。赞成者认为:朋友本来失信,还恶人先骂人,极大地伤害了元方的自尊,元方"入门不顾"是理所当然的。不赞成的认为:骂人是客人一怒之下所说的,再说朋友已经有"惭色"了,应该给人改错的机会。探究的过程中,课堂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场所,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这样联系文本的探究,展示出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适时地把他们的新想法、新创意、新探索引向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之中,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路,同时也促使学生养成善于求异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以上几点,是我对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总之,我认为,语文教学不管方法如何变换,都应当注重实效,应当以实现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作为教师,应时刻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并渗透到平时的教学当中,就一定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旭光.好教师必备的5项新技能.西安市陕西师大120信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0-47页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新街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8-64页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