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几点思考
一、作业观念的更新
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改变观念,不再将作业窄化为检验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唯一手段,而应该细思量巧设计,探究内容的开放与整合,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承认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是有差异的。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趣味,更加贴切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同时认识到教师是作业活动的引导者,对学生的作业应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
二、语文作业的设计应以"兴趣"为核心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就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探索科学的奥秘;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的享受;有了兴趣,才有真正地参与。因此教师设计的作业可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既符合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又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如学了修改病句,可以设计趣味游戏题,让学生成为"小医生",给"病人"写诊断书,开处方,动手术等。
三、语文作业设计应体现层次性
学生的学习能力先天有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差的学生又"吃不了"的现象;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受年龄差异的影响: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实物感观、形象思维强,却难以理解事物抽象的本质。到三四年级,儿童的概括能力已有一定的发展,可以摆脱被感知的直观物象,揭示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到五年级才开始向更高水平发展。作业设计的层次化要从作业的难度和作业量的分层两方面考虑。
四、语文作业设计的内容应体现综合性
新课标告诉我们,语文学习要面向生活,"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标,"语文的外延就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故教师在设计作业内容时应联系生活实际,力求把课本上的语文转换为学生生活中的语文,既要注意语文学科内听说读写各种能力的综合,也要注意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
五、作业形式的设计应多样化
传统的作业形式单一枯燥,读写训练量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且不能有效、全面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可学生的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内容。新的作业设计应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通过多种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
总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对语文教学成效有显著的影响,作为教师应在自己的实践教学中不断努力地探索,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根本点,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