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互动的开展
【关键词】:化学教学 有效互动 自主探究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面对的是新教材,采用的是新教法,倡导的是新理念。最近我听了由我市某中学袁老师的《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复习研讨课,颠覆了我原先的设想。这哪里是什么复习课,简直就是新授课,也可说是分组实验课,而且还特别注重师生、生生间有效互动的开展。
一、观摩课例中有效互动的开展
袁老师的课开始就用多媒体大屏显示:“小芳生日那天,朋友送她一条金项链,小芳怀疑它是假的,因为她听说黄铜的外观与黄金非常相似,小芳决定用化学方法鉴别出项链的真假,你愿意与小芳一起鉴别项链的真假吗?”先讨论、提问得出几种鉴别方法再分组实验汇报检验结果。在评点学生的回答过程中强调金属活动性顺序(该课的重点)实际上是为了引出本节课的第三次的分组实验:请用所提供的的药品和仪器设计一个实验探究锌、铁、铜的活动性顺序。实验后由小组代表汇报方法与结果。设问:可用哪些方法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通过讨论归纳出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最后讨论两道与生活实际有关的“学以致用”例题,再布置两道“拓展延伸”题(课后作业)。
这节课,教者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复习。让学生亲历探究。课堂在探究中“动”起来,这个“动”不是教师或学生单方面的“动”,而是一种“互动”。
二、构建有效互动的模式
(一)师生互动的结构模式(如图一)1、教师设计问题 学生进行讨论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求知欲,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至关重要,问题应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实际而提出,当然问题的提出必须以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为基础,是学生经过一定努力所能解决并掌握的。
例如:上面提到的袁老师课的开始真假项链鉴别的问题情境的设计即使不用多媒体直接用语言表述出来也会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和恰当的指点和引导。及时,即要在多数学生感到困惑、迷惘、不知从何入手解决面对的问题时,教师要给予提示、指点。
2、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事先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由学生选取自己所用器件,进行一组实验,在实验中碰到问题由教师指导、学生互相讨论解决,最后由学生总结。类似“项链”或“戒指”等待鉴别的物品甚至药品学生可自带,加热工具可用蜡烛,学生身边没有的器材由教师提供。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尽量用生活中的方法去解决,这样的实验过程学生更乐意去体验。
3、讨论中产生新问题
学生边实验、边思考,有一学生提出:“我的金项链明明是假的为什么加热不变黑呢?”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同学们采取什么方式来解决呢?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学生的思维、情趣、个性特点有了张扬的空间,并得以实现。这种课堂作风的民主,师生以平等的地位讨论式地分析和解答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激活学生发散思维,启发学生富于想象,这样课堂里才会爆发出灵活运用知识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二)生生互动的结构模式(如图二)
课改中特别强调探求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其中以活动性为主。实验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探究性、体验性学习方式,不仅强调知识结果的表述,而且强调过程的呈现。
1、学生讨论 提出问题
有一次,我在指导学生做有关酸碱盐实验时,有同学发现桌上有两瓶已失标签的蒸馏水和盐水(NaCl)溶液,就问我怎么鉴别?我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将这问题大声的说出来,不少同学异口同声的答道:在两种液体中分别滴入几滴硝酸银(AgNO3),有浑浊现象的是盐水。还未等我说话,就有学生提出:我们还可用什么方法来鉴别呢?
2、学生讨论 解决问题
同学们从不同学科的知识点出发,进行多角度、多视野、全方位的探究,实验器材由学生自己选取,同学们得出下列答案:
①用量筒分别量取相同体积的两种液体,并分别倒入烧杯中,将装有这两种液体的烧杯放到已调节好的天平两托盘中,比较两种液体质量大小,根据密度公式,即可鉴别这两种液体。
②用酒精灯对这两杯液体加热,直至将液体烧干,观察杯底,有白色结晶的便是盐水。尝味道,有咸味的是盐水,厨房中可以,但实验室中不行。有位同学提出在两种液体中分别放入小淡水鱼,盐水中的小鱼先死亡,但立即遭到其他同学反对,指出“太残忍”,那位同学反应够快的“我就说说嘛,又没真的去做!”,作为教师的我不失时机的说:“大家养淡水鱼可不能用盐水养啊”。
通过课堂互动,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轻松和愉快,无形之中培养了自身的探究意识,责任意识也激发了爱心意识,提高了自己的实验动手能力。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时会生成若干新的教育资源,教师怎么迅速判断所生成的教育资源的价值并作出合理的调整与总结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坦文 《合作学习简论》 《中国教育学刊》出版社
2、《现代教学》2005年第1-2期、2006年第1-2期上海教学报刊总社
3、《初中化学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