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课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然而,在应试教育下不少教师仍沿袭过去灌输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被动者”,久而久之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高考答卷不难看出,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审题能力不强,缺乏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和能力,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思维不活跃,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文字表述能力不强,语言表达不规范等等。因此,政治课教学要适应创新教育要求,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务之急,大势所趋。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创新教学的实践中,我从四个方面来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运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问题教学法是在教学中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始终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通过传授知识引发更多新问题的教学方法。其实质和基本作用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创造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的存在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成败。因为只有存在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投身于教学活动中;同时也只有明确问题所在,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有的放矢,也才能调动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所以,必须重视问题教学法,让问题贯串于教学全过程,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充满问题的活动过程。
有效地实施问题教学法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寻根究底的胆量和勇气,所以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巧妙地设置问题。“巧”设的问题难度要在“情理之中”,即要符合学生实际能力水平。太易没有探索的必要,太难则会丧失探索欲望。难度适中,才能引导学生凭借能力和智力借题发挥,体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功欲和欣喜感,激发再探索的热情。同时设置的问题角度要有“意料之外”的新角度,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想到的或想到过又似懂非懂的,或似曾相识又大相径庭的新问题,让学生充满“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急切心情和探索欲望。所以“巧”题设计既要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其次,“巧”设的问题疑点要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例如,在教学“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时,我就运用了连环提问,具体内容如下:(1)价格为什么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2)市场供求关系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受社会生产活动变化的影响);(3)社会生产活动为什么时而扩大,时而缩小?(受物质利益驱动);(4)商品生产者为什么如此重视物质利益?(物质利益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生死存亡);(5)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会产生什么结果?(价值规律的内容)。这一环环紧扣的提问,既体现了教学语言层层严密地推进的逻辑力量之美,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各种问题的思考中得到了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使整个教学过程呈现不断探索求知的动态发展过程。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巧布疑阵”,才能诱导学生进入问题情景,激起学生探求欲望,从而达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所以,巧布疑阵,诱生入题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关键。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二、挑战常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常识作为一种普通的知识是在文化积淀中历史形成的,成为大众的心理定势,习惯上很少有人对常识发生怀疑,把引导学生挑战常识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突破口,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教授“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1998年5月,在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阿尔法磁谱仪”升空的主要使命是探测、寻找宇宙中的“反物质”。宇宙中“反物质”的存在是否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不成立了呢?此问一出,教室里便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局面,经过讨论学生明确:“反物质”是指电子和质子所带电荷与通常它们所带的负电荷正好相反,两者相遇,物质“湮灭”化为能量。这里的“物质”和“反物质”都是自然科学意义上使用的概念。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反物质”不过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存在形式,它的发现不仅不意味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过时,反而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正确性。这个设问,就很好地开启了学生的心智,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此等等。在课堂上常常让学生挑战常识,挑战传统,学会用批判分析的观点来看待常识,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三、多学科综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近几年的“文综”高考题以能力立意,用“一材多用”的题型加强了对考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而且参考答案呈现出多元化特点。这一变化趋势,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与之相适应。因此,跨学科的相互综合已成为教学的一大趋势,运用学科的综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相当有效的,能调动学生运用学过的多种学科知识,在多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综合(融合与碰撞)中,极容易产生创新的火花。
马克思曾经说过:“创新思想就像一颗种子,它是人的生命迸发出的最鲜活的,最灵性的火花,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种子,而是在于启迪唤醒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得这颗种子发芽,成长。”因此,政治课教学只有善于“变中求进”,才能为学生更好地播种培养这颗“创造种子”,取得更高、更优的教学效益。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