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的理性认识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7725 日期:2024-02-16 来源:论文网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目标的"虚",教学氛围的"闹",教学方式的"杂",教学内容的"碎",教学评价的"偏"。概括起来就是性质把握不准确,教法设计不扎实,本色体现不鲜明。难怪杨再隋教授感叹:"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使语文教学错位、变形、变味、变质。语文课又怎么啦?语文课文该怎么样?语文课应怎样教?"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恪守"语文性"
  何谓"语文性"?"语文性"就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所特有的、本质的属性。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就是从语言文字入手,直指人文内容,最后再回归到语言文字,它是一种不断互逆的运动。这种语言与人文之间双向互逆的特点形成了语文学科所特有的"语文性"。只有恪守""语文性",咬定语文的"青山"不放松,语文教学才能回归本体,固守本位,显现本真。只有恪守"语文性",语文教学才能顺利实现 :
  1、工具性与人文性无缝焊接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顾此失彼,非左即右,要么只重视其工具性,在教学中只进行机械的工具训练,使学生失去精神的追求;要么只重视其人文性,忽视其工具性,使教学失去学科特点,使语文课失去自身的价值。而"语文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与交融,是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最佳的平衡点和支撑点。坚守"语文性",就能使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得到充分的展现,人文性也会在工具价值的实现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流淌,疏疏朗朗地呈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无缝焊接,使学生既得到了语文能力的历练,又获得了浓浓的人文关怀。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语文教学的言意理论认为:文本作品为言语作品,它是"言"和"意"的统一体。"言"是语文之根,"意"是语文之魂,"言"和"意"共同演绎语文教学的精彩。语文教学要恪守"语文性",就是坚持从语言文字入手,让学生直接地与文本对话,在感悟、体验、探究、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体会到文本的思想内容,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这样不仅得"意",而且得"言", "言"在"意"中生辉,"意"在"言"中绽彩,"言"和"意"兼收并蓄。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语文教学才会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二、浮华落尽见真淳--彰显"语文化"
  什么是"语文化"?就是用语文的眼光看语文,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让语文再语文一些(成尚荣语)让语文课成为真正的语文课,而不是关于语文的课。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曾经经历过与思想结深缘、与政治贴密心、与精神攀近亲以及把语文作为一种纯工具的尴尬之后,浮华汰尽显本色,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语文的道路上来,用语文的眼光看语文,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问题。语文课要"消肿""减肥""瘦身",舍弃那些关于语文的、非语文的东西,认认真真地种好自己的"试验田"。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还语文本色,教本色语文,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语文教学要彰显"语文化",教师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词:
  1、朗读
  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好书不读不知其妙,朗读是学习语言的根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读既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是感悟,又是熏陶;既有理解,又有体验;既有语感的培养,又有情感的陶冶;既是规范的书面语言的内化过程,又是学生心灵净化、习性养成过程。
  2、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语文学习不能靠分析句法和肢解文章结构,而应走"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熹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王昌龄语),"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叶燮语)的路子,即引导学生自己读书感悟。感悟的实质是意会,它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繁琐讲解和分析能达到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对语文学习的感知和领悟。
  3、积累
  著名特级教师张庆说:"学语文如熏锅屋。学语文是个慢功,是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这都说明了语文学习是一个"潜滋暗长"的吸收、内化、积累的过程,浮躁不得。"创新"是一个虚掩的门,只有沿着"循序渐进"之路走下去,它到时才向你敞开的。有一首诗歌写得好:你只有饮进一条条江河,你才能酿成满天风浪;你只有吞进一颗颗落日,你才能吐出朵朵旭阳。
  4、运用
   "我听了就忘记了,我看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语文知识只有在长期的运用中才能到得固化,语文能力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历练成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尤其是语言应用能力,而不能只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举一反三,迁移运用,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规律。在我们的课堂中,常常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解轻运用,重感悟轻实践,导致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往往是零碎的,缺乏活性的,很难在生活实践中实现迁移。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必须打破课堂界限、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积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运用语文,培养学生"留心处处皆语文"的意识,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提高语文素养,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三、含英咀华品真味--享受"语文味"
  什么是"语文味"?有专家将语文味界定为:"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学生体验到的一种使之陶醉的审美快感。" 也就是语文课所特有的个性、本色、本体和滋味。它是语文教学给人的一种感觉、一种体验、一种境界, 具有令人欢愉的、吸引人的魅力。语文味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结晶,是言语和精神熔化的滋味,是语文的积淀、精髓和灵魂,是语文所特有的气质、氛围、品位和境界。语文的个性魅力就在淋漓尽致的"语文味"之中。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1、激趣--"趣"味盎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一位特级教师说过:如果你的教学不能使学生感兴趣,那么你的教学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学得有趣,趣味盎然、妙趣横生。语文教学激发兴趣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趣,通过创设情境、巧妙设疑、激发想象、情境表演、争论辨析、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艺术化、情趣化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二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让教材生动起来、活泼起来,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文中趣味的感染,情不自禁地喜欢语文,爱上语文。
  2、怡情--"情"味浓浓
  情感是文章的源头活水,文章是情感的自然结晶。然而我们的教育在有意无意之间却压制学生情感的发展,压抑学生情感使之扭曲,甚至忽略学生情感的存在,使学生飞扬灵动的情感变得迟钝麻木,鲜活丰富的思维变得呆板贫乏,多元独特的个性变得单一平庸。
  3、尚美--"韵"味无穷
  语文课堂最讲究韵味,美的韵味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创造美的双手,让学生穿越美丽的语言丛林,走进美妙的课文情境,感受美的韵律,发现美的精华,拓展美的视野,领悟美的意义,在赏心悦目中提高对语言文字的融会贯通能力,增加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语文课就不是枯燥的单纯的知识传授课,而是有韵味的语文艺术课,在艺术的点燃中照亮学生的心灵,去寻觅、感悟生活的美好,提高了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语文课堂飘荡着美的音符,学生观之悦目,读之上口,听之悦耳,心醉神摇,使课堂始终诗意盎然,韵味绵长,既拓宽了课文的内容,又熏陶感染了学生,从而激发起他们语文的浓厚兴趣。因此,课堂教学的韵味就是诗意的建构。
  4、悟道--"意"味深长
  语文教学不仅是表面的字词句章,也不单单是形式上的听说读写,而是通过有深度、有广度、有内涵、有灵魂的精神交往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达到培养人、发展人、塑造人、完善人的目的。语文就是由语言文字构筑的精神世界。儿童学习语文,不仅仅是接受语言文字教育,也是来享受人类精神的。
  5、得言--"语"味独特
  语言是人存在的精神家园,人存在于语言之中(海德格尔语)。语文课的实质--就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对典型"言语作品"的剖析、玩味和模仿,在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中,不断内化多种营养,并较为成功的外化为各种"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以运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的"言语行为"之中。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