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政治课的“探究式”学习
一、探究应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
笔者认为,探究式学习不必拘泥于某些内容或知识,探究并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应该是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如果学生自身缺乏探索精神,再新的教材放在他面前,也难以激起他的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呢?教师要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也就是要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所学内容是他们生活中所遇到的,是与自己很近的东西,从而产生认同感,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揭示和解决学习兴趣和理解教材的矛盾,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使他们在“迷惑”“疑问”“好奇”的感觉中,在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下,激起思维运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悬念,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从而达到增强记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尝试着精心设置一些“悬念”,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好奇欲望,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探究的好习惯。
二、教师本身要真正做好角色的转换,从讲述者成为倾听者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的相互交往、相互认识、相互信息交流形成的。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师生都是课程资源,也是课程的构建者,因此,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一个问题,不管学生的回答是什么对学生而言都有其意义。因此,学生的答案对教师而言不论有多离谱、多奇怪或多错误,教师都应认真解读和应对。教师若只简单说它错了,对学生是莫大的气馁和压抑。此外,让学生多一些时间解释自己的问题和答案也是一个不错的策略。在学生交流感悟的过程中,以积极的欣赏态度去面对每一位学生的真情表白,以极大的热情耐心感受其内涵,以最大的宽容和信赖去对待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去积极探究的有效方法。教师只有全身心地听学生说话,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才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疑虑、发现和创意等,才能及时捕捉学生自己探究的成果,让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动态生成中挺进,使课堂充满着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充满着挑战与创新,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开展分层递进式探究式学习,不必一次探究完
“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科学教学课堂中的弊端。探究式学习不是通过简单记忆获取知识,而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感悟、交往、实践、猜想、探索、归纳等活动探究事物,从这一点上来看,它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革命,它更重视的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体验,形成的价值观等是最可贵的知识。学生对任何知识的认识都是阶段性的。所以在开展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不必过于强调每一次探究的结果是什么,“成果”不一定是具体的、看得见的。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重视的是探究过程中收获了什么。
如果教师过于强调每个研究的结果,给每个探究划上完美的句号,反而抹杀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和创新的热情,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在人的不同成长阶段是可以有很大的区别的,这并不是对错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政治课中的很多知识是有关人思想道德方面的东西,是要学生用自己的内心去感悟的,精神方面的升华是无止境的,不要轻易地把任何一道研究的大门关上。
四、探究式学习与互联网有效结合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不选择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主要原因是觉得这种教学方式要花很多的时间,而在教学时间比较紧迫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方式也难以开展,而现代的互联网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缓解这个问题。互联网为自主探究式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探究环境,使自主探究式学习更加广泛、深入、富有成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为学习服务:一方面,学生可以考虑从互联网上寻找信息和资料,为自己的探究服务;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运用某些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在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以下误区:任何问题都有前人走过的脚印,不要坐享其成,要保持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热情;善于辨别各种信息,趋利避害;不要把互联网当成是唯一的探究渠道,重视实践、回归生活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