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学困生;心理因素;学习方法;转化策略
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计算、逻辑思维等能力。但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个体的差异,在学生群体中难免出现一些“学困生”。高中数学“学困生”是指对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知识以及由其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能很好理解, 不能够按步骤进行运算、作图和进行简单的推理,不能准确地阐述自已的思想和观点。 “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大部分学生是智力潜能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只要为他们创造开发潜能的条件,学习数学的困难是可以转化的,有的还可能成为杰出人材。
本人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提出如下几种转化“学困生”策略。
一、针对学生心理因素的转化策略
1 、尊重学生,消除自卑心理。
由初中升入高中后,学生的心理有了明显变化,学生的自尊心意识明显增强。在班级的群体中,数学学困生由于他们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和周围的同学比较,有些同学学习没有他们用功,数学成绩反而比他们好,于是从心里觉得自己不如人家,产生自卑心理. “学困生”会受到老师的责怪、同学的挖苦和嘲笑,甚至是冷眼相待。一旦“学困生”具有自卑感,他们就会时常处于戒备状态,以防老师、同学对他们的伤害,其精神上高度紧张,心理压力特别大。所以他们对学习数学有严重的恐惧感。对学习数学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因而不能克服自己的困难,导致困难越来越多。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学困生”的形成,影响了大面积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于“学困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应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我们知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想帮助“学困生”,必须首先尊重他们。对“学困生”我们一定不要讽刺和挖苦他们,要记住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告诫教师的话: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里有爱迪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要关心爱护他们,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每个“学困生”身上都有闪光点,都有长处。关键要给学生创造“闪光”的机会。比如课堂提问要适应“学困生”的最近发展要求、课堂板演也要让“学困生”一显身手、课堂巡视要让“学困生”感到学有靠山。对于“学困生”的闪光点,我们要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情感积累有助于在心理上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增强学习进取心、竞争力。
2、教学中给予学生成功体验,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
学业不良的学生由于经常性的学业失败而丧失自信心。因此让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为这些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为此,要特别重视第一堂课和新单元的教学。第一堂课必须是一清二楚,做到不遗留问题,做到确有收获。
在小测验中,控制题量,难度要适中,使学生能独立准时完成,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做到能有90%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唤起他们沉睡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过一阶段,可以让学生同自己的过去比,个人的进步也能使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增加自信心。
二、针对学习方法不科学,数学思维能力不高的转化策略
数学学困生在学习方法上不科学,一部分学生只懂得死记硬背,看书时只满足于知其然而不深究其所以然,只看不做或很少做,并且很少对问题和解法进行归类和总结,对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明显掌握不足, 数学思维能力不强,造成学习困难.为此,要加强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所以我们在辅导中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不但能 “ 学会 ” 更重要的是 “ 会学 ” 。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思维训练、探究性活动训练,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达到以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为载体,尽可能地让学困生掌握较多的数学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善于调控自己学习过程和灵活应用各种数学知识的能力。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对于学习方法不当而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 (1)怎样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和总结;(2)如何观察、记忆、类比、联想、猜想、归纳、转换等;(3)如何激发动机、磨炼意志、锤炼性格、提高兴趣、培养情感等;(4)如何吸取数学思想和培养思维能力。展开学习指导,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将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数学能力挖掘出来,通过点拨、启迪、暗示、归纳等途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能力和方法。
三、针对教师教学方法单调,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转化策略
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数学教学就是要多练,在教师的教学计划和总结上也很容易看到把精讲多练作为一个法宝,甚至认为多练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唯一途径。有的学生要用近二个小时才能完成作业,在题海中挣扎,疲于应付作业,根本没有时间进行自我消化,解题规律没有掌握,硬着头皮接受,心理压力过大,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完成,只好抄袭,时间一长,造成学习的困难。教师教学时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业设计难度过高,“学困生”为了完成,抄袭成了家常便饭,教师又难以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效率,从而导致恶性循环,致使“学困生”增加。
在课堂教学中要提倡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因材施教,作业的布置也不能千篇一律,对“学困生”要有所照顾。作业布置要有梯度,每次作业都适当安排基础题、扩展题、思维训练题等,“学困生”起初可选基础题做,慢慢地视做基础题的情况而适当提高要求。进而引导鼓励他们向扩展题、思维题“跳一跳”,让学生在“跳一跳”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获得学习的乐趣。
教师教学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降低起点,减小坡度,避免要求过高,要双基中见综合,综合中见双基,将双基训练与数学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注意解题规律解题技巧的总结,渗透思维程序,尽量使用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教学改革中实现教师价值所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不断的思考“学困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形成原因,多方寻求和探索“学困生”转化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等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一定会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京海,葛起裕主编:《学习困难学生研究》,上海市闸北区教育局,1996 年版。
[2]王铁军.《学校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3]陶兴摸.学困生学习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4(2):P42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