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
通过行之有效的情感调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师和学生融洽起来,这样才能更好的与教材协调,有利于教学工作。无数教育实践证明,师生关系愈融洽和谐,教学效果就愈好。根据我们的教育对象——农村中学生的特点,我们应当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想他们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而且要结合他们所处的环境,思考哪种教学方法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尽量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努力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这个“亲”字,就意味着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前提。有了这个“亲”字,我们就可以去感受情感调动艺术的魅力了。
2.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让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不仅应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更应该注重使学生在探究和自主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还能够是什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和设想,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
对于教师的分析和观点,应允许有不同看法,也不必强求一律,从而禁锢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质疑问难,敢于说出自己观点的做法,教师要进行积极性评价,或给予表扬或鼓励学生坚持弘扬这种探究精神。
3.妥善应用多媒体
现在有一种不正确的现象在教学中出现,有些教师为了让自己的语文课充分体现新课标而热衷于用多媒体教学。不管教学是否需要,都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把课本的内容以声音、图像、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有的从头到尾都体现现代化设备,黑板上不写一个字,殊不知轰轰烈烈的结果却忽略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只会将传统的“人灌”改为“机灌”,使学生找不到重点,摸不清方向。这样扰乱了学生的思维,就更不用说效果了。新课标的观念反而得不到体现。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制作的课件,不但没有发挥现代化的教学优势,反而违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时,多媒体的运用的确能提高教学效果,也是实施新课标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唯一手段。我们应该把传统的教学手段和多媒体相互协调,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不要滥用多媒体。
4.善待学困生
善待学困生,学习越差越要照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就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的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这样的结果也会有利于教师开展工作。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