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三问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7325 日期:2024-02-12 来源:论文网

初中语文阅读三问初中语文阅读三问

里谈的语文三问,用英语讲就是what,why,how。用汉语讲就是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如何表达。这三问简单重要,方便实用。它能把当今我国语文教育的主要问题,如语文性质,课本文选,班级齐学,思维训练,应试教育等,都连通起来。
  一、简单重要
  有经济学家说,几百年来经济学的问题还是老问题,只是解决的方法不同。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亚当-斯密的《国富》,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凯恩斯的《货币通论》,还有中国某些人喜欢的马克思的《资本论》,几百年来,天才辈出,群星灿烂,都是在寻解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香港的张五常老人,只用简简单单的需求定理,解释经济,阐释世事,出神入化,神乎其技。
  现在,用上面的经济实例来类比语文学习。从孔子的私塾的有教无类,演化为汉唐以来的科举取士,到坚船利炮送来的全民九年义务教育,学习的,或者教育的基本问题依旧是学习什么,如何学习,为谁学习。孔子的因材施教,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礼记》的格物致知,蔡元培的兼容并包,都是对人类学习的基本问题的不懈探求。在这里,把学习限制为母语学习,再缩小为语文学习,直到九年义务教育的七八九年级的语文学习。九年义务教育的七八九年级的语文,学习什么,如何学习,为谁学习。可以用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如何表达这三个问题串联语文的学习。这三问,有如人的吃喝拉撒睡一样的简单,一样的重要。
  二、方便实用
  用三问,指导教学设计。用三问,依据文章的特性来确定课堂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预设流程等。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是学习文章的第一步。重点在字词句上预测学生情况,设计学生的学习方案。文以载道。“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报任安书》)诗词歌赋,童话寓言,戏剧小说,书信通知,议论说明,文章都有其想要表达的东西,或感情,或思想,或态度,或意见,或信息。有的说得直白,有的特意隐晦,有的故弄玄虚,有的弄巧成拙,有的画虎成狗。所以追寻作者想表达什么,是学习的难点。如何表达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可以分类为材料详略,结构顺序,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练字造句等。想表达什么决定如何表达,作者的生活和特性演绎表达的个性。
  用三问,指导学生预习。带着三问,快速浏览全文。划出不懂的或关键的字词句,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再通过文前提示,文中注解,文后练习,查字典,翻资料,解决自己不懂的东西。学生的预习的这过程,在三问的指导下,既目标明确,又方法清楚。既培养了提问的能力,也培养了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培养了主动,习惯,更是一个重要的训练的过程,也为全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做一定的准备。这过程是很重要的过程。一般放在课下完成,万一不行,课堂上也要给足专门的时间。
  用三问,指导课堂学习。课堂上一般就是解决这三问。一堂课,甚至学生课前课后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时间都是有限的,一篇文章可以学习的很多,一定要突出重点,对其余的可以,甚至必须略学或点到为止或舍弃。世上好东西多着呢,选择了一种生活就意味着放弃另一种生活。课堂上依据三问,按照预定的设计进行课堂学习。预定不是万能,即使是你熟悉的学生,很多你都可能考虑不周全。况且课堂学习,情况瞬息万变。不要刻意追求课堂的生成,追捧教学的机智。要抓住重点,勇于取舍。不硬追求任何问题都要学生想明白,说清楚。有的就可由老师直接讲解。
  三、工具优先
  初中语文学习目的是什么?理解别人,表达自己。“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的课程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且工具性排在人文性之前。
  语文工具性的提出和完善是语文教育的进步和成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高考竞争,语文教学形成了死气沉沉的程序化,如千篇一律的字词解释,作家背景,段落层次,中心思想,修辞方法,写作特点,感悟反思,系统的语法知识等。这只抓住了语文工具的形,却不知语文工具性的魂。形是文章写了什么,魂是作者想表达什么。语文三问,把这形和魂有机统一。不是语文的工具性有问题,而是学习语文的工具性时方法出了问题。
  四、文选教材
  语文课本特点是什么?人教版的语文课本采用的是文选式。“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每篇文章是一个学习单位,能很好地运用三问。这三问的方法,简单,实用,能抓住文章的本质。
  人教版的语文课本不强求学习系统的语法知识,语法知识以补白的形式散布于课本的选文的周围。语法知识是很有用途的,如何用课文来学习和运用语法知识呢?三问就可以把课文学习和语法学习结合起来,在写了什么和如何表达中,把语法知识点滴的融合进去。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五、班级学习
  现在的大中国是采用固定的班级授课制,普通为五十人左右为正常,大到一百人是重点学校,小到几人是偏远山区。以班级五十人为基础,由于是义务教育,中途不准淘汰。但学生的天资,特质,态度,方法,勤奋,家庭等诸多的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差别,经过几年的学习,差别非常大。能成橄榄球形的是非常理想的。以120分的语文试卷为例,有的100多分,有的不及格。老师一般以中间的学生为参照,兼顾优秀和学差。这三问正好可以把全班学生都串起来,都可以去思考,去学习。既能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精益求精,又可使有心无力的学生学有所得。
  平常课堂有两个极端,一是,想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文学家。一是,字词句修辞,不见森林。满堂灌,知识容器。满堂问,问题碎化,不见本质。讨论化,热闹无序。三问法,修正以上几种方法的不足,融合他们的优点。使课堂专业化,流程化,高效化。由过去把我对教材的理解教给学生,真正转化为把我理解教材的方式教给学生。
  六、发展思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这里两次提到思维能力,这说明思维能力是重要的能力,是可以在学习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不是额外的负担,而应该融合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
  谈到思维,我们习惯于把它分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语文学习是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天然宝库,能“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通过语文三问不仅可以有意识的更好的发展形象思维能力,还可以直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这三问本身就是一种逻辑思维,运用概念,判断,推理,不断训练演绎,归纳,证明,日久天长,日积月累,时时刻刻在发展着学生的思维能力。
  七、应试教育
  现在教育是应试教育。这是存在的事实。如果没有考试,将更加不好。考什么呢?2010年宁波卷,三大板块。基础,阅读,作文。三问,以阅读为本。阅读语段该出什么题目?也无非是三问。写了什么,考同学的筛选概括能力。想表达什么,是出题的难点。如何表达,是出题的重点所在。基础融汇在平常课堂的三问之中。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念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具体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语文三问强调的就是“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可以具体分化为写了什么就是“词句理解”和“要点概括”,想表达什么就是“文意把握”,如何表达就是“内容探究”和“作品感受”。
  写作是学生综合水平的体现。但难于训练,大多不训练,或无效的训练,还未见具有普遍通行的有效地方法。大多靠学生的个人参悟。写作的最大难点是什么?先讨论什么是好作文。一类卷的标准是中心的明确,深刻,新颖;材料的取舍详略,结构安排合理;语言的优美。学好了三问,解决了想写什么,想表达什么,如何表达。作文就成功了一大半。难点是,学生不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更谈不上去想如何表达。理解课本文章的三问,就是在潜移默化自己作文的方法。就知道什么是好文章,如何写好文章了。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