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导课艺术
关键词: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策略;新型师生关系
安徽省新课程改革已成功送走了第一批学生,笔者也有幸成为第一届新课改的参与者,在这三年的教学中,如何在实践中理解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始终是笔者及其他教师思考的中心问题。面对新教材增加的《文化生活》模块,教材的容量大、内容多与课时紧张的矛盾更加突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新课程理念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冲突也日益突显。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真谛在于创新,要解决上述矛盾,我们需要勇气,更需要创新。我们需要创新教学方法,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上创新手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改善课堂教学状态。以下就是笔者这三年来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进行的教学策略的创新尝试,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综述如下:
一、立足学情,认真备课
备课是否充分,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基础。教师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新课程标准,找出重难点,特别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的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因班施教。结合学生的实际,重新整合课本知识,有所选择或有所补充地利用课本资源,以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另外,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师在备课时要准备充分,让学生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也健全了人格,达到育人的目的。
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是不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联,还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其它学科联系异常紧密。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及时关注学科知识与时代发展新动向、新时政,从而利用鲜活素材,充实自已的课堂。例如:在准备“量变和质变”时,笔者就收集了中学语文课本中荀子的《劝学》名句“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准备“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时,笔者利用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在讲矛盾即对立统一时,笔者用了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准备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时,笔者用了“田忌赛马”的历史故事。除了重温经典,还可以结合时政,用生活中的事例,例如用温总理针对汶川地震所说的“多难兴邦”来说明矛盾的转化,用生活中石油价格的上涨来说明影响价格的因素等。
教师只有在深入领会教材精神、意图的基础上,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在备课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惟教材,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果说重视教材内容的研究和备好课是侧重于“教什么,为什么”的问题,那么,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则主要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挑战的最大之处,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
二、创新教学方法,搞好课堂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起来,新课改的主要理念也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政治课非同数理化,也非同别的科目,政治课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学生要学会用我们所学到的政治知识去解读这些现象,这需要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开阔的视野和较高的发散思维能力。新课改以后,教材更加生活化,这实际上给了师生更大的发挥空间,使我们能更多地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另外,现在的考题相对灵活,涵盖面广,时效性、现实性非常强,因而,学生的学习和思维习惯也必须转变。学生应更多地掌握时政信息,要学会思考,不断地将理论联系实际,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入掌握和应用,这些都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去养成。基于此,还课堂于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尤为重要。
怎样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对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适时转变角色,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所采用的理念和策略,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下面是我在课改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几种教学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华盛顿博物馆前有一句名言:“告诉我的,我将忘记;给我看了,我可能会记住;让我深入其中,我就能理解了。”勿庸质疑,鲜活的事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如在《文化生活》第一课当中,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化与经济关系”这一难点,笔者选用了学生很感兴趣的“超级女生”的例子,蒙牛乳业买断“超级女生”冠名权,大张旗鼓做广告,获得20亿巨大利润的商场神话。要求学生思考这一现象说明文化和经济有什么关系?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文化对经济有哪些重要作用。除了利用时政,还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例如歌曲、漫画等。
在讲到“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时,笔者就采用了《阳光总在风雨后》这首歌导入,因为那个班的班歌就是这首歌,所以课前让学生齐唱,不仅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也产生了情感共鸣。
2.强化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下面介绍几种笔者在高三复习时常采用的两种方法:
一种是“点线面一体化”的分解综合学习法。点,即是知识要点、知识基本点;线,即是点与点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面,即是知识网络、知识“大厦”。例如,复习“唯物辩证法”板块的哲学原理时,可以指导学生先一步步分解成这几个点:(1)联系的观点:①普遍性;②客观性;③具体性;④有条件性;⑤复杂多样性;(2)发展的观点:①实质;②状态;③趋势;(3)矛盾的观点:①普遍性;②客观性;③特殊性;④不平衡性;(4)创新:①原理;②意义。然后把这些要点归纳、综合,形成对唯物辩证法的整体性理解,也有利于进一步将唯物辩证法概括为“两大特征”和“三大规律”。这样,通过由点到线再成面的知识学习和再造,既“深挖洞”又“广积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迁移能力,从而对知识形成整体性的认识。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另一种是教会学生通过循环复习法、重复复习法和相互提问法来巩固复习内容,笔者会在课后跟踪他们的复习效果,通过他们的口头复述考点及其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传授学生解题方法,增强学生应用知识能力。
面对高考的升学压力,学生的解题能力不能不加以重视。对于解题,笔者常让学生做到五个字:看、析、点、组。看:就是要仔细阅读材料,认真审题。析:就是用所学的知识仔细分析材料,找到解题的方向和突破口。点:就是要找到解题的要点,即一般原理性知识。组:就是围绕要点组织语言,形成有条理的最终的答案。笔者在平时的试题讲解中就是按照这个模式来进行的,以使学生能在平时学习中逐渐养成这样的解题习惯。
4.注重当堂练习和评讲,展现思维过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练习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是学生对知识及时反馈的过程,教师一定要重现这一环节。相对于本校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他们自觉性不高,课后复习的主动性不强。因此,要通过堂上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知识。
5.突出教学的时代性,发挥多媒体作用
不断变换的大屏幕、制作精美的画面、形象直观的阐述、丰富生动的信息,这一切比起黑板上的粉笔字当然要活泼有趣得多。它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它能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成为解决学时矛盾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动手制作课件,多用多媒体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提高学习动力
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道德的基本要求”。教师如何看待学生,影响了他们对学生的教育态度和方式。正确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全面客观地研究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看作是具有独特个体和生命活力的人。“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服务”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要尽可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努力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有五心:信心、关心、诚心、耐心、爱心。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熟悉学生,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用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我们教师不仅要关注重点生,更不要瞧不起临界生和学困生,不要放弃他们,要做到“爱钢又不恨铁”,我们要尊重、感化、转变他们,把更多的鼓励和表扬给予他们,把真诚的爱洒向学生,用爱心温暖学生,从而激活学生潜在的智慧和力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教师,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自己的课堂教学思想和策略,使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守恒,查啸虎,周兴国.教育学新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2]李铮,姚本先.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