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更要讲究实效性
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能流于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了课堂教学。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部分教师引导的探究式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有一次去观摩历史公开课,教师在讲授期间提出一系列问题后,前面的学生转过来与后面的学生讨论。我观察了几个小组:有的是优等生在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有的小组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时间差不多了,教师一个手势,讨论戛然而止,同学们又端端正正地坐在自己座位上。被要求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认为怎么怎么样”、“我觉得应如何如何”等等。
小组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热闹的背后缺乏更多的科学性。部分教师误把“合作”等同于“分组”,把“讨论”当作“探究”,认为提几个问题,前后排学生围坐在一起,就达到了“合作”和“探究”的目的,而很少考虑小组成员安排的合理性及具体分工。从学生方面来说,“探究”是你讲你的、我讲我的,看似热闹,实际上没有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要想使探究合作学习真正有实效,教师应加强指导,启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交流思想、解决问题;小组安排要合理,分工要明确;探究的内容要有价值,时间、条件要适度,结果要反馈。只有这样,才能把探究学习落到实处。
二、在教学手段上正确使用多媒体技术
新的教学理念不但带来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带来了教学手段的优化和多样,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对多媒体资源的广泛应用,它所带来的便利和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在想方设法让课堂焕发活力,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场景再现出来,使各种认知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但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一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期望太高而过份依赖课件。
部分教师认为没有课件就上不出好课,于是将课件作为提升授课水平和效果的亮点为自己增色出彩。课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作课件,一节课从开课到结课始终都在使用课件,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二是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和定位还不够清楚。多媒体课件的便利和优势再多再好,它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主要手段。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手段,更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必须采用多媒体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而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在教学内容上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无意中放松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有的教师生怕被扣上“穿新鞋,走老路”的帽子,刻意回避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想方设法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做文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出新招。课堂上教师不惜花大量时间给学生讲故事、谈感受,而对学科最基础的记忆、理解、应用等训练却大量减少,这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完全脱离了历史课的基本要求。
四、对传统讲授法的扬弃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出现了历史课堂教学有意淡化讲授,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等对讲授法的躲避及对讲授法低评价的现象。讲解作为一种古老的教学方式,在它沿用的历程中,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教学活动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逐渐显露出其不适合现代教学的弱势一面。但讲授法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将来都会长期存在于中学课堂教学之中,并依然会成为广大历史教师乐用和善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我认为对讲授法明智的态度与做法不是抛弃,而应是对之加以改造并使之趋向完善。
五、理想的“无模式”境界
历史教学模式的运用与推广可以使教师扭转陈旧的教学观念,合理地控制与调节自身的教学行为,并寻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教学模式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其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由于诸多原因,也容易滋生出严重的模式化教学现象。聂幼犁先生在《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中认为:“(所有历史教学模式)仅仅相当于武术套路中一个个的‘招式’,是分散的而不是组合的,是‘标准’的却又是‘静止的’,要使一招一式用于真正的‘实战’就离不开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教师必须针对教学中学生的实际反应和需要,既要对各种教学模式优化组合,又要及时对既定的教学模式作及时的调整。‘组合拳’和‘随心剑’的比划,真所谓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总之,新课程下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学艺术的探究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把课程改革推向深入,以适应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