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实现历史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6753 日期:2024-02-08 来源:论文网

新课程标准下实现历史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新课程标准下实现历史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课程改革,无疑是教育教学领域内一场深刻的革命。在新的历史时期,如果还固守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为了顺应历史潮流,做到与时俱进,就必须投身于教学改革,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学规律与方法。我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已有数年之久,在有效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兹向大家交流一下,贵在抛砖引玉。
  一、加强学习兴趣研究,为实现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实现历史有效教学的关键。
  1、巧用课前导言法。例如,在讲授初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一课时,我就播放了课前引言商鞅《立木赏金》的故事。顿时,同学们都很惊讶商鞅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他们那一脸迷惑的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都急于知道答案,从而就对这一课的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望。
  2、运用媒体教学法。如在学习《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时,我先播放了《七子之歌》,以加深印象和理解,使学生感受香港、澳门被列强侵占后渴望回归祖国的迫切心情。
  3、穿插故事教学法。例如在讲述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这一内容时,据史实向学生讲述了《三皇五帝》的故事,通过描述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加深了对祖国的了解,同时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加强学生的主体性研究,为实现有效教学提供保障
  我认为,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做到如下三点:
  1、尊重学生,充分体现课堂教学民主性。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有自我调控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当教育建立在孩子的基础上时,它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信任需要教师破除文化传统以及制度上的教师优势定势,确立起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学交往由阻隔走向沟通。有了以信任为前提的主体参与,学生才能以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身份与教师和谐共创教学流程。
  2、倡导自学,让主体意识穿越学生心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要构建自主学习历史的课堂教学模式,须采用以下策略:一是问题导引的策略。教师要把教学内容根据要求转化为一组组面向全体学生的序列性问题,以问题引发学生的动机与行为,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二是自学为主讲授为辅的策略。教师的精讲对于学生学习知识来说只是起铺垫导向的辅助作用。三是个人思考与同伴合作学习相结合的策略。四是学习信息及时反馈的策略。教学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以便及时给予必要的辅导点拨,不断拓宽思路。
  3、鼓励质疑,使和谐气氛充满整个课堂。“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学生有了疑问就会进一步思考。要学生能质疑,教师先须设好“疑”。我的做法是抓住三点设疑:其一是抓住认知结合点设疑。历史课程,有新旧知识结合点,有背景条件结合点,有思想方法结合点,我们可以就此设疑。其二是抓住思维兴奋点设疑。如新旧知识间的差异处、认知结构中的空白处、史实的不确定处等,都可以用之设疑。其三是抓住情感融合点设疑。初中生的情感很丰富,也很直白,老师易于知晓。
应当预计在他们被教材内容感染时、遇到问题困惑时、个人自学有悟时、与他人合作成功时、被老师赏识愉悦时设疑,不要放过这稍纵即逝的机会。
  三、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研究,为实现有效教学插上翅膀
  阅读理解,就是学习书面,也就是教材内容的潜在意义,然后把理解的潜在意义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以便领会这种意义。历史教材是学生的主要阅读材料,如何依托教材使学生学会阅读技能、提高阅读能力呢?我认为,需要做到如下三点: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1、让学生认识培养历史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清历史阅读在整个历史学习中的地位,认识到掌握历史阅读的策略和方法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努力提高自己的历史阅读能力。有的学生还没有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他们的阅读就是为了敷衍老师、完成任务。但是在考试时就完全暴露了他们在阅读能力上的不足,题目不看,乱写乱填,特别是最后的材料分析题,平时阅读不理解,考试阅读不仔细,最终是答非所问,五花八门的答案都有,惹得批卷教师哈哈大笑。在笑过之后我们不得不深思: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什么这么差?许多学生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阅读、有理解地阅读,还没有学会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最主要的他们还没有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一个人要学会学习并且能够终身学习,首要的和基本条件就是要学会阅读。
  2、培养历史阅读能力先从教师导读开始。阅读能力不可能是天生具有或自然形成的,特别是理解材料的能力,必须经过学习和训练才能具备。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阅读要达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经过练习的,……这是一种技能。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所以阅读的技能要在阅读各种文件或书籍报刊中练习。” 在教学中,阅读包含“学生自读”和“教师导读”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学生“读”的实践制约着教师“导”的方式,教师“导”的水平又决定着学生“读”的质量。但对于阅读教学的成败来说,“教师导读”乃是关键,没有教师的导读,学生的自读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变成不着边际的瞎谈。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的阅读时要设计好一系列问题,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
  3、提高历史阅读能力的方法。
  (1)历史阅读的基本方法——理解。无论哪种类型的历(1)历史阅读的基本方法——理解。无论哪种类型的历史阅读,其核心都是理解,所以理解就成为中学历史阅读的基本方法。理解的方法就是要按照历史知识的结构进行。一般来说,历史事物的共同构成要素包括:基本要素,历史事物产生前的背景要素,历史事件的本身要素,即过程、经历、内容、状况等,历史事件产生后的评价性要素,指性质、作用、影响、价值、地位和特点等。我们可以概括为“五要素”,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由“时、地、人、事、义”五要素构成的,学生在阅读时要认识和掌握历史知识的结构。为进一步运用知识创造条件。所以,理解地去读,不仅是历史阅读的基本方法,也是整个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2)提高历史阅读能力的具体方法。第一,要按照知识的框架结构去读。在每一单元前,我一般要求学生先读导言,每一单元的导言都是对本单元内容的概括,对学生整体了解这段时期的历史事件是很有帮助的。在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从大方面入手,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最后再将着重点放在掌握知识点上。通过读书,要求学生分析、归纳课文内容,概括为要点,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第二,反复阅读,深入理解教材。要求学生掌握每个知识点,突出重点;对生僻的字、词、人名、地名或书名等要准确识记、不写错别字;对一些过渡性内容、课文补充的小字内容要求学生粗读。第三,带着问题去读。教师在讲解之前,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或阅读,引起学生注意,启迪学生思考。总之,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学是一件非常艰辛的工作,它的确需要我们广大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去多角度地潜心研究,从中引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惟其如此,才会真正迎来有效教学明媚的春天!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