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下水作文”意义的再认识
本人认为“下水作文”是指教师和学生一起就教师布置给学生写作的题目所写的对学生具有示范性、指导性、激励性,对自我具有反思性、专业成长性作用的作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下水作文”显得尤为重要,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经常“下水”的教师深知学生作文的甘苦,会把自己的写作体验推及到学生身上,在教学时往往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想学生所想,指导时能抓住写作的关键处,化难为易、化苦为乐。教师可根据自己以往“下水”的经验和对本次作文要求的把握,因势利导,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引导,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同时要激励学生不要满足一知半解,要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渐形成“在成功中求进取,在进取中再获成功”的良性循环。正如叶老所说,“教师下水”方能“深知作文的甘苦,无论取材布局,遣词造句,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 ,而且非常熟练……几乎不假思索,而自然能左右逢源。这样的时候,随时给学生引导一下、指点几句,全是最有益的启发,最切用的经验。”叶老还说:“凡是有关作文的事,老师实践越多,经验越丰富,给学生的帮助就越大。”经常“下水”的教师深知写作的不易和甘苦,熟谙学生的写作心理,教学时更多的是期待的目光,他们于积极的引导中蕴涵着发现,委婉的批评中蕴涵着鼓励,教学采取的是民主、平等、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从而能唤起学生的写作情感,产生想写、乐写的愿望,学生因而也就具有了“向师性”,他们看到自己的老师不但会讲作文,还会写作文,就更增加了对老师的崇敬感,于是就会派生出学生模仿教师的实际行动。教师写“下水”作文,用自己的写带动学生的写,这样能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能在批改、讲评学生作文时,抓住关键,批在点子上,改在关键处,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方法和写作能力,不至于泛泛而谈,说不到点子上。
实践证明,爱好写作、勤于“下水”的教师,教导出的学生往往乐于作文,并且进步较快。这与教师在写作上提供了这种“最亲切的直观”大有关系。
二 加快个人专业成长
多写下水文可以提炼净化原生态的口语。因为写作的过程就是以语言为凭借、以思维为核心的多种心理因素积极参与的心理过程,经常练笔,既可提高思维能力,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叶老指出,写作要做到“语文一致”,就是“用笔说话”,“照着写话”,但是必须“写加了工的话”,“在写下来以前得把话检查一番”,“去掉那些不精确的部分,做到精确”,“去掉那些不干净的部分,做到干净”。这种写作态度,反过来必然促进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可见,经常“下水”可以训练写作思路,提高综合概括能力,剔除口语中的种种杂质,使课堂语言准确、清晰、精练;经常“下水”可以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使课堂语言既丰富多彩,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经常“下水”可以使课堂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感,入耳入心,营造出一个鲜活的语言环境。
多写下水文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许多优秀教师在介绍他们的课堂教学经验时,常常引用“起承转合”,“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凤头、猪肚、豹尾”之类的写作术语,这不仅是借用写作术语来说明课堂教学的某些特点,更是他们课堂设计成功经验的总结。特级教师钱梦龙说:“写文章要讲究‘起承转合’,讲究‘风头豹尾’、‘草蛇灰线’……组织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设计,跟写文章虽然不是一回事,但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这些优秀教师的精辟言论极有见地,它揭示的都是“教师下水”作文与课堂教学之间的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教学设计与写作具有异曲同工的关系。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程序的编排乃至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写作主题的确立、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选用等具有某种相似甚至相同之处。教师经常“下水”,达到会写、善写的境地,把所获得的写作技巧和思维的敏感巧妙地迁移到课堂教学中来,可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设计水平,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之目的。
多写下水文可以促进教师多读书。“教然后知困”,写然后知不足,教师经常“下水作文”往往会使自己产生一种文思枯竭的感觉,此时,他们就会自觉地、有选择地、大容量地投入到读书活动中,因为读书是文思的源泉。“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此言道出了“教师下水”的真谛。
最新颁布的课程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共同研究者。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定是听、说、读、写样样精通的人。教师要教学生写作文,自身必须具有丰厚的写作素养,掌握写作规律,通晓训练程序。只有勤于写作,经常下水,与学生一起“试笔”,才能在教学中学会研究,有效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三 便于树立教师形象,提高教学管理能力
“下水文”的“缺席”使我们在学生中留下的是只说不练的形象;它的频频“出席”,可增加教师魅力,使学生产生对教师更大的信任感,提高教学管理能力。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不但是一个学科专家,而且应是一个学术明星,就像易中天和于丹,从而充分地提高自己的个性魅力。一个教师要想从真正意义上教育好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认真听课,感受教育的魅力,那就得在多方面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作为语文教师,一项必备的才能就是写作,如果语文教师只是在讲台上“空口说话”,教学生如何把作文写好,而自己并不能够写出好的文章,学生是无法真正信服的,即使在其他的方面做得很好,也很难说是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因而,作文教学中,教师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不要充当指点者,而要学会参与写作。近几年,笔者每次模拟考试都和学生同场考试作文,然后把这些文章整理后投稿,相继有近20篇在《班主任之友》(卷首语)、《哲思》、《作文周刊》、《升学指导报》上发表,学生在传阅这些文章时,带着崇敬和钦佩。此后再和他们讲如何作文时,学生非常信服,并且作文的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是教师个性魅力的作用。
“下水作文”作为一种育人材料,是德育工作的良好形式,对于教师提高教学管理能力意义重大。“下水作文”是标准的言传身教,它比单纯的理论灌输更有效。教师可通过这个载体传达出个人的思想情怀、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看法见解,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给予学生思想教育,在事态发展之初给予学生以正确的引导。
四 有效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都强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设计课程目标,“下水”作文能促进“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
直观地教给学生写作知识。教师在讲授一些学生从未写过的文体或难以把握的写作知识时,用“下水”指导,让学生很直观地接受写作知识,给学生写作留下深刻的印象,成效必然显著,因为教师“下水”,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写作技巧,更多的是写作规范、写作方法、写作思路。久而久之,学生作文时也会学着老师的样子安排材料、叙述事实、论证道理等。
促进思维的发展。写作,从表面上看,是有没有话写的问题;而从实质上看,却是一个思维问题。叶圣陶曾经指出:“文章写不通,主要是由于没想通,半通不通的文章就反映半通不通的思想。”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反映的中介是思想,是思维的物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讲话就是讲思想,作文也就是写思想。写作训练,与其说是一种操作技能训练,不如说是一种思维训练。“下水作文”能给学生一个范例,连接了生活到作文的通道,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下水作文”贴近学生实际,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题材给学生较广泛的举例,可让学生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引人入胜的美。同时能引导学生正视社会中的假丑恶现象,使学生的思想和行动逐渐趋于真善美,达到语文教学的美育目的。
教师经常“下水”,可以给学生以人格方面的直接影响。经常“下水”的教师,与学生共同耕耘,共尝艰辛,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讨论或合作,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感,而且“下水”使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发展态势及思考问题的方式,熟悉了学生常用的语言,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教师与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增多了,学生崇拜教师、信任教师,便会自然而然地模仿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影响其一生。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善歌者使人继其声。这种言传身教,胜过任何空洞无力的说教。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的激励和引导,人文精神的暖流和文章写作的技术会交融在一起,作用于学生的作文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88、490
[2]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118
[3]刘国正.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561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