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应遵循以下原则:
1、遵循启发诱导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启发诱导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2、遵循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能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数学教学中常采用数形结合。
3、遵循及时反馈原则
教学过程是信息双向传递的过程,是在刺激反应和纠正反应中进行的,学生只有在不断的错误——理解——纠正的循环认知中,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设置疑惑情境,让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辩明正误,从而准确、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4、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觉地应用教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
适宜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不切实际,抽象空洞的问题情境只会使学生产生高深莫测的心理困惑,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应具备以下要素: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1、具有最近发展情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现代数学理论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实现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以原有知识为基础,以新知识为目标,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具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探究结论的兴趣,调动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
3.具有连续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连续性,能起到承前启后,温故知新的作用。问题情境可以具有单一的连续性,也可以具有层层递进的梯度式的连续性。
数学问题情境的设计应在启迪思维、解决困惑上多挖掘,为顺利理解和掌握知识创造条件。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调动学生主动性,改善课堂教学环境的重要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实现数学教学的素质功能的一个方面。诚然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教学设计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还有待不断改进和发展。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