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程下传统文言文教学重心的转移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5803 日期:2024-01-31 来源:论文网

浅议新课程下传统文言文教学重心的转移浅议新课程下传统文言文教学重心的转移

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是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条分缕析而忽视了内容美的领悟,过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动,从而使文言文教学变得机械呆板、枯燥乏味。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当把教学的重心从翻译课文、分析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转移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审美意识的增强、人格的自我完善上来,重视对学生文言文兴趣的培养。
  一、文言文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功能,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创新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许多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相当程度的畏难和厌学情绪。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这种文言文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因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开启智慧、放开眼光、大胆创新,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她的魅力。
  1、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文言文课堂教学应通过发展个性,进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发展个性的重要一环就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就意味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对作品中不确定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藉此来提出创新的观点。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拓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古代诗词,是塑造中国人文化灵魂的重要手段之一,所谓“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尽在其中。我们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大凡要介绍“三苏”,不妨引出朱德元帅为三苏祠的题词:“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娥眉共比高。”品诗传人,兴味无穷。
  二、文言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掘祖国的文化内涵,发挥文言文的美育功能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要强化对美的追求,体现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
  1、充分发掘文言文教学的美的因素。任何一种美的存在,都不会是空洞的、虚无的,形式之美和内容之美总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惟其如此,真正的美才经得起时间大河的冲涮。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跃动着各种各样的优美文体,从语言特色来看,这些文章,或音韵谐调,或整散结合,或写实朴素,或比拟夸张,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或情景交融,或直舒胸臆等等,不一而足。在教学中,应把握文体特点,挖掘语言特色,引领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要充分发掘蕴含在文言文中的美的要素,让文字之美、任务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要使文言文的学习充满审美愉悦。文言文教学必须充满审美的愉悦,要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应让学生在文字上更增添一些品位,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从而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3、要引领学生主动地进行审美活动。审美从来都不是被动的,因为只有摆脱非我的束缚,审美才具有其本质的特征。审美,有说、读、论、评等方法。说,即说背景、说生平、说相关材料、说自己的感受等。说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它因事生情,能生动导入,能激发情感,能深入内在。读,即阅读、朗读、诵读。读是文言文审美教学中最为关键的方法,它应该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通过读,可以把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思想美融为一体,融会贯通。论,即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全班讨论或辩论、进行师生讨论。问题是在讨论中愈来愈分明的,认识是在讨论中得到提高的,对于培养语文素质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讨论是大有裨益的。评,即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评讲评点,或学生之间互相评点。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文言文教学应充分挖掘其深层内涵,运用古代名人的人格魅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
  作为语文教师,其任务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这方面,文言文中有大量的例子可以利用 。如,可用古代刺骨悬梁、凿壁偷光、积雪囊萤等勤奋好学的故事,教育学生树立好学上进的志向。再如,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鼓励学生珍惜时间和勇于担当历史的重任等。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文言文的深层内涵,运用古代名人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和社会,养成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文化传统。
  总之,文言文的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文言文的有益之处,激励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00.2.2。
2、韩军《文言文教育笔谈》。
3、金传富《关于文言文学习的几个论题》。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