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忘象”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4792 日期:2024-01-22 来源:论文网

  摘要:“得意忘象”是文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魏晋时的王弼在阐释《周易》的意象理论时提出来的。它强调在审美的至高境界中忘掉传达艺术形象的物质媒介,忘掉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的界限,完全陶醉于艺术形象所描绘的整体意境当中。
  关键词:得意忘象;语文教育;教学
  
   在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多元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怎样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过硬的学生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另外,随着语文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语文课程标准》不断推陈出新,不仅强调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要求教师尽快实现角色转换,放下“知识权威”的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交流,相互促进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正是出于对新时期、新问题的探讨,这些教学模式的创立者们可谓“敢为天下先”,他们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构想,对我国语文教学改革做出了积极贡献。怀着对这些前辈的创新精神的景仰,笔者对当前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也作了一定的思考,希望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本文旨在探讨将“得意忘象”这一美学理论引入语文教学中的合理性及可行性,分别从四个方面来论述这一问题:
   一、理论阐述
  《庄子·天道》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且看轮扁怎么回答: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轮扁以自己斫轮的经验来说明“得之于手而应于心”的技巧是用语言表达不出来的,而要靠个人的心领神会。固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用语言记载下来的东西都是糟粕,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会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有些技巧是用语言记录不下来的,就算是已经记录下来的技巧,我们也要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摸索和掌握。这不正如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吗?方法是灵活多变的,它需要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摸索,结合自身情况,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不是由老师统一“规划”。
  就拿郑板桥画竹来说,我们可以把“眼中之竹”看作“象”,把“胸中之竹”看作“意”,把“手中之竹”看作“言”。“胸中之竹”显然已经不是客观实在的竹的直接反映,而是融合了“眼中之竹”和创作者的情感的艺术创造,我们可以视之为对“眼中之竹”的“反应”。只不过在“胸中之竹”里强调的重点已不是其中的“眼中之竹”,因为它们已经浑然一体了。再者,“手中之竹”只是把“胸中之竹”见诸纸端的工具,我们不是要欣赏创作者对“眼中之竹”的简单“反映”,而是要通过其“手中之竹”来涵泳创作者对“眼中之竹”的“反应”。于是,我们可以“忘”掉单一的“眼中之竹”,而通过创作者的“手中之竹”去品味其“胸中之竹”。中国古代的艺术欣赏论认为:艺术欣赏的极致是读者设身处地去体验作者的感受,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作品本身的言语体系是我们得以“逆志”的基础,但更重要的是该体系传达出来的作者之“志”,我们欣赏作品的目的正在于斯。达到言象意的融合。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正是由于言、象、意的和谐统一,才会出现言不尽意、象存意中的情况。这么一来,“得意忘象”也就好理解了。“忘”并不是彻底丢弃不顾,达到目的就把工具丢开,那岂不是过河拆桥?正如上文所说,“忘”是因为“象”与“意”已经水乳交融,我们得到“意”,其中就包含着“象”,所以没有必要在得“意”之后再去过多地与“象”纠缠,而要集中精力去领会那博大精深的“意”。换句话说,在我们所达到的目的中,已经包含了我们为了达到目的所使用的工具和手段
  二、基础知识教育中的“得意忘象”
  当语文学科被界定为“语言课”时,语文教学成了“字词教学”,教师把优美的选文分解成了枯燥乏味的字词堆砌,学生无法体会出课文中蕴涵着的整体美感,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一落千丈。固然字词是构成一篇文章的基础,但是,字词只是一个载体,富有生命力的还是在此基础上充实进去的思想。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不是要掌握知识,而是要习得语言能力。
  在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现代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显得日益重要。语文是极富趣味性和情感性的学科,能够被选入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后“筛”出来的,无不闪耀着思想的光辉。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字词层面上,这些颇具审美价值的文章会因此而黯然失色。就好比欣赏一幅山水画,我们评价其优劣的主要根据不在表面上的线条,而在于画卷中是否有深层次的意境,“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现在,教育界对语文学科的定性有了长足的进步,语文学科被界定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界定一语道破了语言学习的真正目的,把交际提到重要位置,强调对语文知识的具体运用,摈弃“读死书,死读书”的学习方法。通过基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一种潜在的能力,使学生以后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举一反三,这样,他们的思维才不会被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
  我们在给学生讲授基础知识的时候,要指导学生学会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来记住这些知识点。我们“意”在交际,而非知识点的简单堆砌。当我们能把基础知识自然地运用到交际活动中时,我们会感到对这些基础知识掌握得更牢靠了。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