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文理渗透”观念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4255 日期:2024-01-17 来源: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文理渗透”;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先驱和主干课程,大学语文的作用已基本得到了肯定,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文理渗透”的观念也越来越得到认可。但是在现实当中,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还比较模糊,课程地位还比较低下,处境十分尴尬。面对这种现状,在日益呼唤人文精神关怀的今天,作为肩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大学语文,有必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首先进行自我调适,对课程的教学做出全方位的变革。

  我国著名教育家匡亚明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指出:“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包括科学技术在内,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语文教学。我们要通过它陶冶、塑造为四化建设服务的新型的人才,使他们具有高度精神文明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伟大理想。”万里同志在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曾指出:“语文水平低,必然影响文化水平的提高,只有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才便于学习各种专业,即使是高级专业人才,也需要不断提高语文水平才能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同时,苏步青、钱伟长等著名科学家和学者也纷纷著文呼吁重视大学语文教学。经过20多年的教学实践,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扩大,大学语文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修养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已经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大学语文课程对于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沟通文理两科的“通才”,使学生求得关于自然、社会、人文的“通识”等方面知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理渗透”的观念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所谓“文理渗透”,不只是简单地给理工科学生传授一些语文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体现科技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融。让学生在掌握科技知识的同时发扬人文精神,重视人的自身价值与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强调大学生心智的健康发展与高尚人格的陶冶,能正确地对待困难和挫折,正确地对待名利、得失和其他矛盾,能对周围世界热切关注,与周围的人友好交往和合作,能以人文修养来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域。也就是说,让学生学会做人,能摆正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他人的关系,成为一个人格高尚、心理素质良好的专业人才。
  1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是培养和造就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人文基础课,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并不使人乐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教材建设严重不足,课程定位比较模糊
  现在的大学语文缺乏规范的统编教材,基本上是各个高校的自编教材,虽然版本较多,但总的看来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属于名篇选读名著节录加文体写作指导,定位上缺乏大学语文必要的个性特征和体系的开放意识,内容覆盖面也有待开拓。
  1.2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滞后
  在很多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随处可见。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同时,由于忽视了学生个性程度的差异,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导致程度好的学生感觉上课没有新意,而程度较好的学生又感觉跟不上的尴尬局面。另外,由于在课堂上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发不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欠缺,直接影响了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开发。
  1.3课程地位认识不够,课时安排严重不足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虽也普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但在课时安排中,一般都只有32~40学时,大学语文并没有被视为与人文素质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而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当一些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它既不像英语,与中学自然接轨,并有种种量化的考级系统检测手段与之配套;也不同于政治理论课,有教育部指定的必要的课时作为政策保障。因此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教学目的、教学的检测手段及其教学效果实际上是相当含混模棱的,它与前期的语文教学脱节,而向后延伸又缺乏继续拓展的后劲和保障,实处于一种不尴不尬的境地。
  2面对问题,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大学语文一方面有专家学者的呼吁和强调,它的重要性得到了肯定,但另一方面却又是日益遭到了边缘化,面对这种现状,在日益呼唤人文精神关怀的今天,作为肩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大学语文,有必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首先进行自我调适,对课程的教学做出全方位的变革。
  2.1调整教学内容,变名篇赏析为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授与熏陶
  在以往的大学语文教学中,通常是以文学史为线索,以名篇佳作的赏析为重点来安排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与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有所重复,不能体现大学语文的课程特点,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即使全部掌握了教学内容也只是学习了一些文字知识,欣赏了字词句篇,特别是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似乎收获不大。针对这一现状,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上应以传统的思想文化为中心,以思想学说对文化形成的影响为重点,梳理思想学说的传承与发展的脉络,认识传统思想文化的现实意义。再结合经典篇目,在学习、继承优秀的中华文化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心。

  一个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命线,如果一个民族漠视并丧失了自己优良的传统,结果必将是这个民族的逐渐衰落,直至消亡。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其文化思想博大精深、璀璨夺目,每一种思想学说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都对文化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都能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思想文化的传承都有其特定的意义,这种传统文化在现代仍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大学语文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审视作品,因此,它既是对中学语文的超越,又是对中学语文涉及的文化知识的重新组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改革,让学生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些知识对完善精神人格、拓展思维视野、加深文化修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2.2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这是搞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在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始终存在着课时少而任务重的矛盾,如何在有限的几十个课时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效率,全面实施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提高广大学生的语文水平与人文素质,已越来越成为大学语文课程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2.2.1变传授知识为培养能力
  据专家研究,当代理工科大学生的最佳智能结构应具备六种能力,即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这几种能力的培养,以往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是不能胜任的。学生不具备开拓性和创造性,知识传授得再多也有用完的时候,况且在大学学习期间,获得今后够用的知识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要变传授知识为培养能力。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启发、引导、点拨,为学生服务,教师在上课时,不要言无不尽,要把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如,在讲述《诗经》时,可以让学生去思考《国风》中的爱情诗反映出了当时怎样的一种爱情婚姻状况,与人们头脑中固有的古代的爱情婚姻状况有何不同?诗经时代的爱情观与现代人的爱情观有何异同?再如鲁迅为什么称曹操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对曹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等等。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中西思想激荡,传统与现代并存。作为人文社科主干课之一的大学语文的教学,不能再是单纯地传授语言文学知识,简单、孤立地讲几十篇文章,而是让学生通过传统思想文化和经典著作的系统学习,了解思想文化产生、发展和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与经验教训,了解人类在人文社科方面的创见、进步与成果,不但要“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而且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2.2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以传授知识为能事,以填鸭式的文章分析为方法,既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社会形势的发展,呼唤着开放式教学方法的实行。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必须将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外,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互联网和社会之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启发他们积极思索、寻求智慧、关怀人生。
  2.2.3配置课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完善的知识结构、造就具有创新潜能的复合型人才,大学语文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和组成部分,理应受到重视”,但是,由于对大学语文课程地位的认识不够,课时安排严重不足却是不争的事实。作为一门语文课,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授与熏陶之外,还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和思考、分析、表达等能力,使每个人的综合能力和创造性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以实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大学语文的目标就是将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有机地加以统一”,因此,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结合专业应用开设一系列的中文选修课,如写作理论与实践、实用文体写作、演讲与口才、唐宋诗词鉴赏、诗歌鉴赏与朗诵技巧、小说鉴赏等等。这一系列选修课的开设,一方面可以提高那些在中学阶段偏科学生的语文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在系列选修课程开设之外,还要配置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如在课外时间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外专题讲座,建设一些作家或思潮兴趣小组,针对当下一些文学现象和社会现象帮助学生搞不同形式的辩论赛,举办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组织实践活动等,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又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使“文理渗透”真正地落到实处,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智和高尚的人格,以人文修养来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域,为将来走上社会、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大学语文教学与改革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工程,它决不是一个相对狭小的封闭空间,它需要许多主客观条件和因素的配合,可谓任重而道远。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认准方向,不懈努力,就一定能使这门人文素质课程结出丰硕的果实。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