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开放化、多元化、生成化的语文教学改革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4210 日期:2024-01-17 来源: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和谐开放 多元化 动态生成
  论文摘要: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深入,语文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越来越走向了科学的、辫证的、统一的、理性的和谐境界中,呈现出一派“百家争鸣”、“其乐融融”的景象,“和谐”成了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的主旋律。各方人士在理论与实践、研究与教学等方面努力去平衡、统一,配合得匀称、适当,形成了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语文教学状态。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深人,从理论的阐述、探讨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语文教学历经了困惑、反思到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不协和的音符慢慢得到了调试,语文教学的研究和实线越来越走向了科学的、辩证的、统一的、理性的和谐境界中,呈现出一派“百家争鸣”、“其乐融融”的景象,“和谐”成了语文教学研究和实线的主旋律。
  一、理论争鸣的开放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开放的平台上,对于语文课程改革,不少行家从理论和实线结合的高度提出了许多鞭辟人里的看法,涌现了不少新的理论观念,呈现出开放、多元、百家争鸣的态势。
  1.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争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的特点时,语文教育界从专家到一线教师都欣然接受,把“人文性”看成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这似乎已成为人们目前的共识,似乎用不着争鸣,但我们又从杂志中“听”到了另一种声音:
  (1)语文的交际性
  陈黎明老师在《语文课程改革应明确的几个问题》(《语文建设》2005年第1期)一文中写到:“我们认为能够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特点的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语文课程的交际性。”他认为交际性是语言的功能属性,也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隐含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课程要想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必须通过师生之间不断的交际。交际性是不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这并不需要有定论,但他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交际功能,使我们对语文的性质的认识更深了一层。
  (2)语文的知识性
  在大家共同探讨“人文性”的同时,一些有识之士却食识到了“知识性”的冷落,课程新教材逐渐淡化知识系统,课程教学重感悟、重体验,不知不觉就淡化了知识。戴振兴老师就在《“双基”:语文教学的本色》一文中指出:“双基”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石,;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要着眼于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要立足学生整体素质的优化。这样的观点让我们认识到:课程的改革,是改革,不是革命;人们重新呼唤“双基”教学,显然有着全新的时代内涵。
  邹兆文、包建新老师在《充实和深化语文教学》中更明确的呼吁:“在语文科学化探索陷人低潮之际,语文教学的需要探索新的知识序列的建构。因为我们无法想象语文教学可以没有相应的语文知识结构来支撑。”毫无疑问,语文的知识定向与认知引导是我们语文教师在关注情感、体验教学中的另一面。
  (3)语言的规范性
  《语文建设》2005年第1期上刊登了一篇访谈录《语文:民族文化的新火传者,口语规范化的责任承担者—访当代著名的作家: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曹文轩教授》,曹教授指出:“语文教育承担着母语规范化的责任。”大学生写论文时病句连篇,知道有错却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这实际上是语文教学忽略了工具性导致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不足的表现。他说:“现在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甚至到大学都要学语文。我认为学习语文对纯沽和规范母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今天网络化的时代这需要特别的强调。”
(4)语文的语文性
  朱瑛老师撰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要实现“两性”统一,必须要有一个支点,由此,她找到了一个新概念:语文性。“只有把‘语文性’作为‘工具性’的支点”,才会使“工具性没有‘沦落’,人文性也得到了重视”。她之所以把语文性当作语文学科的属性是由“从语言人手,直指人文内容(知识和精神),然后再回归语言”的语文学习过程或规律决定的。
  2.关于语文教学模式的争论:
  “教学模式”这一概念被引人语文教学研究后,一线的语文老师对待语文教学模式,抱着一种复杂的心态:一方面,绝大多数教师希望借助一系列的教学模式,理解和操控实际的教学活动;但在另一方面“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道理,又使教师清楚地意识到,简单的模仿,并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甚至会导致教学的失败。
  《语文建设》2005年第1,2,4期就新课程要不要教学模式、需要怎样的教学模式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吴格明老师在《新课程并不否定教学模式》中谈到客观的观存在和实线价值时强调,它的相对性,引用了钱梦龙老师的观点“反对程式化,但是并不反对一定的程式”,鼓励教师追求新的教学实践,追求新的教学方法和过程,追求新的教学模式。而马生林老师在《个性化的语文教学需要打破模式的期待》一文中指出:“对模式的期待和特意模仿必然导致语文教学的僵化,久而久之教师们的创新意识会萎缩,个性会失落,学生对语文学习会更加失望。他认为别人所创立的模式是别人个性的体现,它具有单一性和独特性。只能是作为引人的一股活水,来催生自已的教学创新而不能成为自已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而指出教学中唯一的出路就是“不断创新,常教常新”。
  无论主张建构模式的人,还是主张解构模式的人,从基本出发点上说,都是希望追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从本质上说,反对教学模式的人和教学模式的建构者一样,否定的都是教学研究中的“模式”结构,而不是反对结构的模式本身。争论的存在既说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又说明了研究者们参于了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和探讨,这对新课程的推进十分有益。
  性质之争、模式之争等一些语文研究和教学中的争鸣现象,都是新理念推广和实践过程中必然的规象。在笔者看来,争议,应该成为一种快乐的思想交锋,成为语文界研究者之间谈成而率真的交流,它必然引领我们建树起全面而深入的理念,客观地看待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从而使语文教学更合乎语文课标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使语文教学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
  二、理性思考的多元化
  1.新概念:多元存在
  随着教改的发展进程,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教学“新概念”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般涌来,许多专家和一线老师对诸多的”新概念“做出了诊释和演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1)内隐学习
  韩向东老师在《内隐学习:语文学习心理潜能的开发》一文中借鉴了美国心理学家罗伯提出的“内隐学习”理论,谈到内隐学习是信息加工的自动过程,着眼人类无意识活动,对开发利用人类巨大的心理潜能提供美好的前景。他认为内隐学习理论为我国语文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开辟了新的领域。内隐学习符合语文文学的认知规律。语文具有极强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包含着诸多非科学的因素,这为内隐学习提供必要的前提;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情感和美感的熏陶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更多依靠的是无意识;语文学科的实线性,决定了语文课不仅要学习陈述性知识,更要掌握程序性知识和缄默知识,这与内隐学习的特点相吻合;语文学习的社会性,要求语文学习必须调动生活和学校中的一切因素,为内隐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
  (2)视野融合
  曹明海、张曙光老师提出:“视野融合”是一种解释学的观点,认为理解是一种视野融合,以此观点来把握课程,课程也就进人了理解,课程的意义在理解中创生。理解课程不是师生对外在的客体把握,而是师生视野与课程的融合,是老师与课程的对话。作者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从“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的态度,把课程看作‘·文化”,寻求学生自我精神决升的对 话策略;从课程自身存在的角度看,把课程看作是一种“文本”,寻求师生参与“课程文本”意义建构的对话策略;从“理解是效果历史事件”的角度,把课程看作是一种“事件”,探索师生创建“课程事件”的对话策略;从课程反思的角度,把课程看作是一种“反思,:,在批判与反思中寻求建构新课程的对话策略。
  (3)价值商谈
  夏家发、王帅老师受到西方理论有关教育价值问题研究成果的某些启示,提出了“语文价值商谈”的概念。他们认为语文教学过程是价值创生、发展、交流、殖变和更新的过程,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过分的强调价值灌输,骨子里缺少价值多元意识,缺乏多元对话和商谈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搞“价值霸权”,进行“价值垄断”,扼杀了学生价值倾向的多样性和和个性价值模式的自主建构。因而他们认为语文教学需要开展价值商谈,保证学生的充分话语权,给予教师充分的教学权,缔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和整体性,从而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成为师生共同对话、共同追索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精神家园。

  这些新概念的多元存在,使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注人了新鲜血液,让语文同仁们耳目一新。老师们在接受新概念的同时,也愿意在教学模式中尝试,比如:有些老师把多元智力理论运用于汉语拼音教学,通过“冰糖葫芦”策略、童话串联、参与游戏、色彩记忆等教学活动,来发展孩子的言语智力、音乐智力、人际交往智力、空间关系智力等。
  当然,我们也应注意不能迷信一切新的提法,新课程的很多提法都具有很大的前瞻性,还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实线,因此不可盲目照搬和生硬套用一些新的提法和做法。
  2.理性认识:科学发展
  在课程改革中,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浮现出来了,种种偏向、误区见诸于教育教学报刊。比如李海林老师在《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一文中从深层次来挖掘了改革中的一些倾向:“泛语文”“反文本”“无中心拓展”“无效讨论”“教师不作为”“老知识化”“多媒体化”,指出这些倾向的实质,是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在很大程度上消除语文教育的本体价值和根本内涵。这是我们教师对教学的反思:新课程中的语文课到底怎么上?只要我们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科学整合“三维目标”,辩证对待多种反思与批评,就一定能走出“画地为牢”的误区,摆脱“盲目激进”的尴尬,让每位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例如:周一贯老师把多元感悟形象地说成是“像雾像风有像雨”,使教师难以应对,不胜迷惘。为此,他向教师提出了30条建议,客观而又实在地尝试作一分解性的探索,给一线教师很大的教学启发。再如吴立岗老师面对教学现状,中肯地要老师认真学习辩证法,正确处理阅读教学中的各种关系,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自主与指导的关系、方法与效果的关系、“常式”与“变式”的关系等等,从而使教学达到求真求实、合理高效的需求。
  全国小语会副理事长吴立岗在全国第五界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闭幕式上的发言,指出语文教学的教必须坚持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惟有如此,改革才能朝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向健康发展,实现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
  三、教学实践的生成化
  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灵活可变性的概括,是师生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课堂应是向未知方面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都必须遵循固定的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在有方向、有目标的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建构生成性的课堂,成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追求。
  1.预设与生成
  动态生成的课堂不是不要预设,甚至连备课都可以取消,相反,预设一定的课堂生成空间,可使老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保证,教学资源得到管理利用。江兴玲老师在《让预设使对话教学更精彩》一文中,从四方面来分析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立足预设,抓住课堂生成的基本点;弹性预设,把握生成资源的有效价值;科学预设,促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开发预设,构建教学相长的动态过程。没有成功的预设就说不上动态生成.文章突出了预设的重要性。
  2.策略与生成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想要突出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树立动态生成的正确态度,把握有利时机,运用有效策略,从而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促使学生持续、和谐、全面的发展。“策略”成了课堂生成中的关键词。具体的途径如在质疑中生成,在感悟中生成,在争论中生成等等。对话教学中进行有效对话策略很多,如营造儿童文化氛围,激起学生的对话欲望;淡化教师的角色童识,共同参与学生活动;立足于文本,进行深度的对话等等。这些可行的策略,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唤醒和尊重,体现师生之间的融合和心灵的碰撞。
  3.体验与生成
  体验是主体对所经历事件或生活的一种感悟,是个体生命经验的结晶。在课堂教学中,体验该如何生成呢?我们教师提供了许多思路和方法,比如创设情境激起体验,在实物实景中感知体验,在朗读中加深体验,在生活阅历中丰富体验,在师生对话中交流体验,在自由想象中形象体验等等。它为学生构建了一份丰富多彩、充满情蕴的阅读世界,当然也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和个性的良好发展。
  比如“体验作文”就是倡导在生活体验中作文,在阅读体验中作文,写作的时间是自由的。写作的空间是敞开的,写作的心灵是飞翔的,而不必受固定时间的限制,这就是写作课程的改革,是任何应景作文、模式作文所不能够实现的,它很好地体现了在教学实践中的动态生成,带给学生全新的作文体验。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在尝试着运用新的理念进行教学,也逐步摸索出一些教学中的新的经验。生成化的课堂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课堂,只要我们教师正确理解和运用这样的理念.就一定能在教学实践中很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