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和谐视野下的语文教学改革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4125 日期:2024-01-16 来源:论文网

试析和谐视野下的语文教学改革试析和谐视野下的语文教学改革

文关键词:和谐 职业教育 科学发展观
  论文摘要:“教学相长、和谐发展”的和谐教学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拙和条件,它在强调以人为本、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可以统筹兼顾各种教学资源和教育活动,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做到教的轻松、学的愉快。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对于当前职业教育、具体学科教学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谐视野下必须遵循的教学思想,是协调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基本矛盾的价值取向。例如在语文教学指导思想中如何围绕以人为本,如何做到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统筹兼顾各种教学资源和教育活动,促进师生教与学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等。基于以上对语文教学中科学发展观的思考,本文在和谐视野下如何做好语文教学改革谈一些看法。
  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和谐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和作为学习主导的教师,两者是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的“两主体”,即理论意义上的“主体间性”。师生关系从内部看都应具有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从外部看都应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必须通过师生的平等对话才能完成,因此,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是彼此关联的、统一的,师生双方都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不应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另一方面,也不能因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当前,全国正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把和谐社会的构建摆在重要位置的大背景下,和谐的教学显得十分重要,在中职教育中尤为突出。让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中和谐相处已是所有教师的共识,当然,在教学中如何确立师生的地位,发挥师生的作用却各有千秋。我们认为应针对中职教育尤其是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实际,实事求是地追求和谐发展。我们既要避免教师是课堂主宰、学生是附属的传统满堂灌现象,也不能矫枉过正,出现诸如“应该管的也不敢管”的完全“放羊式”的现象。在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用更多的感官来接受知识,让学生学会思考,在与实践的互动中解决问题,从而学会学习。把本来属于学生的课堂还给学生,这正是学生主体地位的良好体现。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也是必需的,绝对不能放弃、削弱自己的责任。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内涵相结合的和谐
  语文是我们最主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不是纯粹的工具学科,它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但与其他人文学科相比又带有工具性。工具性不能离开人文性而存在,离开了工具性,人文性将无所依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特点。因为语文是“工具”,是学习其他各门功课的工具,是交际交往、生活工作的工具,是思维、思想、情感表达的工具,所以我们重视其基础知识、应用能力的教学。但是,如果我们过于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视它与人文性的结合,将是不科学的。我们应在重视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也重视其人文内涵。在目前全社会都在关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现代公民必须具有健康的精神世界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同样必须担负起促进学生精神世界健康和人格健全的责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语文是民族习俗、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是载道明理、表情达意、传承文化、审美创美的媒介,具有思想性、情感性、民族性、审美性。面对着如此丰富的人文内涵的语文课,我们不能忽略在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内涵的培育,而应努力提倡工具性与人文内涵相结合的和谐教学。语文教师必须从这个特点出发,去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重视“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总之,人文内涵与工具性同等重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科学地保持二者的和谐。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学生心理发展与语文学习相结合的和谐
  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中职教育着力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提倡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和谐结合实际上是现实的要求。我们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科学的教学策略。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相同年级的不同专业、不同学生也存在许多差异。在教学中,必须动态地把握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规律,了解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不同阶段的变化特点以及面对不同教材时不同的心理反应。如果我们对学生“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已知什么,未知什么”、“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没有思考,或思考很少,学生自然容易产生“厌学”、“厌师”、“厌校”等心理。同时,师生之间由于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文化水平及所处角色位置不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较大差异,因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也有较大的悬殊,这些心理活动上的差异,常常成了教学过程中师生正常交流的障碍,影响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有的放矢”。语文教学欲产生和谐共鸣,必须消解交流障碍,更多地“换位思考”,即“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有利于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准确理解和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准确把握。在明了“学情”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目的,结合自己的教学水平,选择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最易产生和谐共鸣的教学行为,从而将教学计划付诸实施。一个教师带一个班级、多个班级,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心理反应各异,学生综合心理品质参差不齐,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可以按学生基础、心理素质等因素实施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应有的提高,达到分类推进,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发展,在自己的起点上有所进步,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和谐发展。需要指出的是,教师教学中的“换位思考”不是一劳永逸的,而应该伴随教学的推进不断地进行,因为随着教学时间的推进和学生学习内容的增加以及学习情境的改变,学生的学习心理也在不断变化。只有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与学习频率,教师在实施教学时才能做到师生和谐共振。总之,和谐给了学生宽松的学习空间、亲密的交流空间,他们在和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