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迁移规律 促进物理学习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3680 日期:2024-01-13 来源:论文网
摘要:正迁移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若能充分运用迁移规律,将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运用迁移规律促进物理学习呢?本文从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迁移规律;物理学习;学生
作者简介:叶灵翔,任教于浙江省温岭第二中学。
  “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从迁移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进行分类,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所谓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起积极促进作用,通常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都是正迁移现象;反之,则为负迁移。迁移不是无条件的,它有自身的客观规律。教学中,如何运用迁移规律促进物理学习呢?
  一、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越多、越牢固,在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越容易产生广泛的迁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在理解概念和原理上下功夫,力求透彻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便收到理想的迁移效果。布鲁诺曾说:“领会基本原理和概念,看来是通向适当迁移训练的大道。”如:“电场强度E=F/q”、“电势U=ε/q”、“电容C=Q/U”、媒质的折射率n=sini/sinr等等,都是用两个可测物理量之比值来定量地研究和定义的。其中,电场强度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它的教学成败直接影响到后几个物理量的教学。再如,加速度(速度的变化率)、力(动量的变化率)、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自感电动势(在空心载流线圈中,与电流强度的变化率成正比)等物理量之间也存在着类似上例的迁移现象。
  二、提高概括水平,发展思维能力
  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学习时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努力提高思维能力是提高概括能力,从而实现广泛迁移的有效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概括能力越强,辨认和抓住问题的突出特征的本领越强,迁移的份额就越大。
  例l:(1)弹簧振子经过平衡位置时的速度、加速度如何?(2)LC振荡回路中电容器刚开始放电的瞬间电容器所带电量和回路电流大小如何?(3)如图1所示,闭合矩形线圈绕其对称轴旋转到线圈平面与匀强磁场磁感线垂直时,通过线圈的磁通量和线圈中的感应电流大小如何?
  首先分析(1):振子在平衡位置速度达到最大值,而合外力为零,故加速度为零,即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为零.问题特征为:一个物理量的大小达到最大值,而这个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率为零。分析后两个问题可知,也具有同样特征,故(2)中带电量最大,回路中电流强度为零;(3)中通过线圈的磁通量最大,感应电流也为零。
  三、加强横向联系,促进水平迁移
  水平迁移又称横向迁移,指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其它类似而且难度相同的情况中去,它通常发生在同一难度的不同部分知识的学习中平时遇见的习题之间存在着一般性或共同性的原理或方法突破一个问题,再进行原理或方法的一般性概括,利用水平迁移即可解决一类问题,即所谓的“触类旁通”。
  例2:如图2所示,小车沿水平方向匀加速向右运动,小球质量为m,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求摆线的拉力。
  解:由小球的受力分析可知:小球受重力mg和绳子的拉力T作用,其合力方向水平向右,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易得:T=mg/cosθ。
  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可布置下列题目让学生练习:
  (1)水平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与斜面体一起以共同加速度向右前进时,求斜面对小物体的支持力。
  (2)一内壁光滑的半球形碗绕竖直轴作匀速圆周运动时,质量为m的小球与碗所在球心的连线与竖直方向间的夹角为θ,求碗的支持力。
  根据受力分析可知,这两个问题与第一题的受力情况完全一样,故可得到同样的答案:mg/cosθ在解题中如能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抛弃“题海”战术,学会变题、辨题、编题,这无疑是事半功倍。
  四、加强纵向联系,促进垂直迁移
  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先前的较低水平的学习向连续的高一级的后继学习的迁移,如在习题教学中对原有习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重新组合,纵向加深,求新求异,灵活多变,促进解题能力的垂直迁移,无疑对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应变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例3:用一根轻绳挂一质量为m的砝码,把砝码拉到与竖直线成θ角的A点后由静止释放,当它运动到最低点时,绳子的拉力为多大?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解:在最低点时,砝码受两个力:重力和绳子拉力T,由牛顿第二定律得(设绳长为R):T-mg=mv2/R   (1)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mv2/2=mg(R-Rcosθ)  (2)
  解得T=(3-2cosθ)mg
  纵向加深1:设绳子绝缘,小金属球带正电,电量为q,质量为m,匀强电场的大小为E,方向竖直向下,把小金属球从A点由静止 (此时绳子与竖直方向夹角为θ) 释放,则小球到达最低点C时,绳子的拉力T为多少?
  解:在最低点,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T=mg-Eq=mv2/R,   (3)
  在从A到C的过程,由能量守恒得:
  mgR(1一cosθ)+EqR(1一cosθ)=mv2/2 (4)
  由(3),(4)两式得:T=(mg+Eq) (3一2cosθ)
  纵向加深2:在上题的基础上再加一垂直向外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仍把小金属球从A点释放,则到达最低点时,绳子拉力T又为多少?
  解:在最低点,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T-mg-Eq+Bqv=mv2/R,  (5)
  在从A到C的过程,由能量守恒得:
  mgR(1-cosθ)+EqR(1-cosθ)=mv2/2  (6)
  解(5)、(6)两式得:
  T=(mg+Eq)(3-2cosθ)-Bqv
  五、避免负迁移的影响,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某种准备状态,这种心理准备状态使人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认知或做出行为反应,思维定势可能出现负迁移,当把一个原则或一种思维方法移用于不适合它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时,这时会出现负迁移效果。
  例4:如图7所示:已知电源内阻,r=2Ω,R0=3Ω,变阻器的阻值范围是0-10Ω,问:当变阻器的阻值R为多大时,变阻器可获得最大功率。
  解:P=I2R=ε2R/(R+R0+r)2=ε2R/{[R-(R0+r)]2+4R(R0+r)}
  故当R=R0+r时,P有极大值,即R=3+2=5Ω,由此,学生可能产生一种定势,认为把R0当作内阻的一部分(等效电源法),得出结论:当内电阻等于外电阻时,功率最大,为避免这种定势的影响,我们在原题的基础上,继续设问:为让R0获得最大功率,变阻器阻值R为多少?
  不少学生受上题思维定势的影响,产生了负迁移,立即得出R=1Ω的错误结论,正解解答为:P=I2R0=ε2R0/(R+R0+r)2,即:当R=0时,P最大。
  在一般情况下,负迁移是暂时的,恰当引导和训练,可以很快消除,为了克服定势在迁移中的消极影响,一方面,要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自觉拓宽知识技能的应用范围,克服定势的干扰。
  

参考文献


[1]杨广军.高中物理教材设计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
[2]陈娴.多元智力的实证研究与物理教学的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4.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