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要构建信息技术环境,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情境;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自觉的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几年来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笔者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获得了一些体会。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把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信息有机结合,可以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极强感染力的画面和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学生中心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是通过“建构意义”而获得。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及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则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主动建构意义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更重要的是培养认知主体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
2.教学过程互动观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就不可能发生真正的教学。
3.情境建构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使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观
1.教学思想的转变
变重“教”为重“学”,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全面发展”的思想,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都要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大素养的整体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促进和保证学生五大素养的整体发展。
2.教学过程的转变
教学过程由传统的逻辑分析或综合讲解转变为意义建构理论指导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即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上教学资源创设情境,为学生建立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协商讨论,参与操练,学会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参与程度,而参与程度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激励和鼓励。
3.媒体作用的转变
媒体由作为教师的讲解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建构主义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我们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三、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实践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语文阅读学习情境
阅读是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中所感知的材料不是一个个单字,而是一系列的字、词、句、段组成的篇章,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无论多么精心、合理,如果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的教学效果将是十分有限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制作相应的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
朱自清《春》一课教学时,作者对初春的山、水、虫、鸟、草、树、风、雨、人,写得何等全面而仔细。在课文中他巧妙地把景物和感受描绘成一幅新鲜、活脱、生意盎然的春景图。这时笔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各学习小组中提供给学生相关资料,学生通过浏览“聆听春天的故事”教学网站,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如春天的景物、春天的摄影、春天的童话等等,为学生体会诗情画意的情境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有兴趣地自主浏览,从而熟悉、感悟春天,拉近与课文《春》的距离。在网站中笔者将描写春的重点词语,如欣欣然、朗润、赶趟儿、舒活、一年之际在于春等做成闪烁的文字。这样每个学习小组根据兴趣选择来重点感悟,感悟时将计算机提供的资料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相结合,教学软件中的资料很好地帮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从而感悟了重点,领会了中心思想。
2.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信息索取能力
在信息社会里,知识的拥有量不再是人才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索取新知识的能力,即学习的能力。这是现代语文教学新增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教学中,笔者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独特的优越性,它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以供学生学习时自己自由地查阅,同时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取信息的方法。这样在拓展课文内容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并且还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能力和良好的阅读能力,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认知工具。
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时,以往的教学往往只是单调的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强迫学生理解为主。这样的教学早已不能适应教改形势的需要。为此,笔者在上这堂课时,创造了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环境。首先,课前要求学生从各种渠道去收集有关石拱桥的资料。同学们在教师布置的任务驱动下,纷纷行动起来,从网上收集、下载有关石拱桥的资料。当然,在同学们收集资料的同时,笔者也到校图书馆查资料,晚上回家上网下载资料……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我们收集到许多相关资料,如,石拱桥的特点、石拱桥的历史、石拱桥的传说、石拱桥的图片、最著名的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一时间,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了。收集到资料的同学,想收集得更多;未收集到资料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都有成果,急着打听网址、书名,争取早日收集到相关资料。甚至那些平时学习不主动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们的表现后,也有很大的触动,积极行动起来。
3.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加工的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是未来人才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更高要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人们的思维方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人机对话、机器翻译、计算机制图成为现实,听、说、读、写的内容和方法也会出现新的变化,这就对人的表达能力提出更高更新更综合的要求。
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课前,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讨论,通过交流,学生自己分析了资料与教学内容间的关系,并进行筛选,使得原先内容较散的资料更为精练,更好地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同时,为了使自己的资料看起来更生动、更鲜明,课前,笔者又指导了个别学生进行演示文稿的制作,用PowerPoint软件、FrontPage软件等制作技术将自己的资料呈现出来。
如,许多同学利用自己在网上找到的文本资料、图片、照片资料制作了中国石拱桥的演示文稿和网站。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机会,使学生树立了“我能行”的观念,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探索和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以上的教学实例让我们看到,现代信息技术步入语文课堂教学后,它对传统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强大冲击,它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种种优势。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有利于操作,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做到读写结合,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语言、文字、图像、动画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中眼看、耳听、动手、动脑,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阅读,使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全力投入,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真正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电化教育研究会.北京教育技术研究[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7.
Abstract: Chinese is an important communicative tool and an important part in human culture. Chinese teaching should constru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connect students’ real life, strengthen Chinese practice and implement teaching reform, thus to better Chines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teaching situ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pract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