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趋势的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1077 日期:2023-12-22 来源:论文网
  【摘 要】我国以往的学校体育教育只强调身体训练,忽视了对身体的合理养护和健康指导。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创建体育健康园地,使人人享有健康。我们通过对部分学校的调查研究,构成了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模式结构设想,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有所促进。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育 趋势 研究
  
  目前,随着全球性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教育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革新传统的教育面貌,研究和探索未来的教育已是摆在人们面前的紧要问题之一。标志着世界领先地位的美国及其它发达国家,纷纷对21世纪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纵观世界教育改革,尽管各国国情不同,教育改革也必然各异,但具有鲜明的共性特征。这种共性特征就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尤其在提高人的身心素质方面。由此看来,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对教育改革的作用极大。学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专题报告中指出: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的思想和新的机遇最开放的人。美国20世纪发表的《美国之潜能——人》指出:“面向21世纪去开发人的才能,意味着培养人们具有鲜明的生活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在变化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高度适应能力,具有创造意识,并能不断获取新的知识,而能克服自身的局限。”。这些都要以身体健康,体育教育为基础。日本在教育改革中强调重视个性的原则,培养创造力,面向21世纪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与公共精神,面向世界的日本人。”法国的培养目标是:“使每个受教育者最大限度的发挥基本的潜在能力,并能创造自己的未来。”。德国人提出应把五项关键能力作为培训重点:“任务的组织和实施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习和工作方法的使用能力,单独或集体承担责任的责任心,心理和体力的承受能力。”。韩国政府确立“全人教育”的目标。从上述各国新调整的培养目标来看,发展个性,强调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身体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培养创造力,增强责任感,这正是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正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我国早在1917年蔡元培先生就提倡之体育教育为“完全人格”教育。毛泽东时代更是体育教育的典范,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畅游长江,脍炙人口。体育教育在培养人的方面无疑起着重要作用。而以往的学校体育教育只强调身体训练,忽视对身体的合理养护和健康指导,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简单的运动技能,而不懂保健知识,不懂体育原理的体育盲加健康盲。但值得可喜的是中国教育界已认识到了这一点,中国学校体育教育正在与健康教育逐步结合,本文通过对我省32所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大中专院校体育教育的探索性研究,构成了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趋势的结构设想,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为我省、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省32所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大中专院校的体育教师125人(学历在本校都达标),学生1400人(其中男,女比例为1:1)和本地区的有关体育教育专家学者20人。并根据研究任务需要,确定样本和抽样方法对我省部分学校进行了一年多的试验并进行了效果比较。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有关学校体育教育方面的资料32篇。确立了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趋势的结构设想和有关的试验项目及数据。专家调查法:为确立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趋势的结构设想和有关的试验项目及数据,采用特尔菲法,向本地区学校体育教育的有关专家学者发放调查问卷两轮,每轮20人,逐轮筛选主要目标,集中和优选确定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趋势的结构设想和有关的试验项目及数据。问卷调查法:按上述抽样调查的对象与范围,发放教师问卷120份,收回118份,收回率98%。发放学生问卷920份,收回912份,收回率98%。其中收回问卷均为有效问卷。问卷事先统一做了内容效度与信度检验,均符合研究要求。问卷发放与回收由本人组织进行。教学实践分析法:由确定的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趋势的结构设想和有关的试验项目及数据进行了一年多教学实践。
  
  二、结果与分析
  
  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教育过程最长,从幼儿园到大学直至研究生都进行着体育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是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继承息息相关的。因此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也必须与我国的国情,社会的需要相适应。学校体育教育应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人享有体育和健康教育,实现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目的。本人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有关学校体育教育方面的文献资料,并组织本地区学校体育教育的有关专家学者进行座谈调查,对部分学校进行了一年多的教学实践,集中和优选确定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趋势的结构设想,(如图示)并以此作为试验的理论依据。
 
  注:教师和学生共同在素质体育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健康体育教育为基础,教师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学生遵循科学的学习规律,以创造体育教育和愉快体育教育为过程,以终身体育教育为目的,最终达到身体、心理的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健康和富有创造力的人。通过近一年来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丰富的体育理念。
  1.以素质体育教育为指导
  素质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思想的一个分支。全体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如何、全体学生的体质如何、终身运用锻炼身体的手段如何、健康体育教育如何等都是其内涵所在。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教育,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即身体和心理都得到健康发展。何为身心健康素质,怎样贯穿到学校体育教育中呢?身心健康素质,即身体健康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是发展其它素质的物质基础。毛泽东早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育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身心健康素质对于发展智力、保持稳定和支持个体正常工作学习,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的“高考第十名现象”正是说明了这一点。身心健康素质包括:体态健康素质(体型体重),体质健康素质(器官发育对疾病的免疫力),体能健康素质肌体器官的生理功能(亦即力量耐力速度协调灵敏等)以及人体对各种刺激的反射、适应和耐受能力等。通过实践证明,身心健康素质的教育就是指影响和提高学生身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活动过程。具体地说,身心健康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在先天身心健康素质的基础上,使受教育者具有健美的体态、良好的体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体能并养成稳定的心态和优良的体育锻炼生活习惯。使受教育者身体的各个部分、各个系统都获得和谐统一的发展,增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运动能力,能够适应紧张的学习工作节奏以及复杂形势的各种挑战。
  2.以健康体育教育为基础
  健康教育与学校健康教育早在1800年美国教育家霍列斯曼首先提出健康教育和学校健康教育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中岛宏博士指出:全世界有近十亿儿童青少年中大部分都在学校读书,因此学校健康教育将为达到全球健康的目的提供一个极好的机会。因为今天的儿童青少年将成为明天的父母、公民和领袖,他们的健康将影响未来世界。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综合学校健康教育:行动指南》指出:接受健康教育是每位儿童青年的基本权力,提高他们的健康价值观和实践能力,推动全世界人民的健康水平。学校健康教育经历了从强调知识传播到强调行为培养进而强调环境支持的发展过程。新时期的体育教育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所以,二者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保持健康,故又称保健体育。据1995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在校学生虽然形态发育和速度、力量素质有明显提高,但是耐力、柔韧素质呈下降趋势,学生心理品质(意志力、竞争力、抗挫折力、协作精神等)比较薄弱。根据我们对部分学校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健康体育教育不能适应学校教育的需要,我们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认为健康体育教育是增强学生体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突出健康第一,注重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使学生懂得健康的意义,学会保健的方法,形成对体育的兴趣爱好。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3.以创造体育教育和愉快体育教育为过程创造体育
  创造体育是由现代创造教育应运而生的。创造教育长久以来不曾引起人们的重视,近代的教育更倾向于传授教育,但其有较大的弊端:即浓厚的保守性。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是其发明和创造的能力,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条发明创造的长河,于是就产生了培养发明创造能力的创造教育。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创造教育又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在实践中,我们也总结出了相应的创造体育教育。创造体育教育的作用是改变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素质。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遵循科学的教育和学习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开动脑筋,创造各种生动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能力、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具有创造精神,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如篮球的一分制,四门足球赛,反五十米跑等创造教学的成功运用都说明了唯有创造精神,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创编徒手操,教师把编排徒手操的原则和方法教授给学生,学生通过思考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每一节体育课都充满了创造,结合愉快健康体育园地的开展,充满了趣味。作为教师的创造能力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并被视为未来教师素质的核心,只有创造型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创造型的学生,创造型的人才。
  4.以终身体育教育为目的
  1965年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体育”的思想。接着前苏联学者提出“终身体育”是培养与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导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时代学会“一技之长”,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习惯和方法,使之终身受益。终身体育教育通过身心的调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教学实践和部分学生的反馈信息也证明了这一点。终身体育简而言之,就是体育运动不应该成为人生某一阶段的内容,而应该是伴随人们终身的。换句话说,人们在自身的生活中,有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自己参加的运动项目去享受运动中乐趣,不断提高完善自身锻炼方式和从锻炼中受益,持之以恒终身从事体育运动。我在教学中尽量以愉快体育的方式进行身体锻炼,使之出现条件反射性的兴奋状态,以利于顺应终身体育的产生条件,成为学生们走向终身体育的起点或一个过程。受教育者达到的层次,许多受过体育教育的人,也许能够说出一些体育的理论,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理解它。只有熟练的掌握了这些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这种教育才算是成功的教育。而终身体育教育使受教育者达到最高层次。根据受教育者的程度可分为三层次:一为初级阶段,即学会了某些运动的活动形式、技术,没有充分认识体育的价值。二为中级阶段,即体育活动对身体产生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人的身心调适到某种良好状态,但缺乏主观能动性。三为高级阶段,意识到自我对运动的需要,并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逐渐地使身心状态得到较大的改善。达到第三阶段的体育教育,受教育者充分认识到体育作为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便自我通过运动达成身心统一,持之以恒。
  
  三、结论
  
  1.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创建体育健康园地,使人人享有健康。
  2.教师和学生共同在素质体育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健康体育教育为基础,教师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学生遵循科学的学习规律,以创造体育教育和愉快体育教育为过程,以终身体育教育为目的,最终达到身体,心理的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健康和富有创造力的人。
  3.体育教育能够使人终身受益,终身体育是21世纪生活的必然需要。
  
  

参考文献


  [1]肖文娥.素质教育概论.国防大学出版社.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教材·教法,1999,(8).
  [3]康万栋.中小学素质教育论.中国档案出版社.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