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育的本质出发谈体育教学改革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51027 日期:2023-12-21 来源:论文网
  【摘 要】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提高,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也在适应着社会的改革潮流,不断进行着尝试,一度出现了很多的体育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究竟怎样改革既适应社会发展进步,又不失体育的本质,这是大家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就从体育的本质出发谈体育教学改革。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学 本质 体育教学改革
  
  一、体育的产生
  
  就体育产生的动因而言,除了劳动需要以外,还有适应环境的需要、对付同类袭扰的防卫需要、同疾病作斗争的生存需要、表达和抒发内心各种情感的需要等。
  
  二、不同时期的体育思想研究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体育思想、体育理论和发展进行研究,从而得出体育本质特征,为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先秦时,《吕氏春秋·古乐》记载:“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阴康氏之始由于阴雨积水,气候潮湿,影响人们气血不活,肌肉肿胀,而采用“舞”的办法,使气血疏导畅通。相传尧的时代,这种以肢体活动来消除病痛锻炼身体的思想已经出现。荀子有“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的学说。
  2.西周时有文通武备的思想。《说苑君得》记载:周武王对伯禽说:“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威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孔子曾说,“有文事必有武备,有武事必有文备”。这就说明培养人才必须文武兼备,这样才能治国安邦。
  3.战国时期崇尚射御。《墨子尚贤》中墨子关于射御之事说:“凡我国能射御之士,我将赏贵之;不能射御之士,我将罚贱之。”
  4.秦汉时的道教导引,东汉时期的华佗《五禽之戏》,说明“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5.明末颜元主张人人能兵知礼乐,“凡礼必射,奏乐必舞,使家有弓矢,人能干戈,成文治之美,而具武治之室”(《习斋言行》)
  6.到了近代军国民体育,提出:“军人之知识,军人之精神,军人之本质,不独限之从戌者。凡全国国民,皆亦具有之。”主张全民学军练军具有军人的气质。同时,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制定“各学堂一体练习兵式体操,以肄武事。”
  1932年,中央执行委员会制定学生义勇军教育纲领,规定:“各校组织青年义勇军及童子义勇军,实施军事训练,冀达雪耻救国之目的。”
  1952年,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制”。1982年教育部何东昌部长提出“要坚持三个为主,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以普及为主,以经常锻炼为主。”
  2007年中共中央7号文件,提出“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倡导健康的生活理念,“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体育本质
  
  日本学者前川峰雄说:“体育是通过身体活动(作为手段、媒介)所进行的体育”。美国学者布拟尔认为:“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在培养身体、精神、情操等方面与社会相适应的公民”。在世界上极有影响的美国《韦氏大辞典》对体育的定义是:“体育是整个教育的一个方面,它采用运动活动和有关经验从心理上、体力上、道德上、精神上和社会上来使个人充分发展,使他成为国家和世界上的一个有用的公民”。前苏联《体育百科全书》也有类似的界定:“体育,整个来说,是教育的一个方面,是体能全面发展,形成和提高人的生活中主要运动技能和本领的有计划过程”。在我国,“体育,一词最贴切的解释就是,身体教育,是增强体质的教育”。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理论》中,对体育的定义是:“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我国1995年出版的高等学校教材《体育概论》中对体育作了如下定义:“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刘德佩认为:“体育是人类为促进自己身心发展和满足自身高级需要,而主动采取的以各种身体运动形式为主要表现特征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从体育的理论、思想、发展来看,我认为体育的本质属性,首先是人的肢体活动。没有肢体活动,又何谈身体发育、体格健壮。单纯的脑力活动不应在体育其列,如:各种棋牌等。其次,应有一定的强度,只有通过一定的强度练习,才能起到呼气器官、神经系统、骨骼系统等脏器的锻炼效果。另外,通过强度练习,产生的汗液起到排毒的作用。第三,必须有一定的锻炼手段,在体育表现为一定的运动项目,通关对这个项目进行系统的学习,可以达到科学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锻炼效果,并且掌握“三基”,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总之,体育以强身健体、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塑造人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向全体受教育者,使之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强身健体,终身受益。
  
  四、体育教学改革思路
  
  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说:“面对当前的高校体育状况,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努力实现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相对接,让大学生通过体育教育,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在体育锻炼中品味健康向上的高质量生活。”
  毛泽东认为,“体育者自养其生之道也”,运用各种技艺手段,进行“有规则,次序”的目的,“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在论述体育价值作用时说:“勤体育则强筋骨,强筋骨则体质可变,弱可以转强;身心可以并完。”同时他认为:“坚定在于锻炼,锻炼在于自觉”。
  我认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立足于保持体育本质的基础上去改,可以从项目上改,增加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如瑜伽、跆拳道、体育舞蹈等时尚前卫的体育项目,在增加体育项目时,必须修订好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必须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锻炼强度、锻炼方法。不能一味的将体育作为娱乐、游戏、玩耍、百戏等形式,实际是将手段当目的,缺少了体育应有的使命,从而达不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06.
  [2]鲍冠文.体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03.
  [3]体育史教材编写组.体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06.
  [4]乔克勤,关文明.中国体育思想史.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06.
  [5]张洪潭.体育之理论结构新解(续一).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3).
  [6]亚里士多德(出隆译).形而上学.岩波书店,1962.
  [7]周爱光.体育本质的逻辑学思考.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2(19).
  [8]李力研.体育的哲学宣言/人的自然化.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4,(1).
  [9]李桂玲.学校体育本质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4).
  [10]唐健.现代社会发展与体育本质的确定[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4).
  [11]赵立军,韩孝栋.体育本质的人文学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5).
  [12]任兵,刘彤伟,王正树.对体育本质的再认识[J].体育学刊,2000,(3).
  [13]季浏.体育是国家的文化利益[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