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六种方法例说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8451 日期:2023-11-26 来源:论文网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拓展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面,社会有要求,家长有共识,学生也有愿望。而在这种需求业已转化为一种现实的可能性的今天,如何通过教师的指导,来提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呢?下面,我以《红楼梦》为例,谈谈自己指导学生课外长篇小说阅读时,教给他们的的六种方法。

一、品味主旨语段法

学生读长篇小说,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只往小说的热闹处钻,而对作品中那些写景抒情议论和社会风情的描写语段则跳过不看,至于揭示全书主旨的地方,更是置之不理。这既不利于提升欣赏品位,又不利于总揽全篇。我认为教师指导学生读长篇小说,首先就是要改变他们这个坏毛病,让他们学着揣摩全书的关键语段。就《红楼梦》而言,起提纲挈领作用的,有开篇的绝句,有冷子兴演说宁国府,有《护官符》。下面我以开篇的那首绝句为例,谈谈揣摩之法。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1]

《红楼梦》全书954360余字,洋洋万言,即是“满纸”。它既指篇幅,更指内容----论篇幅,是长篇巨制,形式应有尽有,诗词歌赋无所不容;论内容,文史经哲无所不包。全书写了你争我夺的荒唐纠葛,大厦将倾的荒唐故事,几百号的荒唐人物,这是“荒唐”。贾府内部,兄弟之间、婆媳之间、夫妇之间、妯娌之间、嫡庶之间,你争我夺。这实际上是皇室内讧的典型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大环境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贾府的三起三落,门子的发配升迁;赵姨娘的请人作祟,贾环的断灯伤玉;王熙凤的恃强凌弱,老妈妈们的忍气吞声;抄捡大观园的矛头所指,宝玉婚恋的亲密疏间,这些无一不是封建社会相互倾轧的写真。“一把”是一幕幕。一幕幕爱情悲剧,一幕幕人生悲剧,一幕幕社会悲剧,一幕幕心灵悲剧。“辛酸”是爱情的艰难,人生的辛苦,社会的隐恶,心灵的酸楚。“都”是世俗大众,是不理解作者的芸芸众生。“痴”是对个性解放追求的执着,对生命价值探求的专注,对社会变革揭示的深刻,对人生见解的独到。“谁”是对知音难觅的叹惋,对后代读者的希冀。“味”是人生意味,思想蕴涵,艺术真谛。

这样,教师在引导学生品味揭示全书主旨的关键语段的同时,让学生很快走进文本,走近作者的心灵深处,就收到了以简驭繁的功效。

二、形象群体排查法

长篇小说往往人物众多,或多或少总灌注了作者的情感,阅读时,读者细心揣摩,一一排查,有利于快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

《红楼梦》中,人物上千,而于女性,更是倾注深情。可以说,<红楼梦》是一个女性的大观园。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这部巨著时,不能不引导学生对它所塑造的女性群体,一一排查,反复揣摩。远嫁的探春,寡居的李纨,出世的惜春,惨死的迎春,撞壁的司棋,跳井的金钏------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她们一个个是那么可爱,结局却是那么凄惨。这就叫做“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了给人看”。这些人物中,作者把更多的赞美给了用一生的眼泪来寻求自主爱情的黛玉,和“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晴雯,而她们都是生有反骨的。



通过这样的排查,学生们便不难看出,这部巨著不仅仅是一曲末世的挽歌,更是一篇战斗的檄文,对领会作品的深刻思想,是不无裨益的。

三、矛盾冲突归纳法

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总是在再现复杂的矛盾冲突的过程中,表现复杂的社会。因此,我们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长篇小说,就不能不告诉他们归纳作品的矛盾冲突。像《红楼梦》,除了宝黛爱情冲突之外,更有贾府的经济矛盾和四大家族之间乃至全社会的政治矛盾。要真正读懂它,这些都不可忽视。

1、入不敷出的经济矛盾

贾府穷奢极侈的糜烂生活,靠的是对农民的盘剥。以此来敷衍他们“架子不倒,内囊却空”的寄生生活。“一席小小的螃蟹宴,酒够庄稼人过一年。”贵妃省亲,秦可卿出殡,贾母过生日,花起银子像淌海水。

他们的穷奢极侈,导致了农民们贫困交加;他们的肆意挥霍,导致了农民们要饭逃荒。第五十三回写乌进孝来交租,就反映了这种矛盾。

2、后继无人的政治矛盾

贾府的新老统治者们饱暖有余,荒淫无度。是这种矛盾滋生的温床。荣府的掌门人贾赦,头发花白,妻妾成群,儿孙满堂,还想着娶贾母的贴身丫鬟鸳鸯;贾政,不通世务,缺少理家处世的才能,眼睁睁看着家运日益衰落,而无法挽回。宁国府的贾敬,炼丹学道,任子孙闹得鸡犬不宁。下一辈呢,贾珍贾链贾环惯会偷鸡摸狗,正经本事却一样也无;宝玉有才,可又“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在他们看来,他不过是个“于国于家无望”的“孽障”。再下一代,贾蓉,贾芹,则更无济世之德,理家之才。三代人,辈分从“文”到“玉”到“草”,从假斯文,假正经,到金玉宝贝,纨绔膏粱,到酒囊饭袋,草包一窝,后继无人,危机四伏。

中学生阅读课外长篇小说时,不太注意故事背后的东西。而成功的文学作品,故事情节往往只是载体,承载的是作者对世界对生活的感悟和认识。而教师点拨学生概括出这些故事背后的东西,就有可能让他们站在高处,把握作者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拨开云雾见青天。

四、人物形象归纳比较法

传统的小说名著,都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因此我们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长篇小说,就不能不引导他们归纳人物形象。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着重描写人物的突出个性,是《红楼梦》人物描写最为成功的地方。像宝玉的尊重女性,黛玉的敏感,凤姐的歹毒,宝钗的沉稳,湘云的豪爽,作者都不遗余力,浓墨重彩的展开描写。

在比较中描写相类似的人物性格,突出各自的个性,是《红楼梦》人物描写又一成功之处。同样是温和柔顺,袭人奴性十足,死心塌地;紫鹃忠实厚道,亲切善良;平儿谦恭又略带威势;尤二姐谦卑而常常自责。同样是有反抗性,鸳鸯的反抗犹如火山,平素锋芒不露,一发则势不可挡;晴雯的反抗却如雷电,绝无遮掩,来去都快;黛玉的反抗就如玫瑰带刺,藏在思想的花下,美丽而又凄婉。同样是理家的威严,凤姐以威治家,是“粉面含春威‘尽’露”,当她大权在握时,一切掩饰通通褪去,歹毒的本性显露无遗,骨子里的冷酷和盘托出,她协助管理宁国府,打了人的板子又扣银子,就是以杀一儆百的杀手锏来显示她的铁面威严;探春以威治家,是“生当作人杰”的男儿理想的牛刀小试,威严中带着浓厚的政治色彩,第五十六回“贾探春兴利除弊”,可以说是市场经济学和人才管理学的结合运用-----当然,不管是凤姐之毒,还是探春之慧,都无法扭转贾府大厦将倾的颓势,在滚滚前行的历史车轮前,任何个人的努力,带来的都不过是一时的回光返照。

比较是一种重要的鉴赏方法。比较可以是对比,也可以是类比。对比可突出个性,类比则可见其精微。教会学生比较的读法,无疑是可以让他们终身受益的。

五、分析体会艺术手法

朱光潜先生认为,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则应该实现由对内容的关注,到形式的关注的转换。[2]而对形式的关注,涉及到许多方面,其中艺术表现手法是很重要的一个。我们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长篇小说时,要激发学生对作品运用得最多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深入分析,反复体会。

《红楼》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当然不可胜数。本人认为《红楼梦》中的比喻运用值得玩味。

1、以物喻人,取其神似。

《红楼梦》以“辣子”喻凤姐是“脸酸心硬”有名的泼辣劣货;“二木头”迎春,木然到“戳一针也不知‘啊哟’一声”;探春则是“又红又香无人不爱的,只是有刺扎手”;晴雯是块“爆炭”,那火热之情简直可以把冰煮沸,把人焚毁;尤氏是没嘴的葫芦,肚子里有点儿东西只顾往外倒;袭人是哈巴狗,跟定了主子,还不时的在屁股后面响铃铛;而黛玉是“美人灯儿”“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再也扶不起来,那简直比“姣花照水”还要美,比“弱柳扶风”还要弱。

以上各例,不管是以植物喻人,或是以动物喻人,还是以用物喻人,都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而是以事物的性质,用途或其特定效果来喻之。

如说宝玉喜欢缠人,就说“扭股儿糖似的粘在身上”是取其依赖纠缠之事态;说刘姥姥是“母蝗虫”则是取其俄食吞咽之情态;至于黛玉讥诮宝玉是“呆雁”又是凝神呆立之神态。

这些比喻,是不限于或不屑于把事物的形体,形状,声音甚至动态习性作喻点的。而是扩大到事物的事态上,以此为喻点,把喻体---事物的事态和本体---人的情态神态沟通起来。

再如莲花说柳家的,“晴雯姐姐要芦蒿,狗颠儿似的,亲自捧了去”。这里就不仅突出狗屁股颠动的形态,更是突出了它尾随人后屁顛屁颠之事态。以此来喻人的阿谀逢迎时的激动兴奋之神情,真是妙趣横生。

2、以物喻性,取其格似

“格”是人格,它是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情,品格的综合反映。我们平常说的“丢格”,就是说丢掉了自己的身份,地位,不具备了作为一个独立人格的个人所应具有的高尚品格和健康情感。如写金桂“比花朵还轻巧”,看似花容月貌之常格,实际上是说她“外是花柳之姿,内秉风流之性”突出了她那自高自贵的性情。写尤二姐,就不以花喻其姿容,而以花喻其心地,是“花为肠肚,雪作肌肤”的人。写晴雯被逐,“就如同一盆才抽出嫩箭的兰花,送到猪窝里一般”。《芙蓉诔》对晴雯从外貌到内心处处设喻:“其为质也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也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明也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也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红楼梦》运用比喻,追求契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切合人物的身分地位,吻合人物的品性德行。也只有这样的比喻,才称得上是惟妙惟肖,尽善尽美,才能让读者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从而达到“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表达效果。

指导学生品赏《红楼梦》中的比喻是如此,品读该书的其他艺术表现手法也应如此;指导学生品读其他长篇小说更应是如此。

六、一分为二观照法

我们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长篇小说时,既要引导他们钻进去,又要告诉他们跳出来,让他们对小说的精华糟粕,“竖起脊梁,撑开慧眼”[3],一分为二,反复观照。

像《红楼梦》这样的名著,应该说,也不是没有瑕疵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分析。这样,才能既从名著中吸取精华,又能不被原著牵着走。举几例说说吧。

在曹雪芹笔下,贾宝玉与贾链贾蓉当然有区别,但还是渗透着贵族公子富贵闲人的情调。对他身上的脂粉气,曹雪芹流露出的欣赏眷恋的倾向,对当今的青少年是有负面影响的。比如,有的学生读了《红楼梦》,不去体察宝玉的叛逆精神,却垂涎于他为许多女性所娇宠所包围的寄生生活。

另外,像宝黛视恋爱为生命的一切的人物,当今早已失去了现实意义,而只能成为批判,分析的历史对象。而且,他们的叛逆,也并没有离开朱门绣户的贵族生活环境。特别是他们那无休止的互相试探,神经质的猜忌争吵,都带着强烈的时代病态。

还有,作品写贾府中的少男少女的早熟,也带有很大的夸张成分。对他们爱情的萌发,青春的芬芳,进行过分的宣泄和夸张,让人难以置信,从而有些失真。当然,早恋,是社会思想颓废,道德沦丧,精神危机的反映。但是,再怎么早恋,也不会恋到七八岁的年龄阶段上来。即是有些朦胧的恋情,也不会恋得如此深刻,如此细腻如此尽善尽美。如果我们的中学生,不分是非,不辨虚实,就以宝黛之恋为模式,乱恋一通,那就会泛滥成一种社会病态。

总之,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历时的存在,总有其局限性。教师应当让学生知道这种局限,不被作品套牢,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学生批判性的阅读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在课外阅读中提升人格。



一言以蔽之,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最忌讳的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囫囵吞枣,食而不化。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是我们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最主要,也最艰巨的任务。

注:

[1]引自《红楼梦》(岳麓书社1999年11月新一版),下文中引文未加注处均引自该书。

[2]意引自朱光潜《谈美书简》(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出版)

[3]转引自《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3月出版)所引清代薛雪的《一瓢诗话》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