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新课标的确立,在教育理念上体现了“大众主义”教育,即是为了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并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从语文学科而言,更具人文性,更能体现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我是新课程任教者中的一员,在教学实践与探索中,对新课程语文教学积累了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教师变角色,课堂教学活
新课程实验中,我在课堂上不再是只会说教的施教者,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课堂上凡是学生能读、能说、能想、能讨论、能做的就让学生读、说、想、讨论、亲自做,让学生充分地学习,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和谐。学生在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友善、宽容、鼓励的同时,和我一起走出学习的“困境”,获取了更多的快乐。
课堂上,学生很少安静地正襟危坐,听到更多的是学生争论,看到的是学生的操作展示、游戏互动、激情评价。一、二年级实验教材,直观形象,图文并茂,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走进课本,走进知识。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一特点,促使学生动口说、动手做、动脑想。例如,我在教学声d、b和q、p两对字母时,针对这两对字母字形相似,容易混淆的特点,利用“小剪刀”这一独特的教具,采用比较法编儿歌:“人人都说我们像,仔细看看不一样,剪刀尖尖朝上方,左d右b不要忘,剪刀尖尖朝下方,左q右p记心上。”孩子们对照实物,边念儿歌,边书空字母的形状,手、眼、口、脑真正动了起来。这样教学形象生动,学生印象深刻,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新教材中,大量采用了“我会读”、“我会写”、“我会练”等形式,这样,更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充分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必要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多彩的可供选择的学习资源和认识工具,及时有效地给不同的学生有效的帮助。如在上《菜园里》一课时,先让学生自己说说认识哪些蔬菜,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蔬菜给同学们看看、闻闻、摸摸,再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给生字“找家”,认识生字,进行“识字大王”比赛。一时间,一个个抽象的书面符号在学生面前“活”起来,依次走进了学生的知识“仓库”,学生从“要我记”转变为“我要记”。学生渐渐地掌握了学习方法,让“自主”得到了落实。
三、挖掘“活”因素,培养思维、情感,进行知识积累
一个教学内容,如果我们不去探究,一成不变的教下去,就会越教越乏味。为了让教学生动,我们要善于反思以前的教学,挖掘出“活”的因素(一是教学内容的“活”,二是教学方法的“活”),让学生乐于去想,去说,去体验,去积累。比如我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在其中设计引导学生先想再说:遇到困难该如何面对?并要求举出大家熟知的事例。结果学生举出了贝多芬创作交响曲、张海迪身残志坚、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司马迁著《史记》、海伦、凯勒、霍金……特别提到了街上坐在木板上行乞的小孩。学生越说越动情,这样训练了听、说,调动了“情”,还积累了知识。教学《生命生命》中,让学生摸心跳,感受生命,引出“珍爱生命”,并理解记忆奥斯特洛夫斯基语——生命属于人们只有一次……进而批判自残者、吸毒者等。《黄河颂》的教学中,收集整理积累有关黄河的知识,了解《黄河大合唱》,还进行保卫母亲河的教育等等。我先走进教材,再从教材里走出来。利用这些“活”的因素,进行素质教育。就教法而言,虽然“教无定法”、“条条道路通罗马”,但是,“一把好钥匙,可以打开众多学生的心锁;选择好的教法,可以让几十颗心产生共鸣。”因此,要灵活、新颖,因人,因教材而定:或朗读,或交流,或讨论,或动笔……有机结合,找准契机,因势而导。这样才能吸住学生的“情”,让其进入角色,事半功倍,达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四、重视课外,使得课内外有机结合
课堂上的40分钟是有限的!试想,充满激情的40分钟之外,且不说其他形式的辅导活动,若无较好的预习、巩固,效果会怎样呢?有时,许多原因使我们都忽视了“课外”这个重要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将课前、课堂、课后三者有机连成整体,教学与培养才是完整的。所以“功夫又在课外”。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课前必须先写自学报告,作部分感知,先有自己的“得”与“疑”,课堂上进行教学与拓展,课后将知识的积累与任务的完成交回学习小组,互相督促检查,进行“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这样,既教会了学生该怎么做,又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还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好每堂课前5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为了提高书写水平,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我利用下午上课之前20分钟规范练字,这同时也是一种陶冶。现在,学生对写字已有较浓的兴趣,每天都练得很起劲、投入。在课外,我还引导学生对好诗美文读读背背,欣赏名家作品,扩大课外阅读范围,并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这样,通过长时间的积淀,从而达到培养的目标。
五、把新课标落到实处,不偏执
现在,还有一些教师在大谈“要素质,丢质量”,这种思想源于对新课程缺乏认真的学习与认识。试想,学生素质提高了,质量为何会下降呢?我们不能简单的把素质具化为某一点“看得见的”,对被教育者来说,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能弯腰拾起垃圾袋的同学会破坏卫生吗?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人不懂得刻苦勤奋吗?因此,我们要扭转以前片面的、不当的认识,把新课标学到心里,落到实处,不能偏执。这里,有一些教学现象值得深思:
(1)在教研活动中,为了搞活课堂气氛,体现出“新”的味道,开堂的音乐,课中的系列活动,结束时的歌声。这好像成了一个模式,屡用不换。
(2)把新课程教育理念抛于脑后,想咋上,就咋上,随心所欲,毫无章节。
(3)一来劲认真上一堂,略显新课标,退下来又走旧路,不愿思忖不愿做。
(4)说起来是头头是道,做起来却懒于创新。
这些现象都是认识不够,疏于实践的结果。我们只有实实在在去做了,才能明白,转变。
新课程的实践与探索才刚刚开始,我们只有多走进去,才能感受更多,领会更深。总之,新课程语文教学让我们有了更多的乐趣,也让我们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心得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Tag:学科教育论文,免费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下载,中英对照学科教育论文,学科教育论文代写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