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字形体演变所体现的文字二重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8356 日期:2023-11-25 来源:论文网
[内容提要] 汉字在使用与发展中,一直受到两条规律的约制,一是简易律,即形体的简单易写,由图绘变为线条、由象形变为不象形、由较繁复的符号变为较为简单的符号。小篆是对甲骨金文的简化;隶书是对小篆的简化;楷书是对隶书的简化,草书和行书是对楷书的简化。另一个是区别律。为使汉字的形体明确,音义明确,彼此之间要有区别,以达表达功能的目的。在某些程度上具有汉字繁化的功能。同时,在区别律繁化后,简易律又起作用了。汉字就是在这两律的作用下达到相对的平衡。

一、汉字形体演变的内部机制

形体演变体现了汉字体系的发展变化,不同时代的文字资料中,同一个字都发生了变化,有的变得面目全非。字形有两种不同性质的状态,一种是被社会认可的相对长久的字形变化,一种是个人书写的变化,字形演变是汉字通过自我调节,不断从无序走向有序,汉字的演变是一个个字进行但并非是孤立的,而要受整个汉字体系的制约,这是因为:

(一)字与字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整体关系,决定字形变与不变。这种变化往往是汉字与其他字的聚合关系导致的。如:两个字的形体相似,便会引发甲字和乙字,或是丙字的形体变化。

(二)字形演变是从属于文字体系的整体调整,如某一独体字发生变化,其它的作为偏旁的字也就要发生变化,单字字形的变化,必须着眼于整体字序的优化,文字字体不允许某个字的优化,破坏整个汉字体系的有序度。

(三)汉字字形的总体特征决定汉字形体。古文字阶段字形演变不能背离又结合体被假借后的字,就加上形符加以区别,使其向表意方向回归。

(四)字形的演变还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其中人们的主观意愿的介入成为推动汉字简化的一股区大力量的不同时代对字义的理解不同或观念不同等,也会导致汉字字形演变。

(五)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对字形变化产生重大影响,汉字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价值(表现汉字形体美)。书法是着重表现汉字形体总的艺术,那些一味求简单而缺乏美感汉字是受排斥的字形演变是汉字字序发展的需要。第一,受到汉字自身的制约,第二,受到人的主观愿望的影响,它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

二、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汉字在使用与发展中,一直受到两条规律的约制,一是简易

律,即形体的简单易写,由图绘变为线条、由象形变为不象形、由较繁复的符号变为较为简单的符号。小篆是对甲骨金文的简化;隶书是对小篆的简化;楷书是对隶书的简化,草书和行书是对楷书的简化。另一个是区别律,字是一个一个造出来的,作为符号当然要越来越简单。但是,字这么多,如果都要求简单,没有办法区别(亦即使它的功能强化)。要区别,也需要增加区别的标志。例如二与一的区别异是多了一个横笔,三与一的区别异是多了两个一横,十与一的区别是在中间加一个交叉的竖笔。这个变化规律,异是区别律,也可以叫繁化律。为使汉字的形体明确,音义明确,彼此之间要有区别,以达表达功能的目的。在某些程度上具有汉字繁化的功能。如:[其],本义为竹子或树枝编的畚箕,但被假借当虚词,原先表[畚箕]的反而要加竹字头成[箕]了。然亦是,此类假借字不胜繁举。同时,在区别律繁化后,简易律又起作用了。汉字就是在这两律的作用下达到相对的平衡。

(一)类化。这是重要规律,类的观念对汉字的演变产生重大影响,作为文字若不能从形体上加以归类,就很难形成体系,不易于检查、记忆,所以类化成为汉字发展的迫切要求。第一,为一类相同的字加义符,在甲骨文阶段表祭祀的字形却很零散。第二,改造构形特殊的字把它们加入语意相关的字群里,这类字多代表某种具体事物的象形字,为了类化,只能牺牲其表形特征,如:易即锡。第三,按字的意思来分化字形相同的字,归入不同类,如 à陷,可以使字形原本模糊,表义清晰,强化汉字的形表义。第四,把高频字符异化成不同的形体,使大多的汉字分流,这是从字形来分化,这类化有利增强字形间的区别度。类化极大提高了汉字的有序排列,为汉字部首的建立创造条件,使汉字体系成为一个整体体系。

(二)简化。汉字由繁难向简易的变化,由古文经过两次大简化,一是殷商迁都时的简化,甲骨文是商文的简化。二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小篆为天下官方文字,到文学阶段隶书又是一次大简化,简化手段有:⑴图象线条化。把图象变成简洁线条,降低了写实性,增强了抽象性,便于书写。⑵以局部代替整体,对某些构形复杂的字异截取其富有代表的部分代表。如:车。⑶删除多余繁复的部分。⑷以构形简单的字来代替构形复杂字符的简代繁的意符,是语义相同或相关的。

(三)繁化。字形由简到繁的变化。第一,添加笔画。第二,附加字符。第三,改异字形。字形繁化目的:第一,强化字形间的区别度,在一个文字系统内部,一个文字只有具有区别于其它字的特征,才易于被人识别,文字形象和信息同样要求这样,如果某一个字符区别特征不明显造成相似,这样会增加难度,不利于使用。第二,巩固字形义统一关系。据义统形,形义统一是汉字构形原则,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字符,形义关系逐渐淡化,甚至逐渐消失,在这种情况下,繁化可让字形内部的表义因素,使得字形的关系得以重建。第三,增强匀称美:出于审美的需要,适度的繁化可以使那些缺乏平衡感对称感的字拥有匀称美。简化与繁化是对立统一的、

三、汉字的构形特点

几十个世纪以来,汉字的具体构形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即使是一个字的形体,也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是,从总体看,汉字并没发生性质的变化,它的基本构形特点一直是保持着的。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汉字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所表达的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汉字形体中可分析的意义信息,来自原初造字时造字者的一种主观造字意图,我们称作构意,也称造意。例如:“初”的造意是“用刀裁衣”,这个形象用以表现“开端”、“开始”的词义。造意一旦为使用的群体所公认,便成为一种可分析的客体,我们称作造字理据。造字理据因社会约定而与字形较稳定地结合在一起,它是汉字表意性质的体现。造字理据越是早期就越直接、越具体。例如,早期的甲骨文和金文是靠着直绘物象来构形的,例如:甲骨文“天”,直绘正面人形,突出人的头部,表示头顶。甲骨文“沫(音hui)”,画水点、用手洗脸的人和盆的形状,组合后表示洗脸。可以看出,在以上汉字的构形里,不但单个的形体是直观物象的描写,就是形体组合,也是反映事物之间的直观关系的。

汉字在发展中,为了书写的快速,逐渐简化,早期古文字的象物性逐渐淡化,汉字不再用直观的物象来反映词义了。但是,因为一批具有意义的基本字符已经形成,它们可以直接把意义信息带到字形里。例如: “日”已不象太阳,但它在构字时仍然把“太阳”和与它有关的信息诸如“时间”、“明亮”等带入字形。

字符与构件象物性淡化,由表形转化为表意的现象,称为“义化”。义化以后的构件组成新字时,有的还保留着物象关系,如小篆:“苗” 草长在田地上,构形时草在田上。而大部分已不保留原来的物象关系了,可以考虑字形的整齐、美观来安置构件。如:“解” 用刀剖牛角,刀在牛上,减去了手,意义信息足够说明“解剖”义。以上两种组合方式,前者叫形合,它们是物象组合的遗存;后者叫义合,它们只靠字符意义的累积或连缀来表意。但它们的字形都是可以分析的。

四、汉字构形方式

最常见的汉字构形方式是半意半声。拿果木来说: “桃”、“柚”、“梅”、“棠”、“梨”,都用“木”来表示它们是木本结果的植物。而“兆”、“由”、“每”、“尚”、“利”则用近似的声音来对这些果木名称加以区别。汉字的声符作用不只在标音,而且用不着和所构的字读音完全一致,它们是一种区别手段,通过这些声符,可以在许多同类词里,区别出这个字是指称哪个词的。“桃”和“兆”并不同音,但人们可以由于“兆”与“桃”声音的近似而确定它不是棠、梨、柚、梅而是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说明汉字表意性质的主要依据,就是它的因义而构形的特点。因为汉字是因义而构形的,所以,说明一个汉字的形体必须包括构形和构意这两个部分。构形指采用哪些构件、数目多少、拼合的方式、放置的位置等。而构意则指这种构形体现了何种造字意图、带来了哪些意义信息,又采用了何种手段来与相似字和同类字相区别。

五、汉字构形的另一个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早期汉字大多是采用形合的方式组成的,这种组合需要采用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来反映事物的关系。且看上面提到的甲骨文的 “沫”这个字。为了描写出人在器皿中洗脚、洗澡、洗脸的情境,在组字时,器皿一定放在下面,被洗的手脚应放在器皿中,而用手洗脸的人则应放在器皿边上,脸又要放在器皿近上方。这样组合,完全体现了事物的本来情境。这样组构的字,一定是一个两维的平面,而不能是线性的。所以,在古文字时代,方块汉字的格局就已经形成了,当汉字发展到义合组字和义音组字后,由于整体构形已经经过了一番规整,当然也就要保持上下、左右的两维方形。因此可以说,方块汉字正是汉字的表意性必然带来的特点。

汉字以秦代统一文字前后通行的古隶(秦隶)和整理规范过的小篆为过渡带,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从隶变开始,汉字的构意大部分保留了下来,也有少部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分三种情况:

(一)理据重构:形体因书写而变异不能与意义统一时,在使用者表意意识的驱使下,会重新寻求构意去与它的新形切合,或附会它的意义去重新设计它的构形。例如: “射”甲文时代象一只手持弓箭,是合体象形字,小篆作“射”,弓形变成“身”箭形变成了义化构件“矢”,会以身体射箭的意思。

(二)理据部分丧失:在字体演变中,有些字部分构件发生了无理变异(也叫构件的记号化),构意看不清了,但还有一部分仍保留理据。比如: “监”的形体来源于甲骨文,本来是用一个人俯身在装水的盆里看自己的面容来表示古代的镜子,引申为“察视”之意。结果,上半部完全丧失理据,只有下部的“皿”还能联想到古代以盆水为镜子的构意。

(三)理据完全丧失:还有一部分汉字,在字形随字体的演变中,由于构件的无理变异或构件的粘合,在视觉上完全失去了构意。例如: “朋”在甲骨文里是用一挂两向的玉串或贝串来表示一种货币,所以有“朋比”的意思。小篆做僚,改用凤凰的形象,取其群飞而以“朋党”为本义。隶楷则变异为两个“月”,形分为二,实为独体,完全看不出理据了。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