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美术教育的误区
由于历史、政治、地理等诸方面的原因,西部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西部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尤为突出。这种现实状况导致了这些地区的学校美术教育出现了重重困难──经费投入、师资水准、教育观念、教学设施、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都难以跟上全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我们都知道,教育的发展须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有怎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怎样的教育规模和教育水平。要用同样的课程、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方法和同样的评价标准使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美术教育与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同步发展,显然是脱离国情的。
经济上的困境仅仅是显性的,它只是导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缓慢的因素之一。笔者以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美术教育存在着另一种隐性的,也是更大的困境在于“文化差异性”,在于欧美文化、城市文化、汉族文化与西部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
西部各少数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政治、宗教和地理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稳定和悠久的文化(包括美术文化),这种文化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撑,是同他们的生存环境、生活习俗和悠久历史相依相存的,失去了这种文化,这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西部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西部各族人民在这片广袤的地域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并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交相融,共同建构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华夏文化,我们都知道,美术作为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总是同一定的社会、民族、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相适应。作为具有人文性质、以美术为载体的学校美术教育毫无疑问应该体现和遵循美术的这一基本规律,使之能适应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需要。而现实的状况却并非如此,我们的学校美术教育在政策、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处理好“文化差异”的问题,没有真正做到美术教育的多元化。在教学实际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使用的美术教科书(包括课改实验教材)渗透着都市人的审美情趣,充满了城市化色彩和西方美术文化语境,既使有一些民族民间美术的内容,也多是以都市人猎奇的眼光来欣赏和判断的。囿于对教科书知识体系及内容的陌生,这些地区的教师只能是一知半解地照本宣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新课程体系中,国家虽然实行了课程三级管理模式,给予地方、学校30%的自主课程,但因为教科书知识内容的容量多、难度大,教师疲于应付,30%的自主课程形同虚设,这些地区基本上仍多是参照城市化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每当看见少数民族学生不伦不类地模仿都市的孩子画国外的卡通画,画那种毫无想象力可言的“科幻想象画”,而对自己民族的艺术文化知之甚少,笔者感到深深的担忧: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不能了解和学习自己的文化,少数民族美术文化正在被都市化、汉族化的学校美术教育消解和同化。
由于我们的学校美术教育没有处理和把握好教育及其美术教育须与一定的社会、民族、经济、文化等因素相谐调相适应的规律,缺乏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认同,以一种大汉族主义的、强势文化的姿态。用所谓“正统的”、“现代的”美术教育观念、内容和方法去改造和取代少数民族美术文化,从而导致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及师生对美术课程的冷淡、不理解和被动地应付美术课的尴尬局面。这种现象使人想到这些年中国的文化界、美术界关于抵制西方强势文化,强调文化的民族性,主张东、西方文化平等对话和多元并存的探讨。我们的学校美术教育似乎忘掉了在地域广大的中国同样有各民族文化多元并存、共同发展的问题,忘掉了华夏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有机组合这样一种特征。客观地看,中国正规的学校美术教育迄今仅近百年历史,且更多的是吸取欧美、日本、苏联等国家和地区的理论和做法,尚未真正形成和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和符合中国国情的学校美术教育理论体系。中国的学校美术教育尚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所以更需要以一种多元的、宽容的、多视角的方式进行探索和研究,这与现代教育倡导多元、民主、开放的教育理念也是相吻合的。在现实中,中国的学校美术教育总是热衷于“都市化”、“现代化”和所谓的“国际接轨”,而对农村特别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美术教育的关注和研究极为冷淡。笔者曾查阅近几年我国的美术教育专业报刊,几乎找不到有关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美术教育方面的文章,至今在全国的几十套美术教科书中,仍然没有一套是真正体现了多元性、民族性而适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使用的,这种状况显然是与课程改革精神及现代教育理念相悖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的现状,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也强调:“教材应尽量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具有可操作性。应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基础、地方资源和文化特色,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易教、好学的教材。应使教材具有多元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的需要。”而我们的美术教科书提供给少数民族学生的知识内容多是远离他们的生活经验、与他们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情景不甚相关甚至是格格不入的。试想,整日与山川田野、乡村民俗、家务农事打交道、吃粗粮、喝生水的少数民族孩子,与每天接触电视卡通片、电脑网络、超级市场,吃麦当劳、喝可口可乐的大城市孩子,他们的生活经验、审美兴趣、价值观念等方面怎么能同日而语呢?笔者在贵州的一个苗族乡村小学作调研,曾亲历了这么一件耐人寻味的事例:在美术课堂上,兼职的美术教师按照教材的要求上静物素描写生课,内容是画一个茶杯和一个粉笔盒,尽管这位老师很负责也很费劲地讲解和演示了作画的方法步骤,但结果是学生毫无兴趣,也没有把这个作业做好。课后,笔者与学生交谈,问他们为什么上美术课没有兴趣,他们回答说:“茶杯就是喝水用,没什么好画的”,“用铅笔把画涂得黑糊糊的,不好看”。还说课本上的很多东西他们从未见过,看不懂。笔者随意翻阅了一些学生的作业本,惊奇地发现上面用铅笔或彩色笔画了许多图案,有花鸟、有鱼虫,还有许多叫不出名的形象。虽然只是用简单的工具画的,但都很规范、很熟练。这些都是他们凭自己的兴趣画的,并且是课本上没有的。笔者请两位女同学当场演示,她们不需要任何摹本,用铅笔直接勾画,不到十分钟便完成了。两位同学画的图案各不相同,都非常的生动和流畅,纹样的夸张、变形、穿插、组织都处理得非常好,具有浓厚的苗族图案特点。这个作业与她们画的茶杯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实际上,并非这两位女同学在美术上有什么过人之处。在许多苗族村寨,女孩子从小就会在长辈的影响和指导下学剪纸学刺绣,这是她们日常生活的一门必修课,是她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些剪纸和刺绣的图案中,记录了他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传说和习俗,寄托着他们美好的憧憬和愿望。她们的这种技艺要在自己的服饰上、在节日礼仪活动中展示出来,如果不会做或做得不好,是会遭人笑的。这一事例是发人深思的,它证明了我们的学校美术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文化背景、审美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着脱离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的问题。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二、促进西部少数民族美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西部学校美术教育的任务之一
江泽民主席在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没有西部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西部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课程改革的成功就没有全国课程改革的成功。同样,没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美术教育的成功就谈不上全国学校美术教育的成功。西部是中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56%,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6.5%,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89%。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都直接与全国的发展休戚相关。今天,从党中央、国务院到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各行各业都在为促进西部的发展而努力。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为一定的社会需要服务,学校美术教育虽然只是教育中小小的一个学科,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它毕竟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关系着西部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素质、关系着华夏文明的一部分──西部少数民族美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笔者认为,我们的学校美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美术教育专家学者和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美术教育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扶持。
我们应该看到,经济的高度发展虽然创造了物质的丰富,但也难以避免地产生负面作用一对物欲的追求和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消解。这一趋势同样冲击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使这些地区本已很脆弱的民族文化生态更为岌岌可危。要知道,西部若是失去了它那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和魅力。在这种情形下,加强对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著名学者冯骥才在第十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曾呼吁,要拯救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他说,拯救民族民间文化“也是拯救民族精神,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一个方面”。2O03年2月,“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在北京正式挂牌,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成立大会上指出:“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就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有效地保护和弘扬民族民问文化,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捍卫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作为以传播美术文化、培养学生美术文化素养为己任的学校美术教育,应该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为西部大开发、为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而有所作为。
三、立足本土、发挥优势、形成特色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美术教育健康发展的途径
经济上的贫困并不意味着文化资源上的贫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美术教育虽然面临巨大的困境和挑战,同时也有着巨大的优势和潜力。这种优势和潜力首先体现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丰厚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方面:由丝绸之路文化、青藏佛教文化、巴蜀文化、云贵高原少数民族文化等文化板块构成的粗犷厚重的“西部文化”;由雄壮的山脉、深邃的峡谷、瑰奇的溶洞、奔腾的江河、宁静的湖泊、潺潺的溪流、莽莽的林海、青青的草原构成的神奇绚丽的西部自然景观,这其中包含了丰富多彩、博大深厚的美术文化资源。它们与西部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性相依相伴,融为一体,是西部各少数民族所熟悉的、取之不尽的美术教育资源。其次,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和世界都面临着文化的“单一化”和“城市化”的局面,面临着民族文化逐渐衰竭的困境,而远离大工业化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则较完整地保留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如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和谐、重视亲情和团结互助的传统社会伦理道德等,这些正是高度工业化、物质化的现代社会正在失去和需要弥补的。另一方面,西部大开发既是经济上的开发,也是对西部及其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开发,这种物质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给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美术教育开辟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使美术教育为西部开发服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美术教育呈现着困境与机遇、劣势与优势并存的态势,要使这种机遇与优势转化为现实,需要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课程内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方面给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美术教育多一些自主权,使之能根据自身的文化特点与实际,实施与之相适应的美术教育。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美术教育应在课程改革基本精神引领下,因地制宜,不必贪大求全和追求不切实际的“现代化”,力求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学校美术教育。比如,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可在当地民族民间美术、人文资源、自然资源、民族审美习性等方面有所侧重,使学生理解和认同本民族文化、形成乡土情感和乡土意识、树立建设家乡和振兴本民族文化的使命感。在西部大开发中,旅游业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开设民族工艺、民间绘画等内容,学生在了解、掌握本民族美术文化及技艺的同时,还可以参与当地社会实践,将自己的优秀作品作为旅游产品出售,这样既能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又能为家庭解决一定的经济困难,还能起到宣传家乡民族文化的作用。只要我们树立多元化的美术教育观,尊重和认同西部少数民族美术及其文化,处理好传统民族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教育发展的关系并积极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相信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美术教育会走出困境,最终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得到健康的发展。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