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育家说过: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参与探究和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遭遇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习内容能够用各种形式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为了让学生“学得最好”,就必须提倡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小学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提倡探究学习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发挥探究学习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呢?
一、在探究学习中,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美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它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所谓的文化情境,实际上指美术作品创作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创作构思。因此,在美术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层面,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认识到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我们知道艺术的源泉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现象随处可见。在美术教学时可把教材内容与校内、外的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如:《现代建筑艺术》一课,可让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走走,结合学校建筑和校园外的建筑,分析、评论校园建筑及周边建筑的特点和布局,感悟建筑产生的美。通过探究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认识到建筑艺术的多样性和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而欣赏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则可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艺术特点的同时,通过查找资料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意义;通过理解作品的文化情境,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开国大典》这幅优秀作品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作品的热爱。
二、在探究学习中,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基本美术素养
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美术学习的原动力。设想如果教师在美术课中干巴巴的说教,学生一脸无精打采。这样的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探究欲望了。因此,应当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年龄阶段的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做到乐学、主动学、学有所得,从而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如中国画教学时,教师可事先在教室多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近代、现代的中国画的图片,使学生一进教室马上置身其中,同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在探究中国画的墨韵、用水、设色过程中,教师可播放一些中国的古典音乐来启发联想,借助古诗词描述出一幅幅清丽、淡雅的中国画,以此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为中国古诗词、中国的古典音乐、中国画三者都善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所以播放古典音乐、古诗词可以渲染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又帮助学生通过情感联想理解中国画的墨分五色,色彩淡雅的艺术特色。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三、在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来组织教学活动的。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学生静止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学生学习的探究意识,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只有不断提出问题、质疑问题、解决问题的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有效发挥,才能体现美术课的生命力,才能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认识图形标志》为例,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大量的图形标志,并要求学生对自己收集的图形标志进行了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图形标志,让学生在欣赏、观察中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提出问题,真正深入到探究图形标志的认知过程,进而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究图形标志的设计意图和设计特点。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讨论、探究,全面了解图形标志的艺术特点,达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是互动的发展过程,较之以往的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它更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性和体验性,通过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改变他们静止、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探究学习中,完善学生的审美观点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是教师满堂灌的教学,因此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这种带有“权威性”的评论,常常不能被学生所理解,因为它是以成人的眼光和专业化的要求来看作品,忽视了儿童的年龄特点,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违背了小学美术欣赏课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原则。其实对知识的探究不只是成人的专利,学生一样可以做到。在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学生这样的发言:“我认为……”“这件作品应该……”“我是这样理解的……”等质疑问难的提问,可见对于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并且学生具有好奇的天性及以身俱来的探究欲,所以学生特别乐意参与问题的讨论和探究。学生通过探究、讨论,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与同学分享,同时也接纳与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感受,完善了审美观点。
在具体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序的探究,完善各自的审美观点,我们不妨借鉴美国费德门教授的欣赏程序来展开探究活动。它分为: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个步骤。如《民间玩具》一课,展开探究步骤如下:(1)通过欣赏、观察民间玩具的图片、录像等资料你对哪一种玩具印象最深?民间玩具塑造了什么形象?民间玩具什么地方引起你的关注,你发现有了什么不可思议的民间玩具?……要求学生用笔记下自己的想法,为下面的探究、讨论做好准备。(2)简述各自的观点和看法,提出问题,在小组内分析、讨论解决问题,小组长作笔记。(3)小组长汇报各组的独特见解,并提出本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对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探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民间玩具认识的完整性。(4)通过师生共同对民间玩具进行欣赏和评价,小组内再次谈谈欣赏后的体会和感觉,把个人的见解和集体的智慧融合起来,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把握民间玩具传递出的文化信息。
综上所述,探究学习是一种潜能释放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的智力高度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充分运用这一学习方式,必然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展现,思维能力得以充分的发挥,情感体验得以升华,审美观点得以完善,学生的个性也得到表现和发展。为此我们要不懈努力,使探究学习这一学习方式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得以最大的发挥。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