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语文教学考评中人文教育的透视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7572 日期:2023-11-17 来源:论文网

摘要:语文教育具有双重性质,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教育既是它的应有之义,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考评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它一方面制约、影响着阅读、写作教学中的内容与方向,另一方面它本身也具有人文性。目前语文考评存在着严重的弊病,阻碍着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的实施。如何剔除弊病,使考评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需要做到以下几点:转变评价观念;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研制具有人文性的考试试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考评 人文教育

建国以后至现在,我国教育的最大失误就是人文教育的遗漏。以语文教育为例,关于语文教育性质的观点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工具说、人文说和二重说(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虽然现在大多数语文工作者认可和接受了二重说,可真正主宰语文教育实践的却仍是工具论观点,并在应试教育的牵引下,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使本该充满人性美、情趣美,最具人文内涵的语文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成一种机械的应试训练。人文教育的遗漏带来的是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失落和学生人文精神的匮乏,而这异化了的教育已经出现了不祥的表征:一些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传统道德滑坡,理想信念冷漠,生存能力、耐挫能力下降,创造能力丧失,人格畸形发展,有些学生甚至走向了犯罪的道路。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并且一批批考入高校或走向工作岗位,这将给祖国的建设和发展造成怎样的伤害,后果实在不堪设想。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教育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是摆在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面前迫切而严峻的话题。考评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一方面制约、影响着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另一方面它本身就具有人文性。本文,笔者想系统探讨一下考评中的人文教育问题。

一、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国家在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表述:语文具有双重性质,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语文之所以具有人文性,是由于:一方面,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语言文字本身就反映着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积淀了某种深厚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关注人类文化的发展,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样离不开语文。因此,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过程,也是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启发想象,进行创造性思维,促进人际沟通,社会交往,培养合作精神,健康个性和良好习惯的过程。一句话,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在教书与育人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教育既是它的应有之义,也是时代的大势所趋。

二、当前语文考评制度的弊病

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最大的阻力是现行的语文考评制度,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几乎成了基层广大语文教师无可奈何的选择。有人说,考试制度不改,人文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地实施。那么,现行的考评制度弊病有哪些呢?

1、导致教学中的重工具轻人文性

现行考试制度主要考核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标准化试题把丰富生动的阅读材料编织成枯燥僵化的ABCD,这就迫使教师在教学中把最具人文内涵的文章肢解为一个个考点,教师上课胸有试题,目中无人;学生听课只关注考点,目无全文。题海战术盛行,猜题押题成风,以考代教,以考代学相当普遍,教师的教学目标已简单化为追求考试的高分。这样的教学完全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和精神问题,人文精神的培养处在非常次要甚至没有的位置。

2、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应试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以分数作为评价人的标准,而标准化试题的评分标准又是极其僵化、刻板、单一的。学生只能从命题人思考的结果中选择一个答案,以断定对还是错,其标准答案具有不容置辩的权威性。这种评分标准对于考查非文学作品还尤可,对于文学鉴赏题则有失科学性。因为同一作品,由于读者的学识、经历、心理等差异,会具有不同的理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这种考试却让千千万万个考生必须有一样的个性,一样的思想,一样的感情,得出的结论也必须是一样的,否则就是错,试问,这样能考查出学生真正的鉴赏能力吗?非但不能,反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考试答案的标准化,从另一方面又导致教学中教师中心,“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教师唯教参是从,不许学生质疑,不许学生才情的自由舒张,这同样是对学生个性、灵性、创造性的扼杀。这样的教学能培养出健全的心灵与人格吗?

由此可见,现行考试制度犹如语文教学中的“紧箍咒”,严重窒息了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所以,必须对现有的考评制度进行改革,考评不改犹如坚冰难摧,人文教育的一江春水就难以奔涌起来。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三、如何在考评中注重人文教育

1、首先要转变评价观念

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自由发展的健全人才,那么语文考评的目的就是要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语文考评的内容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还应有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从多方面着手,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评价观念。

2、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与这种先进的考评观念相适应的是多种考评方式的综合。目前,我国只具有选拔功能的单一模式的考试,是“一考定终生”。这只是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对学生知识、能力做出评价),而不是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出评价),理想的、科学的评价方式应该是终结性与形成性评价,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其实,在美国早已采用了这样的评价方式。美国的高等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它在招生考试制度方面也体现着一种综合性,灵活多样性。高考录取时,除了看入学考试成绩外,还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考生高中时期所学课程及得到的学分。(2)高中学业成绩。(3)社会活动能力、社区服务表现、工作经验。”(1) 特别是做过社区义工,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考生,更具有竞争力。这种考评方式,不仅考核了学生的智商,更考核了学生的“情商”,它对美国基础教育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笔者建议我国的高考、中考及平时的学期考试是否也应采用这种综合性考评?以语文的学期考评为例,除了卷面成绩以外,是否也应参看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如:课外阅读与参加实践活动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态度如何?最后的期末成绩应该是这几个方面的综合。对于学生的平时表现,教师可建立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成长记录”,要详细记载,以便对学生做出准确的定性评价。这种综合性考评的优点是缓解了师生的升学心理压力,淡化了教学中的工具性、知识性,加强了教学中的人文性,有利于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

3、研制具有人文性的考试试题

考试是诸多评价方式的一种。我们说对考试进行改革,并不是要取消考试,而是让它对教学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变阻力为动力,同时又要使考试本身充满着人文色彩。

(1)简化试题结构。笔者建议应当识记、阅读、写作三大块为主,减少头绪,突出重点。“识记”可增加名句名篇默写,引导学生的文化积累。“阅读”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写作”既能考核学生的多种语文能力(读、写、说),又可察看学生在多大程度上把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阅读”与“写作”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又有利于考查学生的人文精神,从而获得一种反馈,促进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良性循环。

(2)扩大试题范围。试题范围要冲出“基本课本”的重围,特别是阅读题中的阅读材料应以课外为主,这就避免了教学中教师抱着课文教,学生抱着课本学的封闭、僵化的局面,便于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视野,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建构。

(3)实行试题题型及答案的多元化。笔者建议应废除标准化试题,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文学鉴赏一定要用主观表述题,作文应采取开放性试题,不进行命题作文。评分标准也应打破僵死、刻板的局面,特别是主观表述题和开放性试题,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承认文本解读和写作的主观差异,应该“意思对了即可得分,合乎情理即可得分”。这样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4)营造试题卷面的人文氛围。考试时,学生直接面对地是考卷。卷面的风格特色如何,对学生的情感、精神也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001年湖北宜昌市语文中考在考试卷面中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卷面“大到文段选择、题干设置、小到版式设计、卷中提示”,都表现出丰富、美观、温馨的特色。阅读部分一共选择四个文段,一律出自名家之手,堪称典范之作,其中三篇是涉及文学、艺术方面内容的美文,旨在让学生专心答题的同时,还能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此外,还有提示语,让四个“幸运天使”全程陪伴考生,使考生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下完成一次考试旅行。书写题:“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阅读题:“愿你读得沉醉,愿你答得轻松”;写作题:“看你读得有味,还望你写得精彩”;结束语:“是否可以交卷,请再检查一遍”。 (2) 其谆谆教诲,殷殷祝福,体现着“以生为本”的人文思想,让学生即使在这命运攸关的考试中,也同样感受到仁爱的关怀,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参考文献

(1)刘淼 孙宁宁《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及其对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年8期

(2)余蕾 李祖贵 常红艳《听唱新翻〈杨柳枝〉》《中学语文教与学》2002年2期P29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