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动态与启示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7233 日期:2023-11-13 来源:论文网
[摘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高等教育的议事日程。随着网络技术在全球迅速发展,网络环境日益变化,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对网络环境以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因此,将宏观与微观分析结合,理论与实际分析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势在必行。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动态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环境、资源、人口、信息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代写论文 尤其是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迅速普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冲击力极大的震撼人类社会,并从科学技术层面向其它领域迅速渗透。这场跨时空的信息革命,将比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带来的冲击更为巨大。具有传统媒体所无可比拟的特点——氛围的和谐性、场景的虚拟性、时空的超越性、载体的先进性、系统的开放性等等,正是这些特点,大大强化了网络作为媒体的传播功能,并由此而造成人类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变化。
高校是研究与运用网络技术的摇篮和基地,是发展与创新网络信息的前沿阵地,是改革与完善网络环境的探索场地。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萌芽阶段。1987年9月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正式建成了我国第一个Intemet(因特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1987年9月20日22时55分,向世界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ll reach every com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由此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met的序幕[1]。1994年4月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因特网(互联网)——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r)——建成并开始为高校师生提供服务,从此,开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历程。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初始阶段,全国党建第九次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对网络趋利避害、加强管理、充分利用、积极建设的原则。第二,始建阶段。以1998年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党小组创建的”红色网站”为标志。同时,哈尔滨理工大学创建了邓小平理论学习网站,也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亮点。在此期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作了具体的要求和部署。第三,发展阶段。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网络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对高校校内网上开展电子公告服务和利用电子公告发布信息作出了明确规定。纵观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三大阶段,党和国家自始至终十分重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十分肯定网络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运行载体。因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战线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环境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空间各种条件的总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经过人类改造后的环境)。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则是指创造一种交往、互动、视听、匿名、虚拟的场景,对学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思想、道德、言行和心理等方面教育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都可以随时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中在线参与,进行多向交流,信息交互,营造一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氛围L2}。简言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教育主客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和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随着网络技术在全球迅速发展,网络环境日益变化,近年来,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对网络环境以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二、研究动态
在国外,网络教育模式(Models for web—based edueafion)不断创新,代写毕业论文 提出了虚拟大学(Virtual university)的概念[3]。对于网络教育如何扩展,专家、学者们提出了网络教育的三个阶段,即替代式阶段(substitution)、优化式阶段(op曲liz on)和转换式阶段(trans~rmafion),并对若干重要问题(包括网络思想教育)进行了广泛活跃的讨论[4]哈斯、卡姆,E·斯科恩菲尔德斯在《数字式学习环境下解决问题的模式》一文中认为,高校网络使思想教育具有极高的文化和科技含量,将思想教育内容的本质隐含在文化知识和科技信息知识之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5]。巴尔,尼古拉斯在《资助高等教育》一文中认为,高校网络思想教育过程中的网络硬件不足,主要表现在部分高校由于网络建设资金、硬件投资和人员配备紧缺,网络基础设施落后、网络普及率不高[6]。桑迪·布林顿,奥拉·里伯在《虚拟学习环境的教学评价框架》一文中认为,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网络环境意识不强,已经成为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环境建设的障碍之一。
在国内,我国高校纷纷采取措施,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有的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网站,有的制作了思想政治教育专题主页,有的建立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兼职队伍,有的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纳入到学校网络建设总体规划,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营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国内研究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网络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影响。关于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研究者们一致认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乔蔚虹、刘志斌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一文中认为,互联网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促进了高校思政工作者素质的提高;互联网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增加了思政工作者的控制难度,导致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变。[7]史敏在《谈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认为,网络带来新机遇: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新大学生的观念和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网络带来新挑战:网络信息混杂容易误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西方网络文化对我国主旋律文化的巨大冲击,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来进行“和平演变”,网络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活动产生了不良影响。[8]雷莹在《网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文中认为,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增强其影响力;提高工作的效率;采取交互的方式;满足学生多方面的要求;拓宽了师生的交流渠道。[9]程振设在《网络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一文也认为,网络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为高校思想工作开辟了新领域,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何用正确的思想文化信息占领网络阵地,如何减少消极的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侵蚀和影响等方面。[10]张树明在《怎样做好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文中指出,网络的正面影响表现在:使思想教育工作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提高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使得思想教育更具有时效性;网络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容易导致道德法律观念的淡化,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对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挑战——对思想政治教学大纲内容提出了挑战,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权威性带来了挑战,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构成了挑战,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形成了挑战。[11]罗湘明在《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文中论述到:网络对思想政治工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提供更加“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网络也增加了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使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增多,从而增加了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困难性。[12]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对网络环境的措施。面对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应对措施。乔蔚虹、刘志斌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一文中认为,开展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从以下方面人手:重视法制宣传,加强网上监控;精心策划,积极引导,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活动;加强理论研究,努力探索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提高领导责任意识,建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13]史敏在《谈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文中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以下对策: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专题网页,实现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网络化;加强队伍建设,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上责任落到实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化;健全管理机制,构筑抵制不良信息的“防火墙”。[14]程振设在《网络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一文中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出的处方是:把握主动,建立健全校园信息网;精心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教育活动;制作多媒体德育软件,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完善规章,加强对网络的监督。[15]雷莹在《网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文中提出,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国家要加强对互联网络的管理和建设;社会各界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塑造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16]张树明在《怎样做好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文中提出的策略是;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网络素质培养;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分析和管理;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加紧制定网络政策、法规。[17]
三、借鉴启示
纵观国内外研究动态,国外主要对网络教育阶段与网络实施研究较多,对网络思想教育环境研究较少;而国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发展现状、问题、机遇、挑战及其对策,对网络思想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界定也较少,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外部因素(机会、威胁、优势、劣势)定量评价就更少,对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环境对策的研究也有局限性,较多的是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对网络进行研究。但侧重点各有不同:伦理学者,从网络道德的视角,侧重研究网络信息安全与网络信息危机,网络信息污染与网络信息欺诈,网络知识产权与网络个人隐私等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社会学者,从网络规范的视角,侧重研究网络社会的虚拟特征,意识形态、行为规范等网络社会规范问题;传媒学者,从网络效应影响的视角,侧重研究网络传媒的方式方法、影响等网络传媒效应问题;政治学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从网络思想的视角,侧重研究网络德育的观念、特点、对策等网络思想教育问题。
国内外研究网络思想教育环境的动态,在方法上为我们系统分析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供了借鉴启示:代写职称论文 其一,运用系统分析法。要在广泛收集和调研国内外思想教育环境信息资料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综合研究、系统论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相关概念、因素评价与应对措施。其二,运用比较分析法。把国内外思想教育,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特点进行比较研究,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评价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其三,运用定量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借鉴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与经验,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调查法(特尔菲法De1 Method),适当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以便从量的关系上进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外因素评价;其四,运用集成分析法。从优化网络环境的角度,把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外部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应用“STS”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即科学、技术和社会,它产生于美国一个全新学科领域的分析法),即从人与环境互动的视角,把环境、社会、教育、管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综合起来研究,把国内外高校思想教育环境建设的经验结合,把理论与实际、调查与分析结合起来,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而,为营造良好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供理论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吴满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考[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64,213,45—46.
[2]宋亚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优化[J].河南社会科学,2005,(3).
13J Harskamp,E.Schoenfeld’s Problem.Solving Modd in a Digital Learning Em4ronment. HIROSHIMA 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Jan 2005:33.
[4]孙昌达.基于宽带网的远程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8).
[5]哈斯卡姆,E·斯科恩菲尔德斯.数字式学习环境下解决问题的模式[J].广岛数学教育学报,2005,(1).
[6]巴尔,尼古拉斯.资助高等教育[J].金融与发展,2005,(6).
[7]]13]乔蔚虹,刘志斌.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江苏高教,2005,(2).
[8][14]史敏.谈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探索与交流,2005,(2).
(9](15]雷莹.网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探索,2004,(4).
[10][16]程振设.网络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5,(2).
[11][17]张树明.怎样做好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 (4) .
[12]罗湘明.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中国青年研究,2005,(3).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