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针对PowerPoint自身的特点,提出在制作时应把握多重刺激、结构清晰、小步调、界面和谐等原则。
关键词:PowerPoint课件 课件设计 设计原则
使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结构简单、技术门槛低、周期短、信息量大空间小、所支持平台使用广泛,较好地适合了我国班级教学形式,因此普遍为一线教师所使用,Microsoft PowerPoint也成为了教师展开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软件。但是,由于教师在制作PowerPoint课件时技术水平有限,缺少相关理论指导,课件制作的整体水平不高,教师多是“自学成材”,课件也是自己动手制作的“土产品”,加上没有及时改进,课件的多媒体教学功效没有充分发挥,设计粗糙反而可能产生负效应。
一、PowerPoint课件的三个基本性质
作为非专业的课件制作工具软件,Microsoft PowerPoint有自己的特点,明确把握其课件特性,将有助于开发者合理的使用创作工具,取长避短。
(一)PowerPoint课件是基于卡片或页面的课件
Microsoft PowerPoint是制作数字格式幻灯片的专业工具软件,数字格式幻灯片在形式上是以卡片或页面为信息基本呈现单位的,每一张幻灯片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页,每页承载着不等量的多媒体教学信息,有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每个页面在知识体系上是一个微小的知识节点,如:某一小节的公式、概念、原理等,知识节点之间有潜在的、逻辑上的联系,利用编程语言或可视化软件,构筑多个页面节点的有序组合来展现知识体系,以超链接等形式来体现这种关系,这种基于卡片或页面的性质使PowerPoint课件中页面呈示的独立性与知识的系统性之间存在一种矛盾性特征。
(二)PowerPoint课件是信息呈现式课件
信息呈现式课件也称作演示型课件,它的主要的功能是呈现知识信息。PowerPoint中的主要媒体元素如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可以呈现多种感官信息,各种媒体各有特点,相互补充可以提供丰富的认知图景:文本可以呈现复杂抽象的符号概念,属性;图形(如:统计曲线、结构图等)适宜呈现事物的总体性、结构性及趋向性信息;动画视频适宜真实的场景和空间动作方面的信息;声音则可以渲染情境,增加冗余信息,提高刺激强度。这些丰富的媒体形式既可以表现空间性信息,也可以揭示逻辑性关系;可以是静态媒体,也可以是语音等时变媒体,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媒体呈现形式。另外,PowerPoint对媒体的操作技术要求相对简单,只要准备好有效的媒体素材,就容易将它们组织起来,用于教学。而且,与其他专业课件开发软件相比较,PowerPoint课件的交互功能过于简单,智能处理机制欠缺(更强大的交互及智能化功能需要Microsoft PowerPoint Visual Basic编程语言),所以PowerPoint课件的效力主要体现在信息的呈现效率上,它更适宜集体教学而不太适宜个别化学习,适宜事实、概念、原理等原理型、陈述性内容而不太适宜动作技能、问题解决型等情境型内容。
(三)PowerPoint课件是文档式课件
所谓文档式课件即用户数据需在开发软件编辑环境下才能正确读取的非可执行文件课件。其他课件开发工具,如:Visual Basic、Authorware、Direct、Toolbook等均不是文档式课件,由这些软件开发的课件可以而且应当生成可执行文件或发布安装文件,从而使课件程序脱离原来的创作平台独立运行。严格来说,由Power Point生成的ppt文件不是软件,而只是用户数据文件,但是在开发软件环境下运行也形成了教学实效,所以本质上也是一种课件。正是由于PowerPoint课件编辑与运行的一体性,为教师在使用时展开形成性改进提供了灵便条件,加上PowerPoint纯图形化编辑视窗,标准的windows界面,特别适于那些没有计算机专业知识而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教师,可以增强教师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开发PowerPoint课件的几个原则
由于PowerPoint课件以上这些基本性质,所以在开发PowerPoint课件时要求遵循一些规则,以求得到更好的多媒体教学效果。
(一)辅助性原则
PowerPoint课件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信息传播、呈现的方式,实现了初步的多媒体教学,但是它在交互性、智能反馈、错误处理等方面远不如Authorware等其他软件开发的课件,因此PowerPoint课件一般用于课堂辅助呈现知识,在开发时要详细分析教学内容和合理安排学生活动,注重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组织、引导和控制作用,协调好课件与其他教学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时间流程上,要安排学生交流反馈的时间,保证教师在课堂上的话语引导权,以实现学生注意力的适时流转,合理分配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向多媒体教师转变,而课件不能简单向多媒体课本转变。切忌在设计课件时,不加分析地对教学内容照搬照抄;切忌在使用时让课件在课堂上独当一面,喧宾夺主,形成机械化添鸭教学。正如菲尔丁大学(Fielding Graduate University)的执行副校长和媒体研究项目媒体心理学的主管伯尼·鲁斯科(Bernie Luskin)所说:把重点转向学习,以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媒体或者技术为中心。[1]所以设计PowerPoint课件时应贯彻以人为本,教学为学生服务,课件为教学服务的原则。
(二)多重刺激原则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学习的起源是外界对人的刺激,刺激越强烈,记忆就越深刻。心理学实验也证明:人们学习同一份材料,只靠听觉3小时后能记住60%;只靠视觉,3小时后能记住70%;如果视听觉并用,3小时后能记住90%。实际教学中学生也反映,仅仅是单一文字的幻灯片,学习效果并不比书本好,反而少了自然感,少了思考的时间。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PowerPoint课件呈现信息时应当采用多样的媒体形式,如: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媒体性、大容量性、非线性正是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所在,应当充分发挥。根据多感官配合原则合理组合媒体,选择合适的、有效的媒体形式和恰当的媒体范例,将有助于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为自己所任的科目准备足够的、有效的教学素材并且研究不同媒体的组合应用。
(三)小步调原则
每张幻灯片的教学信息区是有限的,加上字体较大(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所以学习材料是一系列的小单元,各个单元在知识体系上紧密相接,使学生可以轻松地掌握每一单元的新知识。因为课堂教学环境下学生不能自定步调,如果学习进程在某一张内容的理解上受阻,那么其后的学习就容易发生困难。老师在设计内容时要对知识的基础概念、重点与难点有所侧重,以小步调来保证多数同学学习能顺畅地进行,这种小步调的划分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均等细琐的分割,而是以知识的难度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度量,依靠切合实际的教学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
转贴于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四)结构清晰原则
目前,PowerPoint课件的结构主要有三种:一是直线式结构,适合用核心概念、基本原理把教学内容贯穿起来,渐进讲解;二是分支式结构,适合呈现知识体系,如并列与归属的概念等;三是网络结构,适合于构建情境,引导探索性学习。PowerPoint课件组成各种结构的基本单位是页或卡片,基本单位小而且容易多,为了保证结构清晰,构建结构要注意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即:幻灯片播放的物理结构、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与教学设计的活动结构三者统一的问题,在三者合理设计并有机结合的情况下,学生学习知识会感到清晰有条理,易于理解。在制作课件时应突出本学科知识的层次、归属、类推等逻辑关系,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并在教学活动中呈示给学生这种结构关系,以减轻学生组织、判断知识关系的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建议考虑以下几点:①分析、提炼学习内容,做到幻灯片内容的简明性。②设计好清晰的导航,谨慎使用超链接,防止跳转的随意性。③幻灯片紧跟教学活动,体现课堂进程的脉络性。
(五)与学习内部进程一致原则
加涅、维格、罗杰斯提出学习的内部进程应当与学习周期的几个阶段相一致。对于PowerPoint课件来说,学习进程与PowerPoint课件的呈现内容的关系也应当是相一致的。而通常的情况是一门课程的内容会做成一个连贯的PowerPoint课件,而不考虑在教学中活动的分时性,即由多个课时来完成,所以对于每一课来说,课件是被人为分割成不完整、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许多课件来用的,显然难以符合学生每次学习的内部进程。建议考虑以下几点:①PowerPoint课件适时、适情而用,课堂教学不必自课件开始也不一定以课件来结束。②协调课件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设计。③关注课程导入与结束的教学艺术,做好课堂情境衔接。
表 学习进程与PowerPoint课件呈现内容的关系
学习进程的不同阶段 |
PowerPoint课件呈现的内容 |
警觉 期望 提取信息到短时记忆 选择感觉信息 语义编码 激发的反应 强化 形成概念 |
问题、题目等导入性内容 本次学习目标 回顾已有相关知识及新知识提纲 有效的媒体信息 拓展、解释性信息 可以诱发期望行为的媒体情境 回顾本次内容核心概念 知识评价、考查与迁移 |
(六)界面设计和谐原则
PowerPoint课件的界面设计主要是影响信息呈现效果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屏幕版面设计、色彩设计和显示次序设计。
屏幕版面设计是对幻灯片内的媒体布局进行统筹安排,为文字、图形、图像、影像等进行定位、信息量和大小设计,力求做到主次分明,符合视觉传达规律,例如:一次呈现一至二个概念(避免出现大篇幅的文字),主要教学内容处于醒目位置并占据主体面积等。
色彩设计是对幻灯片的色彩基调、布局、对比、风格等作协调安排。色彩设计很重要,有的老师用色彩绚丽的背景,结果其上的文字融于其中,学生辨认困难;有的老师使用的字体色彩与背景色彩相近,造成字体模糊。色彩设计的一般原则是总体协调,局部对比:①色彩风格要与主题、科目、学生特征如年龄等相符合,如对于小学生可以用绚丽的色彩。②色彩基调为内容服务,基调统一,切忌随意变化。③用好色彩对比与饱和度,适当增强背景色调与信息符号色调的对比,以深色的背景衬托浅色的内容,反之亦然。④参考色彩的心理学效应和行业象征性。下列背景色和文字颜色的组合就很合适:白色背景黑色文字、黑/灰色背景白色文字、蓝色背景白色文字。色块不宜使用红—绿、红—蓝、绿—蓝、蓝—黄等色彩搭配,这些色彩组合会在边界产生振荡和余像。⑤注意色彩失真问题,老师开发课件时使用的CRT或LCD显示器显示效果与教室内的投影机显示效果会有所差异,最突出的是投影机显示色彩看上去比较暗淡,画面的细微处会变得比较模糊,例如细线条或宋体字体中的横向笔画,可以采取适当增加对比度,对字体进行加粗等弥补措施。
显示次序设计是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设计幻灯片的显示次序,包括页面内的媒体元素间的显示次序、页面间显示次序、呈现时间以及动画效果的设计。页面内媒体元素一般随教学进度显示,注重刺激的时效性、新颖性。页面间显示的顺序要自然、连贯,时间不能过快或过慢,以学生充分接收信息为限。幻灯片间的切换效果要统一,切忌随意变化,一般随主题而定,注意不同的切换有不同的效果,比如:直接切换显得轻快、利索,淡入淡出可以表示时间的流逝和情境的变迁等。
(七)技术性原则
虽然PowerPoint的操作比较简单,但是对于非专业的老师来说技术关仍旧是开发课件的第一关。PowerPoint课件的技术性主要包括:可移植性,即能否在不同配置的电脑平台上运行;稳定性,即能顺利运行不出故障;高质量性,即课件开发操作科学化,程序最简化,媒体最优化。
(八)注重形成性评价原则
除了课件的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更要注重在课件使用中展开形成性评价。由于PowerPoint课件是文档式课件,可不生成不可逆的可执行程序(.exe文件),这样在形成性评价中为课件改进提供了技术上的方便条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断收集反馈信息,不断改进,逐步提高PowerPoint课件的质量。
总的来说,PowerPoint课件的开发要在教学设计理论指导下,结合教师自身的实际来展开,不能简单了事,不能长久停留在业余的水平上,要真正使广大一线教师在这方面有质的改观,还要依赖于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工作中的不断的实践和不懈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Humes, L. R. An Interview with Bernie Luskin of Fielding Graduate University-IMS Global Learning Consortium Series on Learning Impact[EB/OL]. http://imsglobal.org/articles/18sep2006luskin1.cfm. 2006-9-18.
[2]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项国雄.多媒体课件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