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强化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6155 日期:2023-11-02 来源:论文网
 [摘要]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代写论文的学习过程,语文教学要讲究效益与效率。本文通过对一堂课的分析评价,去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教学中的得与失,探讨如何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真正“学”起来的问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课堂评价 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提高语文素质的主渠道,主战场。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切实体现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要调整好师生关系;另一方面,要创设学习环境,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优化学习方式.
  笔者通过对我校一位老师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教学的分析评价,对照课堂教学的要求,探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去关注“如何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效率”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过程实录
  
  课堂教学内容: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目标:(1)朗读并感受苏轼词的豪放风格;(2)理解本文写景、咏史、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写景、咏史、抒怀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苏轼的情感矛盾。
  课时安排:一教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由复习柳永的《雨霖铃》导入,听课文录音,感受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用时3分钟)
  (二)课文分析:1.整体感悟,教师范读课文;2.研习课文
  教师提问1:词中总领全词的句子是哪一句?请找出来。
  学生集体回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提问2:上片中用了哪些是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描写了赤壁景色?
  学生回答:“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由此延伸,教师提出三个问题①“乱石穿空”说明什么?②如何理解“惊涛拍岸”中的“惊”?③“卷起千堆雪”中的“卷”如何理解?(学生回答)
  教师启发点拨,指导朗读:“穿空”要读出山崖高耸入云的动势,“惊”,朗读时注意巨浪的声势,“拍”要有力度。让人感受巨浪拍击江岸的气势。整句朗读时从低到高,从慢到急促地节奏,要把握声调、语速。学生朗读回答。(多媒体展示内容)
  提问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全词结构中的作用?(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咏史、写人,十分自然。)集体朗读词的上片,转入下片教学。(上片教学用时12分钟)
  (三)教学词的下片
  教师首先提问,然后请一位男生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教师提问4:下片写到哪个三国人物?(学生集体回答:周瑜)周瑜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
  (学生面显为难之色。执教老师及时地将这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题,进行研习分析)
  ①请同学找出有关描写周瑜的句子。(“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②“小乔初嫁”一语提到“小乔”有何用意?(以美人衬英雄,侧面描写)
  ③“雄姿英发”写出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英俊、潇洒,正面描写)
  ④“羽扇纶巾”一词能删掉吗?(不能删,表现周瑜风流儒雅,指挥若定。)
  ⑤“樯橹灰飞烟灭”展现怎样的情景?写出了周瑜的什么特征?(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侧面描写)
  老师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讨论周瑜这个人物形象。(时间2分钟),请两位同学回答交流。
  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有关“火烧赤壁”的片断,让学生感受“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激烈的战争场面。
  提问5:“一时多少豪杰”大家能联想到三国战场上驰骋的哪些英雄豪杰?——董卓、马超、张飞、关羽……(学生纷纷回答,课堂气氛活跃)——课外知识延伸:投影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集体朗读体会词的豪放风格和感情。(教师简单讲解)(用时5分钟)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提问6:“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有没有消极的意味?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仅仅是消极的吗?你是怎么理解的?(时间3分钟)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词的下片教学共用时16分钟)
  (四)集体朗读全词,体会艺术特色(用时4分钟)
  
  二、课堂教学的分析评价及一些启示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堂教学的评价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文有效教学的要求。
  (一)把握了教材编排的特点,找准了教学的突破口
  该老师较好地把握了教材专题模块(诗词教学)的特点,确立以朗诵教学作为教学突破口,来感受诗歌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诗歌表达的感情。教学中,据统计有十多分钟的时间组织了学生朗读,形式多样,有个人朗读、集体背诵,也有教师范读,还有分角色朗读,欣赏录音美读,训练了学生品读、朗读、诵读能力;但不足之处,教师的朗读指导仅仅停留于“该怎样”、“不该怎样”上,教师缺少示范,指导不够到位,学生很难品读出词中那种豪放的气势,那种韵味。
  启示1:根据教材特点来确定课堂教学方法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一首情景交融的古诗(词),要多给学生朗读的机会,通过朗读来带动理解,切忌面面俱到地分析,否则,一首好端端的诗就变得索然无味了,即使要分析,也是为朗读服务,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感情。
  (二)课堂问题的设计和课堂互动
  问题设计方面:总体上看,这节课能够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的难点、重点来设计问题,针对性强。但总体上看,设计的问题还是有较多的预设的东西,问题缺少开放性,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启示2: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随时地调控;同时要积极地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思考,共同探求知识。讨论过程中,如果教师袖手旁观,只放不收,像断了线的风筝,让学生自由飘荡,看似课堂气氛活跃,而结果是漫无边际,“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结论含混或无结论,学习效果是不可能理想的,说到底这样的课是失败的。因为,课堂教学毕竟不是表演课。
  (三)力求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做到科学用时
  语文教学要达到有效,就要科学合理地分配课堂时间,提高课堂的效率。从整堂课教学过程来看,课文导入用时3分钟,是比较合理的,做到简洁明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学习气氛。在词的上下片的教学安排上,教师分别用了12分钟和16分钟的时间,教学仍属于提问式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仍是接受学习,而非发现学习。
  事实上,教师可以重点研讲词的上片,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懂得如何读懂诗词,鉴赏诗词,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下片,教师适当地点拨、辅导,最后学生归纳总结,这样,能更好地帮助每一位学生获得最好的能力发展。
  
  (四)注意课外延伸,重视学生能力发展
  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地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向知识的广度深度开拓,要审慎地在一节课里内选几个知识点延伸扩展,力求融丰富知识、陶冶性情、培养兴趣,活跃思维于一体,让学生有所获得。
  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项涉及师生双方的“系统工程”,我们要重视课堂教学评价,使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更合理化,更科学化,以达到最优化状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以求得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均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
  [2]于漪.我和语文教学.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