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巧立名目,构建和谐生物课堂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45840 日期:2023-10-31 来源:论文网
    在我们翘首期盼中,新课改终于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迈入了我们的课堂,与我们朝夕相伴了。回首走过的课改之路,有过困惑,有过焦虑,有过徘徊,也曾手忙脚乱、顾此失彼。但我仍要感谢课改给了我一个成长的空间;感谢它使我逐渐懂得自己再也不能居高临下地审视孩子,而应蹲下身子和他们交朋友;感谢它使我逐渐认识到自己再也不能满堂灌输,而应引导孩子自主探究。
    教育和谐的主导是教师循循善诱,待生以诚,承认其差异,尊重其人格,发展其个性,开掘其潜质,允许课堂有不同学生的不同“杂音”。这就要求老师寻找与学生们在情感上的共鸣点、在理智上的沟通点、在知识上的交接点、在方法上的结合点。苏霍姆林斯基形象地说:“孩子们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拔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第一,力求精彩导入。
    俗话说:“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艺术性的导课,可以创设情境、开启思维,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探究之中。运用故事、新闻、奇闻、谚语、诗词、拆词解义、小游戏、经典实验等导入新课,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比用复习旧课引入的方式要好得多。中学习“生态因素”时用一则新闻引入:“《文汇报》1998年10月21日以《路灯长明,水稻难眠》为题报道了南方一块晚粳稻田减产的消息。”这是什么原因?这就是今天学习内容中的光照对植物开花的影响。导课贵在“三精”:精彩、精练、精确。精彩,就是要有吸引力;精练,就是要言简意赅;精确,就是要包含高度确切的生物学原理。
    第二,力求语言丰富。
    运用语文的诗歌、谚语、典故和成语等渗透进生物教学,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如闻其声,能创造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育情境。
例如在讲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时,用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讲生态平衡时,吟诵“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又如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来说明植物的向光性特征及其原因等。通过这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把生物课本中的抽象知识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第三,多联系实际。
    要寻找生物学理论与学生生活体验联系密切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生物学。例如,学习“矿质元素的利用”时,问学生:“为什么你们的父母买菜时总爱挑嫩的买?”学生马上回应:“嫩菜好吃、好看、口感好!”“嫩菜易于消化吸收。”“嫩菜无虫。”“嫩菜农药少。”我摇摇头表示他们未说到实质,然后引导学生从矿质代谢角度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嫩菜营养价值高。”原来植物所需的N、P、S、K、Ca、Mg、Fe等矿质元素中,只有Ca、Fe等元素在老叶中含量较多,而大部分矿质元素则是嫩叶中较多,可见嫩叶的营养价值比老叶高,所以买菜时要买较嫩的,但吃菜时又不要去掉太多老叶。
    第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学中,它更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由于受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影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淡漠或没有,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为此,首先要沟通师生感情,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其次要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增加活动课程,激活提问兴趣,促进自主学习。
     教育技巧的峰顶、教坛追求的九天奇境也正是和谐,即教与学的和谐、师与生的和谐、心与心的和谐。生活是学习,学习也是生活,我以学习的态度去感受生活、去体味生活,在教学时,利用我的智慧去展示处理教材中的知识点,从学生情感、态度和需要出发,去作好教学的服务工作,让学生感到听课就像是听一个非常感人的、有趣的、动听的文学故事,这样还怕学生不主动地进入生物课堂吗?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